专栏名称: 吴晓波频道
“吴晓波频道”是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微信平台上进行内容发布的自媒体,涵盖视频、专栏和测试。视频部分与爱奇艺合作,每周四推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财经早餐  ·  【财经早餐】2024.10.22星期二 ·  4 天前  
第一财经  ·  集体收涨! ·  5 天前  
华尔街见闻  ·  192套房,1.5个小时售罄,深圳再现日光盘 ·  1 周前  
洪灝的宏观策略  ·  “人生能有几回搏!”还有三周左右,就又到了我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吴晓波频道

想要增加创造力,你得看看这7个数据 | 创造值报告

吴晓波频道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6-22 07:14

正文


文/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前几天,小巴发起了一个关于“创造值测试”的调查,希望看看大家在创新、创造能力上的表现。



截至昨天,一共有24810位用户参与这次调查,其中男女比例为61:39,他们大多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


通过此次测试,小巴欣喜地发现,吴晓波频道的用户果然是一个热爱创造者文化的群体,而除此之外,小巴也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


对创造和创造者的认同
 

▷爱好创新、创造,半数人是科技发烧友或早期用户



对于新科技产品的使用,参与测试的用户有8%是发烧友级别,他们会在新产品刚刚面世时抢先尝试。而41.7%的用户则认为,自己会比身边80%的人更早使用各种创新产品,他们使用新产品可能比发烧友略晚,但比大众用户更早。

 

总结来说,约50%的用户属于新科技的发烧友和早期用户,无疑这是一个对创新始终保持好奇的群体。

 

▷在创新与创造的定义上,他们又是黑科技爱好派



在测试中,80%的人会将新科技的应用作为创新最重要的手段,例如,让他们设计一辆新型自行车,他们会为之配上测心率和大数据的功能,并让自行车的设计更符合人体工程学,然后考虑用户的骑车习惯和安全问题。


▷对于创造者的能力,他们认为想象力和用户体验比知识和营销重要



受访者们更希望成为拥有“1秒变小白”用户换位能力的产品经理,或是像莱特兄弟一样拥有无以伦比想象力,无中生有创造飞机的科技实践狂人。

 

比起前面两种能力,无论是爱因斯坦一般渊博的学识,还是深谙人性弱点的营销能力,在大家眼中都不再那么具有吸引力,尽管对于任何创新而言,后两者也是相当了不起的条件来源。


对产品的感知


新创造和好产品来自于永不停止迭代的“工程师精神”



从整体看,受访者们爱好创新,同时是黑科技的热衷用户,但他们同样明白,一个好产品不等同于“技术含量最高的产品”,而是来自于不断迭代,永不停止创新脚步的“工程师精神”。


75%的人认为创新是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迭代,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次性做得这么好,不断改进的思考过程最为重要”。

 

敏锐的市场眼光



而对于需求的挖掘,这群受访者具有敏锐的眼光,消费者对市场的不满,在他们看来是一种机会。


比如,针对前段时间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票房大卖的现象,大部分人不是抱怨中国自己的电影太烂,反而认为“好电影大卖,中国电影市场在走向成熟”,这一比例占62%,其次有30%的人对好的产品致以敬意,仅仅不到8%的人在批评中国电影。

 

创造是时代性的,每个人应该从当下出发,以未满足的需求为出发点,以技术和产品作为手段,通过“工程师精神”的不断迭代去满足它。

 

就像中国的电影一样,当用户认为某一类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这反而是创新和工程师精神的好机会。我们去看成功企业的历史,可以发现成就他们的伟大契机,总是对当下需求的创造性满足。

 

100年前,奥古斯特·霍希建立奥迪之初,就决心,在任何情况下都只生产动力强劲、高品质的豪华汽车。在当时的汽车行业,更快、更舒适、更少故障是最重要的需求,霍希先生以这样简单明了的宣言,将创造者精神注入到奥迪的品牌基因之中。



在那个年代,汽车跑得并不快,奥古斯特·霍希坚持以技术推动汽车创新,提升汽车的驾驶速度。因此奥迪创造了诸多历史记录,如1934年奥迪的银箭赛车,达到406.3公里/小时的速度,甚至比当时飞机的速度还要快。这种对速度和高品质的追求让奥迪成为当时最顶级的豪华车。

 

创造者和创造者的文化,是一种永不过时的市场诉求。 


创造者的个性

 

独立意识很强,同时保留有好奇心



从测试结果可以发现,受访者们具有很强的独立意识,“眼见为实”或许就是他们的信条之一。比如在去餐馆吃饭点菜这件事情上,尽管当下的移动互联网如此发达,但仍有近一半的人会选择以自己的眼睛作为参考,“看菜单,点看上去不错的菜”。


保持进取心



在日常工作状态中,接近75%的人平时工作中接触最多的,是能力强于自己的同事,或至少是与自己能力相仿相互竞争的同事,维持这样一种相互刺激的良性状态,有助于创新的产生。


总结以上的特点,通过此次“创造值测试”,我们可以发现频道的用户在个性上追求独立,热衷于创新创造,特别重视黑科技,但同时保留对产品的尊重。


彼得·德鲁克在其《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极有预见性地提出,商业世界要进行系统化的创新,需要在每隔6-12月就打开企业的天窗,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在他看来,创造是一种能力,或许还是未来领导者最重要的能力,至少也是其中之一。他甚至将这一能力的应用场景,也逐一分类,共有七种:意外事件、不协调的事件、程序需求、行业和市场变化、人口结构的变化、认知上的变化。

 

毫无疑问,这其中的每一类,对于中国经济、企业乃至于个人,都极为适用。 


当今的中国经济,正在从整体上经历一场以“低成本优势”驱动战略向“创新性的差异化”驱动战略的转型,创新、创造的重要性前所未有。

 

我们每个人问一问自己的创新和创造能力,是否适应于这个时代,是一个必要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