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三联×哈佛商业评论:DeepSeek热潮下, ... ·  15 小时前  
读者  ·  晚安一句话 ·  2 天前  
单读  ·  徐京坤,世界上航行最远的独臂船长 ·  2 天前  
新周刊  ·  12天花掉13万,月薪两万滑不起雪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生活周刊

福建没有的“福建面”,成了这座城的顶流小店?

三联生活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25-02-20 21:00

正文

『“金莲记”位于吉隆坡茨厂街一带,这位福建面始祖王金莲是福建安溪人


作者|驳静

摄影|于楚众


福建没有的福建面,和海南没有的海南鸡饭一样,都是中国移民史的注脚。 他们离乡背井,异土求生,团结同乡是最基本的生存法则。槟城的姓氏桥就是这座岛上早期华人移民团结与斗争的证据。那么,当那一代华人将谋生的手段放在食物上,无论是在吉隆坡,还是在槟城,不约而同地以地域冠名就不是什么令人意外的巧合。


我在吉隆坡和槟城两地,寻访了不少福建面和海南鸡饭,它们大部分都传到第二代第三代, 而“桥头福建虾面”和老板刘永宁的故事,是其中最生机勃勃的。


1

1

1

1


古早味虾面


我们本来并不怎么想去这家“福建面”。


槟城有名的小吃非常多, 我们先前也已经拜访过另一家福建面,对这家名为“桥头福建虾面”的小店的态度还挺可有可无的。 但我确实也在做功课时注意过它,2025年最近的米其林必比登榜单上有它的名字。那天接近中午,路经此地,看到它的招牌的时候心中一动,心想, 既然碰到了那不如随缘进去点一碗来吃吃看。


没想到点到了当天的最后一碗。将这最后一碗面汤舀进碗里,老板很明显地松了一大口气,整个人懈下劲来,一看时间,才11点出头。 他不好意思地笑笑说,这么早卖完,真的会被熟客骂。

▲地道的虾面必须得有汤汁


这家店的营业时间明明是到下午3点,而上班族通常又会在12点多过来吃个午饭, “今天不知道为什么一早上客人不断”。这当然是它生意兴隆的证据。


刘永宁,“80后”,从2017年开始接手这间面档,在那之前,他的爷爷刘以进不停地做了60多年。店里只卖两种面,汤面和卤面。 槟城的福建面通常说的是虾面,鲜甜浓郁的汤头从刘以进手里就一直是用九节虾来煮。 这个汤头自然就是福建面的精华所在,刘永宁现在都是一次性备半个月的货,几百公斤鲜虾煮熟之后,剥掉虾壳,再拿去冻,每天早上解冻一些来煮汤。

▲槟城“桥头福建虾面”的老板刘永宁


关于煮汤的秘诀,要等到第二次见面他才会透露,这同时也是他当年学习时最难掌握的要点——过滤。 虾头先搅碎再煮,这样效率高汤头更鲜美,同时也意味着过滤的难度更高。你总不能让食客在汤里喝到虾壳碎末是不是,所以过滤的过程需要很大的耐心和熟练的手法,反复多次,防止吃到“沙沙”的口感。


换句话说,是虾壳汤,这汤又得清清亮亮的只见虾味不见虾身。这碗汤我不知不觉就喝光了,比起叻沙这样犀利的小吃,它取胜之处在于一股温和的鲜甜,在马来西亚这样一个擅长使用香料的国度里,克制反而是种美德。

▲福建虾面汤底的鲜味主要来自虾壳


刘永宁现在的工作节奏与他爷爷没太大区别,早上7点开始营业,最晚4点半就得起床备料了,老客人也说这小伙子得到了他爷爷的真传,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一口汤味还是70年前的样子,真可以叫作“古早味”。


比起来,卤味面就简单一些,保证卤味的香气很重要,这里就没有太多秘密可言,不过就是八角和桂皮的比例得当,此外还要加入五香粉。当然,不管你点哪一款,都可以放肆加料,排骨、猪肠、虾仔、卤蛋等一应俱全。


无论是虾面还是卤面,煮的都是黄面和米粉的混合,点单的时候你也可以提要求只要黄面或要米粉多一点。 刘永宁是用清水煮,说是煮,其实是烫。两者一同下锅,三秒左右捞起,反复四五次,面就烫好了。

