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Seven
来源:男孩派(ID: boy666dj)
导读:
父母之爱都深如大海,但有质量差别。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个“四颗糖”的故事:
在他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名男生想用砖头去砸同学,陶行知看到后及时制止了他,并让他到办公室等他。
陶行知了解情况后,回到办公室,发现男生在等着他,便掏出一颗糖奖励男生,原因是男生比他更准时。
紧接着,他又奖励男生一颗糖,并说:“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之后,陶行知奖励了男生第三颗糖,因为男生之所以想砸那些同学,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陶行知觉得男生有正义感。
最后,男生主动向陶行知承认错误,觉得无论如何自己都不应该对同学动手。
听到这,陶行知又奖励了他一颗糖。
整个过程,陶行知都和颜悦色、轻声细语,并未有一句指责,却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大。
在孩子的成长路上,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境。
很多时候,你越是急躁、焦虑、指责,越是难以起到教育的效果。
最有水平的教育方式,莫过于言迟,面缓,心静。
01
言迟
知乎上有人这样提问:“小时候,有没有哪个瞬间被父母伤害过?”
有个高赞回复戳中无数网友:
“爸妈一句话,能让我自卑30年;虽然长大了,骨子里依然抬不起头。”
要知道,柔软的舌头可以挑断一个人的筋骨。
作为父母,千万不要低估你的话对一个孩子内心的影响。
还记得上海那个跳桥身亡的17岁男孩吗?
因为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母亲在开车接他回家的路上,就此事训斥了他几句。
结果母子发生争吵,男孩赌气下车,从高高的卢浦大桥一跃而下,当场身亡。
孩子的内心世界敏感而脆弱。
对父母而言,可能只是脱口而出的一句话,但对孩子而言,却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听过这样一句话:思维先于言语,能解决90%的难题和100%的误会。
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之前,能够先思考片刻,谨言慢语,温和有耐心,孩子也会更愿意听。
演员袁咏仪曾自曝自己和儿子的关系一度非常紧张,儿子完全不想和她说话。
最严重的时候,还当着她的面和爸爸张智霖诉苦说:“我想换个妈妈!”
不得已,她只好向心理医生求助。结果发现是因为她太自我,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于是,她一改往日和孩子霸道强势的沟通方式。
做任何决定前,都先问问儿子“喜不喜欢”;
儿子犯了错误,她也不会上来就一顿责骂,而是先听听儿子解释,再温和地分析对错。
慢慢地,儿子果然不再和她敌对,越来越愿意听她的话。
当父母放低姿态,耐心、温和、正面地和孩子好好沟通,用绵绵细语将人生智慧慢慢灌输到孩子的脑中,孩子的内心就会被安全感所包裹,他会感受到自己是被父母尊重的。
如此,教育才会发挥作用。
02
面缓
曾看过一个新闻,内心五味杂陈。
一个小男孩,因为淘气不好好写作业,让前来接他放学的妈妈大为恼火。
回家的公交车上,男孩又顶撞了妈妈,妈妈终于爆发了,当众把儿子的衣服裤子扒掉,随后头也不回地下了车。
围观群众的嘲笑声,还有拿出手机录视频的举动,让小男孩不知所措,最后司机只能求助民警。
难以想象,这位妈妈如此极端的行为,会给孩子留下怎样的心理阴影。
2016年,俄罗斯科学院的学者,针对不同情绪对大脑的影响,做了一项试验。
他们发现,当人们处于愤怒的情绪状态时,大脑的杏仁核活跃指数直线下降。
这一指数,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沟通与思考能力。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如果动辄暴躁易怒、发脾气,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倒会给孩子的身心带来伤害。
曾被评为中国家庭教育十佳公益人物之一的贾容韬,在书中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他儿子在步入高中后,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天天逃课去网吧、成绩倒数第一,数次参与打群架、两度被学校劝退。
那段时间,他每天对儿子不是严厉责备,就是动手打骂。
父子俩天天针尖对麦芒,关系紧张。
他在深刻反思之后,决定改变自己的态度,用爱和关怀去感化孩子。
儿子考砸了,他不再抱怨,而是和颜悦色地说:
“孩子,考得不少啊,老爸现在才知道一个高中生多么不容易。说实话,要让爸爸去考,还考不了这么多分呢。”
儿子骑自行车撞了一个小孩,花去上千元的检查费和医药费,他也没有上来就指责,反而平和地安慰儿子:
“我特别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其实你不必太责怪自己,谁能不犯一点儿错呢?我知道你不是有意的,谁会无端给家里添麻烦呢?”
然后,他还主动帮儿子修好了自行车。
在他无条件的接纳、尊重、鼓励中,儿子不再和他针锋相对,还勤奋学习,最后考入了重点大学。
教育路上总会遇到各种难题,当父母懂得让负面情绪及时刹车,心平气和地面对孩子,理性地用爱去理解、包容和引导孩子,孩子身上的坏习惯自然能改掉。
03
心静
《中国亲子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87%的家长有焦虑情绪,其中近20%有中度焦虑,7%有严重焦虑。
在愈发内卷的教育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孩子被焦虑的父母裹挟着前进。
孩子像是被上紧了发条,每分每秒都在被催着赶着学习,不允许有一丝放松。
孩子因此赢在起跑线上吗?并没有。
看过一个新闻,10岁男孩考了99.5分,还要被父亲痛骂:
“怎么才99.5分,还有0.5分被你吃了?”
紧接着,男孩妈妈又给他布置了更多写不完的练习题。
结果男孩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中,被生生逼成了癔症。
父母的盲目内卷和过度焦虑,只会把孩子拖进无底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