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视听国际传播交流力度不断加大,陆续举办中非媒体合作论坛、中国-东盟视听周等国际交流活动,与阿联酋、突尼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孟加拉国、东帝汶、科特迪瓦等国家媒体机构签署一系列合作谅解备忘录和合作协议,有力推动中国视听走向海外,唱响国际品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更有效力”不仅体现在“传播层面”也体现在支撑传播的“产业层面”,亟待推动国际传播体系与外向型视听产业体系一体统筹,长远布局。
当前,中国视听产业市场主要聚焦国内,广告收入、有线电视网络业务收入、网络视听相关业务收入等内向型业务,全面支撑视听产业发展,海外市场的开拓能力和跨国贸易品牌实力较弱。202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广播电视是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和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技术产业属性,在融入国家建设发展大局中,既需要做大做强国内市场,又需要不断开拓国际市场,推动两个市场形成发展合力,推动国际传播事业产业形成合力,画好“同心圆”打造“双赢链”。
近些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媒介生态发生历史性变革,用户红利逐渐消退, 大视听产业格局深刻重构,广电视听产业面临了一系列严峻形势和薄弱环节。总体上存在五大短板:
一是结构性短板。
一方面传统广电产业市场收缩,视听新兴业务尚未形成产业强势,新业态新服务的产业运营能力薄弱。另一方面国际与国内市场形成较大落差,海外视听产业培育开发力度不足,2012-2023年,中国视听节目出口额累计仅为8.75亿美元。
二是聚合性短板。
视听产业资源要素聚合不明显,产业资源分散且协同性不够,产业合作和资源共创共享意识不足。除少数几个视听产业基地(园区)形成一定产业聚合优势外,大量产业资源如媒资、用户、技术等零散分布,既缺少布局两个市场的资源聚合和协同力,也缺少整合跨国视听资源的全球部署能力。
三是主体性短板。
全国开展广电和网络视听业务的机构超5万家,但旗舰型、龙头型视听主体较少,专精特新视听企业普遍小散弱,产业体量有限,面向国际市场的外向型主体缺少,各类视听企业国际市场开发能力薄弱,缺少系统性布局。
四是产业链短板。
视听产业链条短,边际拓展能力和创新水平不足,技术服务、游戏、文旅、主题乐园及衍生产品等外延产业对广电产业的贡献率较低,下游环节对其他领域主体依赖性强,市场主导性不够。
五是协同性短板。
广电视听产业跨区域、跨媒介、跨行业协同力薄弱,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协同性不足,视听产业在整个文化产业中占比较低与视听强国要求不匹配。
当前广电视听产业发展正进入调整期,传统优势产业呈现下滑态势,产业发展动能不足,广电视听产业亟待进一步打开新思路、开辟新空间、塑造新动能。
推进外向型视听产业体系建设,
一是可倒逼传统视听产业面向新市场转型升级,形成新增长点。
当前视听要素禀赋结构和社会精神文化需求结构都发生明显变化,视听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正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市场是激发创新和撬动产业升级的关键,而对海外市场的针对性开发,将倒逼视听产业在技术硬件、内容品质、行业标准等多方面改革创新,以适配更高更多元要求,培育新动能开辟新增长点。
二是可进一步补齐视听产业发展短板,增强产业发展韧性和承压性。
加强海外市场的系统性布局和走出去体系建设,将进一步融通视听文化资源,强化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方向感”和协同性。可引导视听产业叠加商品、基建、服务、资本、劳务等多元业态,以各具特色的海外产业项目延展产业链,构建针对海外市场的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服务,使海外市场成为增强视听产业发展实力的重要组成。
三是可有力配合国家大外宣外交工作,以海外视听产业优势赋能国际传播强势。
“价值观输出式”的外宣工作势必会遇到传播壁垒,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这就要求要在“多渠道”“立体式”上下功夫,通过一系列视听基础设施建设、共建项目、合作合拍等产业共赢层面的合作,多渠道推动国际传播效能提升。
一直以来,视听产业发展的着力点聚焦在国内,但在内循环市场趋于饱和、竞争压力增大、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情况下,“补短板”不仅仅是要补产业链各环节的短板,还要补不同市场领域的短板,强化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协同合力,以不同区域的海外市场激发视听产业发展活力,拉动国际传播效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