▲无论是虾面还是卤面,都需要用水烫四五次


黄面是碱面,时间长了煮面水会发苦,这也是需要注意的细节,得适时更换。有些客人来外带,刘永宁会留神多给添一点面汤,因为知道他们可能回去要重新加热。一天用光两桶虾汤,当天的工作也就结束了。


离开桥头福建虾面那天下午,我们又跑了两家海南鸡饭,到了晚上,我正式向自己宣布度过了较为失败的一天,因为专程前往的几家店都不满意, 只有偶遇的虾面倒是味道不错。我于是决定再去一趟。


为了避免跑空,两天后,我们终于又在晚上10点钟找到一个时间空隙。 兴冲冲去到桥头,迎接我们的却是一圈围档。 司机小声惊呼,“吃不了了,人家在办丧事”。他连刹车都没踩,径直往前开远了。


2

1

1

1


餐厅里的白事


我和老于当然不会因此打退堂鼓。


兜回去店里,只见刘永宁身着白衣,坐在灵堂门口一侧的地上往炉里烧纸,灵堂另一侧有间(纸糊)大屋,两米多高,闪着细碎的小灯。围档里摆上了桌子,几位女宾在叠元宝,一位老太太坐在一个角落, 神色肃穆,但并不哀伤,她说她的丈夫已经卧病许久,而且以80岁高龄去世,算是喜丧。


这一天,刘家为宾客准备了烤乳猪,还请了炒粿条的小贩来现场。刘永宁说,在槟城一般白事最后一天才会比较隆重,才会请出烤乳猪,但昨天来的宾客太多,除了亲戚朋友,还有不少前来哀悼的老客人。

▲在槟城,重大仪式上会用到烤乳猪


他担心今天再来这么多人,唯恐招待不周,就临时加订了一头。这让我们有了口福。烤乳猪这个东西,我过去做年底美食时, 在广州寻访过,在烤猪工厂见到过猪,却没能见证过可以请出烤乳猪的隆重场合,没想到在异国他乡给碰见了。


远远看到烤乳猪师傅现场砍掉猪头的场景了! 我心想,人生清单又可以划掉一样了! 师傅手起刀落,又咔咔咔利落地斩出小块来,很快,乳猪就变成盘中餐,皮很脆,很有滋味,刘永宁还为我和老于端来两份炒粿条。

▲斩成小块的烤乳猪,皮很脆


槟城华人的白事通常就是这个格式,遗体摆在灵堂,开棺呈放,五天里每天都会有道士来念经超度,而白事饭丰简由人,不一定会有烤乳猪,但总会请上一位像样的小贩,或是炒粿条,或是淋面,或是福建面, 反正槟城小吃种类丰富,每天不重样都不在话下。 刘永宁说他自己过去也被熟客请去白事做福建面,因为是熟客邀请不好拒绝,但那天累到后来再也不敢答应类似的餐事。


刘永宁看到我们再来,当然是有点意外的。 他人挺腼腆,但普通话讲得比一般槟城人出色。他就这样站着,跟我们讲述了他刚刚过世的爷爷的故事。老人名叫刘以进,他父亲那一代人随父母从福建晋江迁移到槟城,并在当地开起一家酱油厂。也就是说,到刘永宁,这已经是第四代了。 成家后的刘以进,与他父亲吵过一架后,脱离了大家庭生活。他为小家庭找到的谋生之法就是卖福建面。

▲刘永宁与前来悼念的亲友


他们的店名里有“桥头”二字,现在看不到桥了,但底下的河道还在,坐在店里能听到水声,过去这条河通船,从港口运菜,到桥头上岸,对面就是个菜场。现在桥成了路,菜市场成了个小公园。桥头福建虾面却一直开到现在。 不出意外的话,刘永宁会一直把它开下去,这是他从20多岁时就为人生定下的目标。

▲“三条路888福建面”,槟城另一家非常火的福建虾面


2008年,刘永宁大学毕业, 在吉隆坡工作了一年多,决定去英国打工,目标很明确,攒够20万,回来开一家福建面专卖店。 出发之前,他跟爷爷坐下来郑重谈了谈,他告诉爷爷说,不要把“桥头”这块牌子卖掉,等他回来做。


那是一个二十四五岁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的决心,能坚持多久呢?我于是问:“你那会儿年纪这么小,爷爷有把你的话当真吗?”刘永宁想了想说:“我觉得他应该有,因为我那时候哭着跟他讲我要去英国打工,又哭着说我很舍不得离开家。”


