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丁香园
丁香园官方号,一百多万医生在关注。作为中国医务工作者的网上家园,丁香园深知医疗的痛苦与快乐。我们提供交流的平台、独家深入的内容,也有为医务工作者提供的各种服务。医疗行业从业者,请订阅我们。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丁香园  ·  全球首款!上亿患者,迎来唯一治疗药物 ·  12 小时前  
Clinic門诊新视野  ·  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救命”治疗方案选择—CR ... ·  16 小时前  
伊洛  ·  “3分钱的阿司匹林我做不到” ·  昨天  
蒲公英Ouryao  ·  蒲公英Bio·News |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丁香园

这位医生爸爸竟然鼓励自己的孩子学医

丁香园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8-11 12:15

正文


一顿饭,不到 20 分钟的时间,朱越锋接了至少 5 通电话。坐在一旁的妻子和孩子见怪不怪,「他向来这样,有时吃到一半扔下筷子就去医院了。他同学都笑他是一只打电话的『猪』(朱)。」


作为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朱越锋日均手术至少 10 台,最高峰时做过一天 16 台,患者从天南地北打飞的来看病,两个月前, 2017 年的手术就已经排满,「披星戴月」已不能形容他的忙碌,「一周至少有 2~3 天是要留在医院过的」。


这样的工作节奏,以至于当他提前结束手术,兴高采烈地回家陪家人吃饭时,刚一进门,2 岁的小儿子帕比就惊叫道:「一头爸爸回来了!」大儿子卡丘迅速凑上前问:「爸爸,你是不是被医院炒鱿鱼了?这么早就回来了?」这让他哭笑不得。




「卡丘医生」上线!

熟知朱越锋的人,都知道他家有个「卡丘医生」。与当下动辄会有「子女学医就打断腿」的声音相比,朱越锋对孩子的教育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或许是近水楼台,小卡丘总会扒着朱越锋问如何伤口包扎、如何做 CPR 急救,会翻家里的医学书寻着《外科书》学习手术的消毒范围,挑灯钻研神经外科,学了解剖就想着开颅手术;他知道「头孢类药物不能和酒精一起使用,会产生双硫仑样反应」,甚至还结合打仗细节,惟妙惟肖地写了一篇人体防御系统的小作文。


两年前开始,小卡丘不再满足纸上的知识,开始实地观摩手术。他随着朱越锋全国各地跑,为了拎包就走,在书房书桌脚边,摞了至少 10 个行李箱包。


这些年下来,卡丘已进过 5~6 个手术室,刷手、无菌原则、穿刷手服等操作做得得心应手。


卡丘洋洋洒洒的科普文


正值暑假,卡丘除了查房,还忙着学习另一项技能:咏春拳。


妈妈徐静笑着说:「主要是为了强身健体,不过他未来若学医,这个也能防身。从当前形势看,这种可能性很大。」


小卡丘曾经对朱越锋说,「爸爸我以后要跟着你一起学医」。朱越锋解释:「做医生很累的,要门诊,手术,值班,你看我就知道了。」


但小家伙说了一句话让他永远记得的话:「爸爸,我觉得医生可以帮助别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未来怎样谁知道呢?至少在这个夏天,小卡丘已通过严格正规的急救培训,拿到了 CPR 证,他已经能合法帮助别人了。


