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壹心理
壹心理官微 | 关注心理公开课,每周听心理大咖用心理学解读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简单心理  ·  9个迹象,表明你有未愈合的创伤 ·  6 小时前  
武志红  ·  做父母的,千万别太把孩子当回事儿 ·  15 小时前  
陈忻儿童心理  ·  《从心理解孩子》在线课程2025春季班招生开 ... ·  19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壹心理

如何改变“易焦虑体质”?分享一个很绝的心态——破罐子破摔

壹心理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5-02-17 10:56

正文

今年过年,我真正见识到了“破罐子破摔”有多爽!

我表姐从小就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上学的时候成绩名列前茅,毕业后又找了一份高收入的工作,之后顺理成章结婚、生子……从来没让家里人操心过。

可今年,她突然辞掉了工作、离了婚,准备带着孩子换一个城市生活。

这些举动在长辈们看来简直是“大逆不道”,可表姐为了这一天已经等待很久了。

在婚姻里,表姐夫虽然在外人面前是个老好人,可在家里却习惯冷暴力、不做家务,对孩子也是不管不问。

另外,她在工作上也是极其不顺心,领导看她好说话,总把最难的工作交给她,晋升加薪没她的份,需要人背黑锅的时候却少不了她。

表姐忍了一年又一年,觉得老公肯定会改,期待领导有一天能看到她的价值,可等来的却是调岗降薪、老公出轨……

这一次,她终于不忍了,拿出了“破罐子破摔”的勇气,开始按照自己的意愿活着。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不愿意打碎“破罐子”的时刻,总觉得再等一等,再坚持一下就会迎来转机。

但很多时候,这样做只会让自己越来越焦虑,内心充满压力和负担,最终陷入无法脱身的困境中。

正如荣格所说:“对于普通人来说,一生最重要的功课就是学会接受自己。”

当我们不再害怕失败,不再执着于完美,坦然地接纳自己,敢于“破罐子破摔”,才有机会重塑自己,换来新生。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聊: 一种重塑自我的超绝心态——“破罐子破摔”。

b79d18124a4e8b0aee75194c87ec52d


“破罐子破摔”,可能听上去是一个不好的说法。

但在心理学上来说,它更多指的是: 放弃对自己的过度要求和期望,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失败,不再执着于单一 的成功标准,从而减轻自己的焦虑感,更松弛快乐地活着。

不知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

被伴侣反复伤害,却念及初遇时的美好,迟迟不肯离开;

被工作压得身心俱疲,却总觉得再坚持一下就能有回报,一直不舍得辞职;

被好朋友背叛,又因多年的交情,狠不下心断绝关系……

每一个不愿打碎的“破罐子”里都装满了不甘心,它让我们反反复复陷入到纠结、痛苦、懊恼、委屈中,不断消耗、折磨着自己。

但实际上,我们不肯“破罐子破摔”,不过是被困在了这4种心理困境中:

1、损失厌恶

在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 “损失厌恶” ,指的是:

人们在面对决策时,相比于获得同等价值的收益,对损失同等价值的东西更加敏感和难以接受。

简单来说,就是“失去”带来的痛苦,要远远超过“得到”带来的快乐。

就好像不小心弄丢了100元带来的失落感,可能需要获得200元甚至更多的收益才能弥补。

相较于得到,人们更害怕失去。

2、沉没成本

想必大家对沉没成本并不陌生,它具体指的是:

在决策过程中已经发生且不可收回的费用或支出。

前段时间的热播综艺《再见爱人4》中,葛夕一度纠结于过去的付出,即便受不了丈夫“留几手”的诸多缺点,也依然选择在婚姻中委曲求全,最后结果显而易见。

沉没成本让我们过度关注那些已经付出的部分,可那些不知悔改的人、已成定局的事......并不会因为我们曾经的付出而有所改变。

错误的坚持除了延长痛苦,毫无益处,适时的放手才能及时止损。

3、“自我价值感”不足

在内心深处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对批评异常敏感,过度迁就别人,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都是“自我价值感”不足的体现。

著名心理治疗师萨提亚在谈到“自我价值感”时指出:

“当自我感觉良好、自我欣赏时,我就极有可能以一种高贵、真诚、勇敢的姿态,充满活力和爱心地来应对生活。如果我不喜欢自己,就会贬低自己,对于生活,我总是很恐惧,觉得自己无能,从而形成了一种状态:以受害者自居,不思进取。”

自我价值感不足的人,通常在关系中会隐忍讨好、在工作中回避挑战和改变,即便对现状不满,也不敢轻易离开。

4、对于结果导向的错误执着

在成长环境的影响下,我们总执着于追求一个完满的结局,很难接受失败和挫折。

比如,读小学时的终极目标是考上一个好的初中,读初中时的终极目标是考上一个好的高中,读高中时的终极目标是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再之后是好的工作、好的伴侣……

但当这些都满足之后呢?我们的人生就完满了吗?