他一走就是四年,其间没回过国。第一站是谢菲尔德,不算举目无亲,有个大学同学在这座城市读书,有个住处能让他落脚,可以暂时不用付房租。


他找工的目标是中餐馆,先从厨房干起,备菜洗碗,经常干得满身汗,半年后“晋升”去接听外卖电话,在中餐厅,这可以说是老板之外最好的岗位, “在厨房做就算是冬天也会汗流浃背,接电话除了不用出汗,工资还是最高的”。


英国的中餐馆很多都是福建人开的,老板们只会简单的英语,接电话这个岗对语言水平要求比较高, 刘永宁除了英语好,同时还会说福建话和普通话,再加上他在厨房干过,了解流程,所以他接外卖电话的同时,还能帮老板统筹厨房和送餐司机的行程。


接单到后期,他一听电话那头的声音就能知道是哪位常客,会点哪几样菜,这种客人的电话他一般10秒钟就能结束掉,“我会说我知道你要点什么了,鬼佬偏偏还很喜欢这种被重视的感觉”(马来西亚的华人通常管白人叫作“鬼佬”)。 为此,老板挺器重他,给他提供的住宿甚至是单人间。


这段异国打工经历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是他“人生中最有色彩的一段时间”。下午5点开工,干到晚上11点, 一天其实也只工作6个小时,工资不错,时间充裕,精神上又完全没压力,可以存到钱,还可以到处走。 有时候晚上做到11点,隔天八九点起来,去餐馆周围转一转,搭个巴士去郊区,傍晚才要开工,那种时候的心情也是很悠闲的。


不过前三年永宁逼自己逼得很紧,他一年只允许自己休息12月25日和26日两天,“只想快点存钱”。直到第四年,他觉得以这个速度,再过一年差不多就可以回国,当他意识到这一点后, 他又做了一个决定,去好好看看这个世界。


最后一年半,他开始以平均每三个月一次的频率更换城市。他要趁机去体验不同城市的生活。像他这样有经验的年轻人很吃香,不仅能很快找到接电话的工,还能跟老板谈判,他要求一周休息一天。


走遍城市有趣的地方,和当地人交交朋友,满足了,他就撤。 用这种思路,他去了利物浦和切斯特菲尔德(Chesterfield),去了纽卡斯尔(New Castle),去了诺丁汉,甚至还在苏格兰一个叫作佩斯利(Paisley)的地方停留,最后一站是德比(Derby)。


3

1

1

1


年轻气盛


2012年6月,刘永宁回到槟城,带回国18万马币。现在回想,那时候已经开始流行外卖APP,他熟练掌握的职业技能如今或许也已被科技淘汰。第二年1月,他的面店就开张了—— 之所以不叫档口,是因为他张罗起来的恰恰不是个档口,而是一家福建面的专卖店, 意思是这是一家有冷气供应的店,也没有招募别的小贩,就是自己单干。


至于原因,若干年后,已经40岁的刘永宁还觉得有点不好意思, “那时候年轻,有雄心壮志,想超越上一代”。 实际上,他20多岁的时候就对爷爷做出来的品牌有过一个规划,先做一家专卖店,再到商场开连锁,再出国,第一站是新加坡。


店一租就是三年,但做完一年,他就已经发觉,这样下去要盈利很困难。一般来讲,要做专卖店,店租成本高,客单价也得水涨船高,但他为了不砸爷爷的招牌,一碗面只比爷爷贵半块钱。而且为了不和老店竞争,他将店址选在比较远的工业区,靠近机场,他每天都要通勤一个多小时。


一年下来生意固然很好,他做得却很累,最关键的是依然很难盈利。 “我是一个很喜欢出去外面走走看看的人,那三年我完全没出过国”,但店还是做不下去。


坚持到租约结束,假如不算最后大半年欠他妹妹的工钱,勉强收支平衡。除此之外,还不算他父母亲不时去给他帮忙的成本。也就是说,他头脑里的品牌发展大计第一步就失败了。 收拾店面,卖的卖,扔的扔,最后那天,他还记得他妈妈跟他说了一句,“脚踏实地”。


2017年,爷爷就跟他说打算退休,店交给他这个长孙,那一年刘以进已经快80岁了。 “一旦接手,往后二三十年都要守在这个档口,我是有想过这个问题的。”


