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linic門诊新视野
心血管领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linic門诊新视野  ·  珠海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开展CT三维融合下F ... ·  4 天前  
丁香园  ·  牙齿掉了不要急,打 1 ... ·  5 天前  
医学影像沙龙  ·  求教,这玩意儿怎么报? ·  5 天前  
火石创造  ·  人形机器人产业分布及企业集聚度Top20城市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Clinic門诊新视野

李学斌 昃峰:从电极导线的拔除看起搏器植入的再认识

Clinic門诊新视野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7-30 17:39

正文


心血管植入电子装置(CIED)分为:起搏器(PM)、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装置(CRT)、置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以及植入式Holter。根据美国1993年~2008年的随访调查发现,植入增长量与感染发生率不平行上升,2004年~2008年CIED的感染率从1.53%上升至2.41%,呈明显上升趋势,而国内的感染率可能更高。第十四届心脏影像及心脏干预大会(2017 CICI)期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昃峰医师代学斌教授,为听众带来了精彩的演讲。昃峰医师表示,其所在医疗中心平均每年要处理200例CIED植入电极导线问题,包括感染、导线故障等,并通过7个病例的分享,反思临床CIED植入所存在的问题。



病例1

45岁女性患者,2年前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DDD起搏器。1天前突发头晕、黑朦。结合心电图、胸片,考虑该患者为电极磨损导致起搏阈值升高。拔除左侧电极,对侧植入新系统。由此产生对入路静脉的思考,腋静脉可能是起搏器植入更好的选择,减少电极在组织中的磨损。可提前静脉造影,注意静脉狭窄闭塞的情况。


病例2

93岁女性患者,12年前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DDD,6年前及4月前更换。更换后囊袋感染,清创3次。1周前寒战、高热、最高体温39℃。血培养阳性,赘生物阴性。B超显示右下肢存在深静脉血栓。拔除电极导线,对侧植入。需要注意高龄、合并症多本身就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更换次数越多发生感染的可能性越大。Johansen等的一项入选36,076例起搏器植入患者的研究显示,起搏器更换后感染比例为2.06%,首次植入后感染仅为0.75%,两者有明确统计学差异。另一点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反复清创处理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危险因素。


病例3

82岁女性患者,7年前因扩心病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CRT-D。2年前更换植入装置,1月前囊袋破溃感染,无寒颤、高热。处理上,使用激光鞘拔除电极导线。多项临床研究显示,单线圈和双线圈ICD在除颤阈值和除颤效果方面无差异。所以,对于左侧ICD植入的患者,可以考虑单线圈ICD,避免拔除过程中上腔静脉撕裂等相关风险。


病例4

64岁男性患者,11年前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VVI,1年前电池耗竭,2月前囊袋感染。起搏心室阈值4.5 V,感知3.0 mV,导线阻抗422 Ω。采用内外科联合杂交手术,拔除电极导线。拔除后,术中食道超声显示,三尖瓣撕脱大量反流。立即行外科修补。这一病例提示,起搏器电极导线植入应避免损伤或穿过三尖瓣;为避免三尖瓣反流,电极植入应遵循“弯进直出”的原则;心室电极穿过三尖瓣或与三尖瓣粘连的发生率为48%。


病例5

60岁男性患者,1年前因扩心病植入CRT,2天前因腹部不适入院。结合影像等辅助检测,考虑电极穿孔。应用小切口、全麻、杂交手术的方式拔除电极导线。


病例6

55岁男性患者,心脏骤停生还,1周前植入ICD。ICD电极穿孔,在外科备用情况下,锁定钢丝拔除。对于电极穿孔的病例,引发对心尖部植入除颤电极导线是否合理的思考。如果减少心尖部起搏的比例,可能有利于心脏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病例7

30岁女性患者,长QT诊断明确,反复晕厥。右侧ICD植入12年,6年前感染旷置,左侧植入,感染性心内膜炎入院。采用内外科联合拔除电极导线,植入皮下ICD。对于感染后处理策略的考虑,在一侧感染时,采用清创处理、对侧植入的危害巨大。需要慎重选择旷置导线的方法,并积极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


总   结

综上,尽量应用腋静脉穿刺,减少电极磨损的发生;如需更换升级植入装置,注意静脉闭塞或狭窄的发生;装置更换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处理时不能轻视;ICD电极导线单线圈的选择优于双线圈,选择植入部位时,间隔部可能更好;最后,切忌一侧感染清创,对侧植入,不仅给患者经济上带来负担,也为今后的治疗带来不便。





END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 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 微信号:ClinicMZ

《门诊》杂志官方微信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