凡事太过注重是否完美,只会让我们被预定的结果所绑架,反而忘了欣赏过程中带来的风景与惊喜。

IMG_256


人生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大到人生分岔路口的抉择,小到今天吃什么、做什么,都有可能会遇到那个“破罐子”。

与其痛苦地维护这个“破罐子”,让自己陷入心理困境中,不如早日打碎、重塑它,允许一切发生。

如哲学家尼采所言 “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因为最终你都要失去它。”

如果你还不知道该何时运用“破罐子破摔”心态,不妨试着代入这4个情景:

1、遇到让自己饱受折磨的关系

在亲密关系里,很多人都会因为过度纠结于自己曾经的付出,害怕重新开始一段新的关系,所以即便知道对方满身缺点,还是狠不下心放弃。

这个时候使用“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就能很好地帮我们做出决定。

放弃一段折磨你的关系,不是人生失败,也不是自暴自弃,而是你在勇敢地拯救自己。

2、当事情超出自己的控制范围

坐飞机误机、坐高铁迟到、没追上公交车、没去成想去的旅游景点……这些情况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但如果我们一直沉浸在事情超出自己预期的怨念中,不仅无法挽回损失,还会影响自己一整天的心情和做其他事的效率。

既然已经来不及、既然已经错过,那就干脆“破罐子破摔”,接纳事情的发生,慢慢冷静下来,再等一班车或者转变路线。

很多事情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你所担心的事情有80%都不会发生。

3、在意别人的评价而委屈自己时

想象一下,你随便进了一家餐厅,打开菜单才发现价格贵得离谱,不在自己的承受范围内。

这时候你会选择硬着头皮点单,还是干脆起身离开呢?

点了单又会觉得自己浪费钱,可能之后几天都会沉浸在后悔里;起身离开又担心遭受服务员的白眼。

但实际上,我们的生活中真的没有那么多观众,没有必要那么在意他人的眼光。

你完全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破罐子破摔”,遵从自己的意愿大方离开。

4、做着并不开心的工作

社会大环境的低迷,让很多人不敢轻易辞职、转行,即便身心都出问题,也一直在强迫自己坚持。

但人生的容错率,远比我们想象中的高。

我有个朋友是程序员,每天加班敲代码、不按时吃饭和睡觉,身体频繁出现各种小毛病。在一次体检出现各种身体预警后,他终于辞掉了工作,开始摆摊卖烤肠。

在传统的定义里,他“堕落了”。

但只有他自己知道,摆脱了世俗定义的“成功”有多么的快乐。

除了这些情景,还有诸如为满足父母愿望而读了讨厌的大学专业、过度追求工作完美而搞垮自己的身体、为了迎合社会期待而隐藏真实的自己等等,都可以选择运用“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去攻破当下的困境。

IMG_256


想要养成“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可以从这3个步骤做起:

1、及时按下“暂停键”,重新思考各种可能性

如果你现在正处某种痛苦之中,不知该如何选择,不如给自己按下“暂停键”,想象把痛苦装进一个容器中,告诉自己:

“我现在选择暂时封存它,等到我做好准备再来打开。”

之后的几天便启动“低电耗运营模式”,好好感受生活。比如,用心准备自己的每一餐、戒掉非必要的社交、晚上早点睡觉……

放空几天后,再去思考当下带给你痛苦的人、事、物,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解决途径。

有的痛苦,只是当局者迷,试着给自己喊一下“暂停”,让光可以从有裂痕的地方照进来,重新找到前进的方向。

2、大声说出“我不要了”

作家万特特曾说:

“生活中有四件事情可以改变你,爱、音乐、文字和失去。前三件事让人心生希望,请允许最后一件使你变得勇敢。”

人的一生,赤条条来,赤条条走,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永远握在手里的。

与其在痛苦中追求无止境的欲望,不如学会放下,大声对自己说: “我不要了!”

你会发现,一切豁然开朗。

3、充分意识到自己是有选择权、掌控权的

当我们习惯于让渡利益,任由别人去安排自己的工作、婚姻、生活,就很容易忽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原来,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是有选择权、掌控权的。

就比如开头提到的我的表姐,她的父母一直对她实施“打击式教育”,让她成为了别人眼中的乖孩子。

长大之后,她也就下意识地觉得,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不公,自己只能接受和忍耐,没有资格做出其他选择。

可人生是不断流动的,是持续迭代、优化的过程,别人对你的生活只有参与权和建议权。

只有当你意识到“我永远拥有选择权”“我的人生我自己说了算”的时候,才能让每一个当下的抉择,为自己所用。

当然,我还想强调的一点是:

“破罐子破摔”,并不是完全不用考虑后果和实际情况。

比如,如果你在工作中感觉不到任何意义和开心的地方,但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也没有任何的就业机会,那么可能就需要仔细衡量“破罐子破摔”之后的利弊,再做决定。

但无论如何,在当下都要以自己的健康和快乐为主。

IMG_256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