槟城虽然有小贩文化,但一个大学毕业生主动决定做小贩,并不多见。无论怎么说,小贩都不是太体面的营生,永宁他姑姑当年嫁人,还因为家里是做小贩的被婆家看不起。到了永宁的父亲这一代,两位男丁也都做过小贩。就说他三叔,年轻时自己跑去跟外边儿的师傅学做淋面,现在还在做小贩。


但第一天我就跟他三叔攀谈过,问他是做什么的,他说“做生意”, 当我追问是哪种生意的时候,他可是含含糊糊地不肯回答,原来竟是因为不够体面。 三叔有两个儿子,完全没有接班的意思,永宁说,这可能是因为三叔自己就不鼓励下一代继续当小贩。

▲桥头福建虾面


而永宁的父亲,他做的档口就是卖福建面。他做到第八个年头,碰到了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他们夫妻俩的档口当时就在槟城北部海滩边上的一个food court ,“那个时候谁都没听说过海啸这个东西”,“海啸来的时候是2004年12月26日中午”,他们能准确说出20年前那个日期。


他们是下午4点出摊,中午正在家里煮虾汤,躲过一劫。所幸当时那家food court的经理见过世面,知道那是海啸,喊大家快跑,他们那家店没有人员伤亡。但整个店都冲没了。他们重整旗鼓再开起来,但海滩人气远不如从前,不久就歇业了。


永宁想接手做小贩,父母反而挺支持的,他做第一家专卖店的时候,父亲帮捊流程,母亲原本是在爷爷店里做,休息那一天会赶去新店帮他。 桥头福建虾面的名气是刘以进做出来的,但在他们看来,儿子这两年干得相当不错。


而且自从接手这个档口,他们也发现,儿子逐渐明白了做小贩真正的要义。儿子刚回国想做专卖店,多少也有点觉得小贩不体面的意思, 在不一样了,现在甚至有“为了当小贩而当小贩的年轻人”。


4

1

1

1


尾声


出殡头一天晚上,夜里11点多,我决定再去“桥头”看看。


去的次数太多了,以至于他们家亲戚都认出了我。刘永宁的三婶一见我就问,刚才是不是不在,“错过烧大屋了”。她拿出手机给我看烧屋的地点,而不是烧屋的火光现场——在马来西亚,几乎没有人会对这个燃烧的场景拍照,“除非那些啥也不懂的鬼佬”,至于亲戚朋友,将大屋送到路口后,就径直往前走了,绕上一圈,回到家中,不走回头路,也不能回头看。


刘永宁仍要守夜。我俩坐在长条凳上,面对马路,半靠着桌子,聊起了“福建面”。


我跟他讲到我们在吉隆坡,去到一家名叫“金莲记”的老字号,也是福建面,但完全是另一种形态。他说他这家店,本地客和游客基本是五五开,也碰到过会对马来西亚两种福建面搞不清楚状况的客人。


金莲记现在的接班人告诉我们,他们祖上王金莲就是福建面的发明人,他炒出来的黑糊糊的这碗面, 原本没有名字,有人叫它黑面,有人叫“大碌面”(还是“大陆面”,或“大卤面”,各种写法都有),最后王金莲索性给它起名“福建面”。


这碗福建没有的福建面,用的也是黄面,但会粗一些,面是拿黑酱油炒,金莲记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他们还秉承祖先传统,还在使用炭火。香倒是挺香,混杂着猪油和鱿鱼干带来的海味, 不过我得承认,我对它的初印象是“这碗面好穷啊”。不像槟城的福建面,精致程度要上一个等级,料也更丰富。


事实上,当年吉隆坡福建面服务的客人,正是广大华人劳工, 他们体能消耗大,急需填饱肚子并且迅速补充盐分的食物,这碗面是能给他们某种慰藉的。 而当代人追求健康,一碗几乎只有碳水的福建面怎么满足得了呢。


在槟城,所谓福建面一定是指虾面,它的历史当然也可以追溯到福建移民进入槟岛,在这里生根发展,之后又融入本地香料,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样式。

▲去桥头福建虾面的秘诀是:最好早点去


但无论是哪种福建面,它们给我留下的印象都是勤勉和守业。 金莲记到今天依然有很多客人,桥头福建虾面依旧得早点去才能吃到各种加料,两家店都有年轻一代在积极继承。

作者档案

图片

驳静

三联记者

喜欢听故事

个人公众号:王有有家


(本文节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25年第3/4期)

END
本文作 :驳静
本文摄影:于楚众
微信排版:张张

微信审核:同同


三联美食征求读者投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