小卡丘正面照




除了开刀,还爱发朋友圈

某日路过一家有名的面馆,店面上写着招聘启事,儿子卡丘就替爸爸不值:「爸爸,你整天这么忙性价比不高啊,面馆招聘都年薪 20 万了。」


朱越锋便问:「那我去应聘,你看如何?」


卡丘脱口而出:「你除了开刀啥都不会,还是留在医院服务人民吧!」


这样的评价,朱越锋只承认部分,因为他还有另一爱好——发朋友圈。


「上班有点,下班没点」的他解释,支撑自己连轴转的动力之一便是手术后能制图发微博、朋友圈,收获点赞和评论。


微信上 3000 多位好友,除了每天雷打不动的早安图,朋友圈最多便是手术以及两个儿子的逸闻趣事。


这样乐此不疲的除了他,还有患者及家属,有时需要术中、后谈话,还未等他开口,家属就已知道手术的进展情况。


翻他的朋友圈,你能看到一天中任何时段的邵逸夫医院,他不是在急诊,便是值班,不是手术日连台,就是手术救场,只要接到电话,随时随地就穿上衣服往医院赶。


「并不为拼而拼,只是若不去救,或许手术台上的患者与家人便是生离死别;但我努力一下,他或许就能活下来。」


去年中秋节,难得在家吃饭团圆的朱越锋接到电话,一患者髂动脉破裂,情况十分危急,当时还在超市陪孩子的他,与妻子交代几句便赶去了医院。


人民日报转载《中秋夜守》


「今天不是他值班,凭什么让他去?后来我想,若他不去,便会有一家人要在中秋团圆夜上演生离死别。」于是就有了去年刷屏媒体,洗劫泪腺的《中秋夜坚守》。


妻子徐静等着他回家,「留一盏灯,或许他今晚还能回来。」尽管朱越锋开刀到两点未能回家,这句话却动容了所有人。


说起来,作为身边最亲近的人,妻子徐静都有着不解:「从性价比角度来说,医生这个职业性价比极低:培养周期长,难出头,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越是小医生越辛苦。」她指着一旁的老公说「他怎么这么痴迷,或许真的喜欢。」


就在前两天,去年中秋发病被救回的患者过来复诊,除了感激,老人家还打了南拳,引得围观者阵阵掌声。


朱越锋点开当时录制的视频,脸上成就满满地说:「这样的成就感其他职业没有,所以我喜欢并享受医生这个职业。」



日间手术 1000 例

八年前,在飞往德国的飞机上,朱越锋哭了:前途未卜、幼儿尚踟蹰、第一次离家远行。可对进修他依旧毫不犹豫,尽管必是他已是主治,小家刚稳定。


「手上没料,心里发慌。」


他自己想方设法找到了当时全球做腹腔镜主动脉手术的教授,申请深造。在进修的 13 个月里,他 3 个月之后便开始主刀、6 个月以后基本独立负责一个手术室。


从德国回来之后,他遭遇上一例凶险的腹主动脉瘤,在鲜有人完成腹腔镜下腹主动脉瘤切除的操作,他硬是花 5 个小时拿下,「脚都站软了。」


德国进修时上的报纸(左二为朱越锋)


2015 年,朱越锋开始尝试下肢静脉日间手术,小卡丘回忆自己第一次观摩此类手术的惊讶:「以前看手术,患者都是用小床推着进来,推着出去;爸爸这个时候,患者可以自己走着进手术室,完了还直接下地行走!」


患者朱阿姨便是这种「神奇」的亲验者,不仅自由下地,她还在手术中发朋友圈,连《每日邮报》和《南华早报》都被震惊到了。


然而刚开始,朱阿姨对要做的手术时不信任和抗拒的。因老伴刚做过下肢静脉开放手术,住院半个月余,出院后仍有痛感,给朱阿姨留下阴影。


为了缓解她的紧张,朱越锋允许朱阿姨用手机拍自己手术,这样的做法很少有医生能答应,患者是清醒的,任何不舒服还能随时感知,是对主刀医生技术的极大挑战。


到目前为止,这样的「挑战」已经在 1000 例患者身上发生,还有越来越多的患者慕名而来。


《每日邮报》和《南华早报》的报道


朱越锋隔一两年就会出去学习,在德国、澳大利亚及美国都接受过血管外科的专业培训。「不走出去,你会以为世界就那么大。」


现在的他依旧每天奔波忙碌发朋友圈,调侃生活:「医生成长并不与体制相关,更多考虑平台潜力和价值。现在的我觉得目前状态挺好的,除了重启了 100 次又断 100 次的吃草减肥外。」


当天晚上,他朋友圈发了一张香艳欲滴的烤香肠,配文字:「增肥的节奏,过了夏天再减减肥吧。」


后记


朱越锋说,他很怕被道德绑架,自己只是努力将工作和生活变得有趣的人。现在他与十年前还是小医生比,除了变更胖,更多是手上功夫变硬,更有自主权了。


朱越锋的轨迹没有可复制性,但至少有一点共通:有技术,才自由。


责任编辑:猫羯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