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愉快,今天跟大家聊部电影。
最近回了一趟老家,小镇变化很大。干净的街道,统一风格的建筑物,像是江浙一带的旅游古镇,跟我印象中的家乡有了很大的变化。
给友人发去照片,她冷不防地问,你来上海十年,有没有一刻想过归乡?
不知怎的,想起那个我喜欢的电影《布鲁克林》。
剧中的女主角爱丽丝,生活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的爱尔兰小镇。那里经济凋敝,就像是现在中国那些不知名的小镇,也如我的家乡。
爱丽丝在家乡找不到体面的工作,带着家人殷切的期望与对美国的未知,她登上了前往美国的轮船。
前路漫漫,大海夜航,波浪翻滚,她被晕船折磨得痛苦不堪。
还好,同舱的女孩子,一个已在美国落脚的更时髦的姐姐,教给了她如何应对晕船,如何从隔壁舱的住客手里夺回厕所的使用权,还有,如何在入境时表现得镇定自若,以免被拒绝入境。
这一段我曾经反复看了好几遍。刚刚启程的爱丽丝,像极了刚刚来到上海的我。多年前我刚来上海工作,在公司看到那些光鲜利落的前辈们时,内心挥之不去的虚怯,一度保持微笑沉默不语。
后来爱丽丝在美国站稳了脚跟,还遇到了爱她的意大利小伙子,生活逐渐顺意。直到家里传来消息,姐姐因病去世了。
爱丽丝决定回家,而男友担心她会一去不回,于是两人闪婚。男友的话意味深长,“家,毕竟是家。”
果然,回家后的爱丽丝,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瞩目,她时髦的外表、在纽约学到的技能,让最漂亮的小镇女孩也相形见绌,她的见识与谈吐吸引了镇上青年才俊的青睐。
在纽约那个平凡的爱丽丝,在家乡找到了一份特别的优越感。
爱丽丝动摇了,她想接受当地富家子弟的求婚,留下来过上这样美好的生活。但很快,镇上爱嚼舌根的老太太,不无得意地拆穿了她已婚的真相。
爱丽丝愤怒的回击:“我几乎忘了,几乎忘了这个小镇原本的样子”。
是啊,小镇几乎每个人都认识,出次门要打无数的招呼。小镇没有改变,小镇还是那个充满亲缘关系,没有秘密的地方。只是当她远在纽约的时候,当她“衣锦还乡”的时候,她看到的是那个她心目中的家乡。
她看到了自己最想要的一面,却不自觉地忽略了,与这些理想的环境相伴而生的,背后必须承受的代价。
我身边有很多“爱丽丝”。他们身上演绎的不只是“女人的奋斗史”,而是小镇青年,在家乡和都市之间的纠结和成长。
电影中,向爱丽丝求婚的爱尔兰小伙子说了一句让我很感慨的话:“在你们眼里我的生活很容易,继承家业,房子。可是我很害怕这辈子我都无法离开爱尔兰。我想去看看伦敦、巴黎、罗马、还有你的纽约”。
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世界哪里都是围城。当一个人不满当下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美化另一个处境。
我老家的房子,后院有一块很大的空地。老爸最近又跟我说,“等夏天我就种很多种花,傍晚在花园跟朋友一起喝茶乘凉,应该蛮好的。”
我忍不住提醒他,老爸,这句话你讲了快十年了。等我上高中,等我大学毕业,等自己退休,老爸的花园永远存在于未来的想象中。
生活在别处,生活在未来,是作家笔下的梦幻,是我们心中的理想。很多人以为“活在当下”是一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享乐主义,我却不这样认为。
回想起《布鲁克林》里,爱丽丝最后的离开。她与母亲告别,给向她求婚的家乡男子留下解释的信函,登上了回程的路。
在轮船上,遇见如同她当年一般紧张的爱尔兰女孩,她也像当年那个帮助过她的姐姐一样,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那个小女孩:“刚开始你会很难过,但是别怕,这一切会过去。有一天太阳会重新升起来,你或许都未曾注意到,你会开始挂念一个和你毫无联系人,你会知道,这就是你的安生之地。”
从接受他人的帮助,到付出自己的帮助,这是我眼中爱丽丝最大的成长时刻。
选择哪里栖身,并不是最重要的。安生之地,皆是吾乡。
- 这个标题不是我取的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立享课程返场优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