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期待成功,但愿通过努力不留遗憾。”是劣质勤奋者普遍的心态。而这背后,本质是,为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而最终,因为缺乏合理、系统的思考,缺乏对整个人生的全局审判,越忙越穷。
来源 / 撕蛋(ID:stud178),作者:小日
为何你那么忙,还那么穷?
我曾经读过很多同类的文章,但因为此问题过于庞杂,暂时没看到系统的解决方式。而今天的文,恰恰是希望有条理地解码这个问题。
说到穷与忙的关系,或许更本质的是:
勤奋与能力的关系。
毕竟:
对穷忙族而言,往往有一个普遍认识:
而在这认知背后,其实是高维人群所不曾告诉低维人士的真相:
一个勤奋学习各种碎片式知识理论的人,未必能成功。
勤奋就能成功一向以来都是我们的认知误区,于是,太多人把短暂而珍贵的一生,演绎成碌碌无为的一生。
这一点,和诺基亚CEO约玛·奥利拉说的,同样悲伤。在诺基亚陷入困境时,CEO约玛·奥利拉曾感慨地说:
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
而此文,正是要将勤奋与能力之间的问题,清晰化。
为什么很多人会越忙越平庸?
这点,恰恰来自物种的同频性。
简单说,我们很难不成为绝大多数。
人天生就离平庸很近,离出色很远。
从生物天性而言,迁徙的鸟、群体性生物,包括人,一切动物行为都有同频性的。这里的同频性是指:
群体中的个体,往往会与群体中大多数保持相同的行动轨迹,而个体却从来不思考,这样的行动轨迹,是对是错,是否会产生系统性风险。
这话很拗口,从精神分析和社会传播角度来说,又称为“集体无意识”,简单说就是,人们更擅长于做和别人一模一样的动作和生活选择,以此确保自己是足够“安全的”。
关于这点,我们不去从生物性的群体保护、个体融入群体以获得庇佑、为了通过群体行动力而武装个体去展开了。
在过去,这样的天性(别人做什么,我做什么的思路),让不同物种得以存活,而在今天,一个鼓励多元化、碎片化、移动互联化的时代里,则适得其反。
人越随大流,越平庸。
这也就是人越忙越穷的开始,同频化的步调,让人们的勤奋毫无价值。
因为,社会上成功的是绝少数,你模仿大众,你注定黯然无光。
用最简单的一句话击穿勤奋者的玻璃心,那就是:
你看起来很努力,努力到抛进人群中没人认出你。
劣质勤奋者
什么叫劣质勤奋者?
说的就是,
你的努力毫无个性可言,也毫无价值可言。
你只是和社会上那些看起来很努力很忙的人一样,每天坚持着工作,但你碌碌无为的一生,压根没为自己和社会创造出任何价值,你只是为了更快地度过时间,只是为了对抗个体懦弱无能的现实压力,然后,用尽一生力量,为自己营造出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幻觉。
你试图说服自己:“人生也曾努力过,也曾付出过,也曾刻苦过”。
但你只是沉溺于假象的自我催眠者。
低质量的勤奋其实是伪装起来的懒惰。
劣质勤奋者以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可言的瞎忙,来自我暗示,弥补看到别人成功后产生的心里不平衡。对劣质勤奋者而言,他们的内心活动,幼稚、可怜、并可笑。
“不期待成功,但愿通过努力不留遗憾。”是劣质勤奋者普遍的心态。而这背后,本质是,为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而最终,因为缺乏合理、系统的思考,缺乏对整个人生的全局审判,越忙越穷。
对劣质勤奋者而言,不仅收入少,还是去了最珍贵的东西。
因为,最宝贵的时间,在这看上去很努力的自我催眠中,悄然逝去,一分一秒最终都变得一文不值。
如何避免成为一个劣质勤奋者?
意识定义行为,一切从观点开始。
以下,是避免成为“劣质勤奋者”的高维心智法则。
1990年,三位心理学家为了对小提琴名家进行研究专门前往西柏林中心的艺术大学。他们试图通过大量数据,解答一个基础问题:是什么因素让精英演奏家比中等演奏者更加优秀?
他们将研究对象分成两组,一组是有可能成为大师的精英演奏者,一种是普通的演奏爱好者。
通过研究,他们发现:
普通演奏者通常将工作分散到一天完成。一份将平均工作时间和每日活动小时对比的图表显示,普通演奏者图表上的曲线是平滑的,工作时间与活动时间相近。
而精英演奏者则不同,他们将工作集中在两个明显时段完成。如果将他们工作时间与每日活动时间相对比的表格描绘出来,会发现两个显著峰值:一个早上,一个下午。
越是顶尖演奏者,峰值越明显。而同样,越顶尖的,在时间峰值之外,他们休息和放松的时间也要比所有人都多。
由此,最后结论是:
一整天持续的勤奋,并不能决定成功,有节奏的努力,才能成功。
上面的演奏家对比研究,反映了一个事实:懂得把控时间的人,技能更好,也更轻松。这理论也被称为:
轻松的罗德奖学者悖论。
此理论倡导的核心是:刻苦工作和费力工作是不同的。
而疲惫与焦虑,是成功路上的敌人。所以,你既要避免无意义的忙碌,又要避免耗费精力的疲惫感,因此,轻松的罗德奖学者悖论直指一个本质:
少做事,要么不做,要做就报以绝对专注。
既要确保效果,又要保存体能,避免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