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中国首个以一片海域命名的博物馆
,用展览的方式讲述海洋的故事,为观众揭开南海的神秘面纱。
博物馆占地150亩,整座建筑共有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分三层,南北两个区域,南区有一共有八个室内展厅和敞开式室外展廊,北区有两个展厅。博物馆有六个常设展览,分别为
“
南海人文历史陈列”
、
“南海自然生态陈列”
、
“
八百年守候——西沙华光礁1号沉船特展”
、
“做海——南海渔家文化展”
以及
“探海寻踪——中国水下考古与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
和
“源同流异——馆藏清代外销艺术品展”
。
同时,博物馆还会从世界各地邀请不同的临时展览,并且每三个月进行更新。
1998年海南琼海潭门渔港的渔民在华光礁环礁内侧作业时发现水下3米处有沉船,这便是
华光礁Ⅰ号沉船
。与沉船一同“出水”的,还有
一万多件文物
,它们与这艘“庞然大物”一起,在
“
八百年守候——西沙华光礁1号沉船特展”
展厅里讲述着
南宋海上贸易
的熠熠生辉。
“南海人文历史陈列”
第一次用博物馆展览的方式,系统地讲述南海历史的发展演变。
驻足于此,便能感受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交汇。
“南海博物馆里看南海”
,展览运用5G技术,把三百多公里以外的甘泉岛的信号传到博物馆,观众便可看见甘泉岛的
实时影像
,戴上VR眼镜,便可亲临南海,感受甘泉岛的历史气息。
“做海——南海渔家文化展”
展厅里,
最“土”的渔家文化“登堂而入”
。这是妙趣横生的一个展厅,展览通过18个“木偶渔民”,向观众展示渔民的生产生活,“渔民”手里拿的,身上穿的都是文物,通过这种方式,
将民俗的“俗”和展览陈列的“雅”结合起来,呈现一种反向的“严肃”态度。
“峇峇娘惹的世界——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峇峇娘惹文化展”
是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从新加坡邀请来的临时展览,原定6月26日撤展的展览,由于观众的热情,展览延期了整整一个月。
从3月26日开始,
123天的展览展示,124件(套)精美文物,吸引了256377余名观众驻足观展。
博物馆用精美的展品,丰富的文创产品和社教活动,向观众展示开放多元的“峇峇娘惹”文化,也进一步展示了海上丝绸之路文明交流的成果。
“透物见人,透物见事”
,博物馆用丰富的文物馆藏和新颖的叙事方式,为观众翻开海洋历史的画卷,让观众感受南海文化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