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CxEric
来源:CxEric的读书与投资笔记(ID:cxericreading)
今天推荐一本投资经典著作——塞斯·卡拉曼的《安全边际》,以及选译第五章《确定你的投资目标》——这一章节很短,却堪称是经典中的经典。
在这一篇文章中,卡拉曼的观点直接、鲜明且锐利。
卡拉曼认为,
设定“收益率目标”的做法是错误的,设定这类目标不会对实现目标有任何帮助。
比如,宣称自己希望每年赚取15%的收益,并不能提供任何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
投资回报并不取决于你工作的时间长短或努力程度,也不受你的收益期望直接影响。
挖沟工可以通过加班来获得额外报酬,计件工人生产得越多,收入也越高。但投资者无法通过加班或更加努力思考来获得更高的回报。
投资者唯一能做的,就是始终遵循严谨且有纪律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回报自然会显现。将投资回报率作为目标,会让投资者关注上行潜力,而忽视下行风险。
因而,
投资者的首要目标应该是回避亏损(avoiding loss should be the primary goal of every investor)
——这就是价值投资的核心观点,也即霍华德马克斯说的价值投资是“防御性投资”。
这一观点论证过程非常精彩,绝对值得抽时间细看,最好是直接阅读英文。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安全边际》出版于1991年,原书早已绝版,英文版一书难求,中文版更是从未出版过。
因此,今天能买到的中文版《安全边际》一书,均为多年前某读者自行翻译的影印版,而非正式出版物。该译本存在一些问题,较为影响阅读体验。
不过,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早在2021年我就曾用DeepL翻译第五章,效果还不错;但现在有AI技术加持,我觉得可以展现更好的翻译质量。
因此,不习惯阅读英文的读者,不妨参考阅读AI翻译的“作品”——这是时代赋予的阅读新选项。
阅读愉快。
第五章 确定你的投资目标
沃伦·巴菲特常说,投资的第一条规则是“不要亏钱”,而第二条规则是“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规则”。我也坚信,
避免亏损应当是每位投资者的首要目标
。
这并不意味着投资者绝对不能承担任何亏损风险,
而是指在数年的投资过程中,投资组合不应遭受明显的本金损失。
虽然没有人愿意亏钱,但从大多数投资者和投机者的行为中却看不出这一点。
我们内心那强烈的投机冲动,使得“免费午餐”的诱惑异常迷人,尤其当周围的人似乎早已尝到了甜头时。
当别人贪婪地追逐收益,而你的经纪人又在电话中热情推介最新的“热门”首次公开募股时,集中精力关注潜在的亏损便变得十分困难。然而,避免亏损无疑是确保最终获利的最可靠途径。
规避亏损的策略与当下传统市场智慧背道而驰。
如今,许多人认为,风险并非来自于持有股票,而在于错失持有股票的机会。
按照这种观点,从长期来看,股票整体上将跑赢债券或现金等价物,就像过去所证明的那样。指数化投资正是这一观点的体现,而大多数机构投资者始终保持满仓的做法也正印证了这一点。
这一观点确有道理:从长期来看,股票的确有望跑赢债券和现金。由于股票在公司资本结构中处于劣后地位,且缺乏合同约定的现金流和到期日,其风险本质上高于债务工具。例如,在企业清算时,股东只能在所有债务清偿后,才能分配剩余资产。因此,为了让投资者愿意承担股票的额外风险,市场必须提供更高的回报预期。
然而,正如第七章中更为详细的讨论所示,单项投资的实际风险无法仅凭历史数据判断,而是取决于买入价格。如果足够多的投资者相信“股票将提供最佳长期回报”,他们可能会大规模涌入股市,推高股价,使其预期回报率下降,不再具备吸引力。由于股票在资本结构中的劣后地位,高估值会进一步放大其潜在损失风险。
另一种常见的观点认为,规避风险与投资成功是相互矛盾的。这种观点主张,高回报只能通过承担高风险来实现,而投资者要想在长期取得成功,必须主动寻求并承受风险,而非回避风险。那么,为什么我反而认为,规避风险才是投资体系中最重要的核心要素呢?
假设你有 1,000 美元,你会愿意拿它去押注一场“赢了翻倍,输了归零”的公平硬币赌局吗?大多数人恐怕不会。那么,你会愿意拿出全部净资产去进行这样的赌注吗?当然不会。如果换成是损失 30% 的净资产,以换取同等规模的收益,你是否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恐怕也不会。
因为大幅亏损可能会显著影响你的生活水平,
而相同幅度的收益却未必能带来等量的改善。
对于绝大多数具有风险厌恶倾向的投资者而言,规避损失应当成为投资理念的基石。
贪婪且短视的投资者可能会忽略一个重要的数学事实:
避免
损失的关键在于,即使是多年持续获得适度回报,复利的力量依然惊人,甚至令人难以置信。
表1展示了,即便是较小的资金,通过复利也能带来可观的增长。
正如表中所示,哪怕回报率相对较低,长期坚持仍然对净资产的复利增长至关重要。
而复利的一个重要推论是,哪怕仅一次巨额亏损,都可能难以弥补,甚至可能瞬间抹去多年投资的成果。
换句话说,
相比于追求剧烈波动、偶尔惊人的收益但面临巨大本金风险,投资者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实现稳定且持续的回报,更可能获得长期成功。
例如,一个连续十年年均收益16%的投资者,最终积累的财富甚至超过连续九年年均20%收益、但第十年亏损15%的投资者。这一点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笔者注:这个例子非常精彩,连续10年均赚16%,最终净值4.411;前9年均赚20%、最后一年亏15%,最终净值4.386——前者胜出。)
尽管在经济上并不合理,后一种回报模式仍然具有显而易见的吸引力。后者在十年中有九年表现优于前者,这种看似优越的表现会带来极大的心理满足感。
如果这两位投资者都是专业的资产管理人,后者的客户可能也会更加满意,毕竟他们在90%的时间里业绩更优,进而提升公司的成功概率。
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大多数机构投资者并不把风险规避作为首要目标。
本书反复强调的一个主题是,
未来是不可预测的
。
没人能准确预测经济是增长还是收缩(以及增速如何)、通胀率是多少,或利率和股价是上升还是下降。因此,想要规避损失的投资者必须调整自身策略,以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生存甚至蓬勃发展。
厄运可能降临,错误在所难免。就像河流可能一个世纪只泛滥一两次,但你仍然每年购买洪水保险。同样,尽管百年间可能仅出现一两次经济萧条或金融恐慌,而恶性通胀或许永远不会毁掉美国经济,但审慎且有远见的投资者仍然会基于金融灾难可能发生的事实来管理其投资组合。如果有必要,投资者必须愿意牺牲部分短期收益,以此作为应对意外和不可预测逆境的成本。
规避损失本身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投资策略,它并未阐明该买什么、卖什么,哪些风险可接受,哪些不可接受。规避损失的策略并不意味着投资者应将全部或一半的资产投入美国国债,或囤积大量黄金储备。相反,投资者必须认识到,世界可能突发剧变,未来或许会与现在乃至近期历史截然不同。因此,
投资者必须为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好准备
。
许多投资者错误地将“实现特定回报率”设定为投资目标。然而,仅仅设定目标并不能让这一回报率变得可实现。事
实上,无论目标如何,都可能难以企及。比如,宣称自己希望每年赚取15%的收益,并不能提供任何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
投资回报并不取决于你工作的时间长短或努力程度,也不受你的收益期望直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