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妈妈手册
百万妈妈交流育儿经验,教你如何做一个好妈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丁香妈妈  ·  宝宝的肚子为什么总是咕噜咕噜响? ·  4 天前  
丁香妈妈  ·  别再乱买绘本了,0~6 岁建议这样选和读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妈妈手册

总吼孩子是一种病,得治

妈妈手册  · 公众号  · 育儿  · 2020-04-05 20:55

正文

来源丨养育男孩

ID:breedboy


01


前几天从老家回程的高铁上。


总共1小时的车程,足足听斜后方的一位妈妈骂了孩子近30分钟。


原因是孩子要喝饮料,妈妈给他买了,可孩子喝了几口后没有拧紧盖子,结果饮料撒了一地,还泼到了妈妈的包和衣服上面。


面对孩子这个“错误”造成的结果。


说教孩子几句,比如“下次一定记得拧紧盖子啊! ”“你看看自己不小心,把地板弄脏了,还把妈妈的包和衣服弄湿了,很麻烦! ”都很正常。


可是这位怒火冲天的妈妈却大声责备孩子:


“以后我再也不给你买饮料了!”
“下次我不会带你回来了!”
“不要叫我妈妈了,我没有你这样的儿子!”


满满的威胁和责备,声音也很大。



但是孩子像是已经习惯了妈妈这样的情绪,没有任何反应。


当说到不要他叫妈妈了时,这个男孩哭了起来。


同坐的大叔应该都感觉到了这吼骂的威力,斜着身子侧过脸坐着, 而前面座位的一些孩子,也在扭头张望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02



我想每个成年人都会明白“覆水难收”的道理。


饮料撒了,再怎么责备孩子也是没用的。 可为什么还是会这样对孩子吼骂呢?


还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在亲戚家做客。


亲戚家有一个跟我差不多大的哥哥。那天在餐桌上,大家刚刚开始动筷子,就听到哐当一声,哥哥的饭碗打碎了。


一听到声音,他妈妈就跑来,一把就将他从座位上拽了起来, 然后狠狠地在他屁股上打了几板,大骂他是败家子,又把家里的碗打破了。


他妈妈脾气很大,没有人敢为哥哥说话。


那顿饭他就一个人在屋外站着没吃,一个人默默流着眼泪。


我一直记得他委屈的样子, 应该没有谁能比孩童的我感受更深,更恐惧的。


所以如今,当蛋蛋打碎了饭碗。


他自己被这突然的情况弄懵了, 我却当作什么事没有,平静地跟他说 :“去拿扫把过来,自己把地面清理干净吧。”


他就像找到了出口一样,赶紧跑去拿。


然后我们一起弄干净,拿来新碗,添上饭菜,跟他交代:“下次一定要注意,用手扶着碗,让饭碗离桌子边儿远一点。”



孩子们知道自己犯了错,造成了损失的时候, 内心都是紧张不安的。


这时父母一顿吼骂,不仅无法帮他们解决问题,记住教训,只会让孩子吓得崩溃。


你真的知道孩子被吼时的感受吗?


有一本非常出名的绘本《一生气就大吼大叫的妈妈》,是一只可爱的企鹅宝宝向我们讲述了它和它妈妈之间的非凡经历:


今天早上,我妈妈发脾气,冲着我生气地大叫。结果,吓得我全身都散开飞跑了......


我的脑袋飞到了宇宙里,我的肚子落入了大海里,我的嘴巴插在了高山上。


最后发脾气大叫的妈妈又将我找了回去,将我修补好。


妈妈跟我说“对不起”,我也原谅了妈妈。


在父母吼叫伤害中的孩子,内心充满恐惧,甚至会瑟瑟发抖,他们靠着天马行空的神游来逃避令人恐惧的现实世界。


你也许觉得只是用高音制造一点噪音,来达到震慑的效果;或者觉得自己只是一时失控,内心还是爱孩子的, 于是马上一次又一次原谅了自己的失控。


但你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孩子最信赖、最爱的爸爸妈妈,一切从你的口中出来,杀伤力就成倍的增加。

03


还有不少的父母觉得,打是亲,骂是爱。


所以你跟他们说不要打骂孩子时, 他反而说你太惯着孩子,太把孩子当回事。


有一个妈妈在朋友圈分享说:“亲生的就是亲生的啊!上一秒钟刚刚被我凶,下一秒又在我怀里叫妈妈。”


孩子总是那么轻易地原谅父母。


如果是你凶了同事或者其他亲戚,没一段时间,肯定是修补不好关系的。有的还因此反目成仇。


也许正是因为能这样轻松地获得孩子的原谅,所以很多的父母就觉得吼吼孩子没关系啊。


还有的父母会说:"我有脾气未必要憋着啊,把自己憋死?我们小时候不都是被打骂着长大的,不也很好吗?"


面对这么有道理的反问,我也是无话可说。



的确,孩子常常愿意原谅“暴力父母”的过错,相信父母是心情不好,不是不爱我。


孩子永远善良地站在父母的立场上理解父母,而我们呢,是否也能控制住自己的脾气?


我也对孩子发过火,看到孩子吓怕的样子,非常的后悔, 所以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总吼孩子是一种病,得治!


04



  • 首要的是反思、剖析自己。


为什么会对孩子这样大吼大叫,甚至对很多亲人也是如此,对外人却客客气气,判若两人呢?


其实是孩子因为爱的缘故,原谅了你的暴躁,接纳了你的坏情绪,自己舔平了伤口罢了。


可这不是三番两次发脾气的理由, 反而应该让自己变得更好一点,善待这些爱自己的人。


如果再深入一点思考和观察, 我们会发现, 一个人的脾气性格跟自己的原生家庭,跟父母息息相关。


以前遇到一个爸爸,他其实打完孩子也觉得后悔, 但就是不肯让步:“谁叫他不听我的,不好好学习我还打!”


他的价值观是:“反正我也是挨打长大的,也没什么。”


因为他小时候,一调皮捣蛋就被爸爸拿棍子追着打, 从来没有谁跟他耐心地说过话。


小时候很少被温柔以待,而是打骂相加,甚至没解释机会的话, 长大成人后,做了父母,往往会不自觉地对孩子也是打骂相加,无法温柔以待。


因为从来没有人告诉你或者示范给你该怎么做才好。


如果还不改变这种方法,那真的会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



  • 其次告诉自己管理情绪,跟孩子好好说话。


这几日读丰子恺先生的一篇回忆老师李叔同先生的文章。


在文章内,先生提及老师教诲学生时,总是这样地态度——“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和气地说”。


这句话值得我们细究, 轻而和气,不失严肃。


在教诲孩子的时候,需要让他们加深印象或者强调重要性时,可以严肃,但是语气尽量轻而和,无需大声吼叫,不要态度凶狠。


真的,发脾气的时候,我们的样子都很恐怖。


有时对孩子的大发脾气,如果拍下照片,自己都会吓到自己。


所以, 下次自己想大发雷霆地时候,深呼吸,内心默念:平和平和,不要吼!


控制住自己的这种坏脾气 就是一场修行,证明你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