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过去了,澳大利亚导演亚当·艾略特终于带着他的第二部长篇定格动画《蜗牛回忆录》重返大银幕。这部影片延续了艾略特一贯的叙事主题,围绕“边缘人”展现生活的复杂与人性的坚韧。他喜欢塑造那些经历过许多创伤和痛苦的角色,引发观众的理解与共情,“即使他们是邪恶的,也能站在他们一边,设身处地去体验他们的生活。”这种叙事主题贯穿了艾略特的职业生涯。2003年,他凭借短片《哈维·克鲁姆佩特》摘得奥斯卡奖,这是一个关于患有图雷特综合症的男人的故事。短短二十几分钟内,这部动画以幽默与悲剧交织的方式呈现了主人公在疾病与偏见中挣扎的人生。
六年后,他推出了首部长篇动画《玛丽与马克思》,讲述了孤独的八岁女孩玛丽,与年迈的阿斯伯格综合症患者马克思之间的书信友谊。尽管两人从未见面,他们的书信在孤独中建立了彼此的支撑。这部影片深刻的人物刻画和独特的黏土定格风格让艾略特赢得了全世界影迷的喜爱,也为他在动画界赢得了一席之地。《玛丽与马克思》剧照
《蜗牛回忆录》延续了艾略特对边缘人群的关注,主角格蕾丝的生命旅程充满孤独与挣扎。她的故事从失去开始——好友皮琪的临终成为全片的开端,也打开了她关于过往的记忆之门。格蕾丝坐在小蜗牛西尔维娅旁,对着它娓娓道来自己的人生故事。
格蕾丝和双胞胎哥哥吉尔伯特出生于1970年代的墨尔本。她的母亲在生产时去世,不久后父亲也发生事故瘫痪,染上酗酒的恶习。父母相继离世后,兄妹俩被迫分离,各自寄养在不同的家庭,这让她更加孤立无援。
成年后,她经历了失败的婚姻,成为物品的囤积者。艾略特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这些经历如何塑造了格蕾丝:她变得羞怯、孤独,并将软体动物学家母亲生前钟爱的蜗牛视作唯一的情感寄托。最终,她选择退回到自己的“壳”中——那个摆满蜗牛收藏的房间。房间的布置令人印象深刻:从装满标本的罐子到一个标着“蜗牛避孕套”的小盒子,处处体现了她对蜗牛的依恋。初次见到格蕾丝,她的形象令人想起蒂姆·伯顿电影中的怪异角色:矮胖的身形、深陷的黑眼圈、头顶那顶带着蜗牛触角的毛线帽,以及一种与生俱来的“边缘感”。这些细节既放大了她的孤独感,也使她成为了一个极具表现力的银幕角色。
艾略特坦言,他的创作灵感部分源于自己的经历。他的父母是典型的囤积者,虽然他们从未承认。八年前父亲去世后,家人不得不整理他留下的大量物品。这段经历让艾略特开始思考:“为什么人们会囤积?为什么清理这些东西对他们来说那么困难?”
对格蕾丝来说,蜗牛不仅是收藏,更是她的庇护所。囤积并非只是为了拥有,而是她用蜗牛作为情感的寄托,以抵挡外界的伤害。最初,艾略特的剧本第一稿名为《瓢虫回忆录》,但他觉得瓢虫太可爱,显得矫情。最终,他选择了蜗牛,认为蜗牛退回壳中的特性更适合作为隐喻。他解释道,这正是格蕾丝在生活中所做的:不断从世界退缩,用囤积的物品构筑屏障和保护。
定格动画如何捕捉人生悲喜?
通过格蕾丝的故事,艾略特深入探索了许多主题:格蕾丝因遭遇霸凌的童年,吉尔伯特令人窒息的家庭教育,以及皮琪追求自由的生命热情。这部影片试图回答一个问题:我们背负的不安全感、抑郁、悲伤和创伤,究竟是如何塑造了我们的人生?
尽管基调略显沉重,影片却能以黑色幽默化解其中的悲剧感。例如,格蕾丝的生活中充满了荒诞的瞬间:无论是她父亲醉酒后的荒唐举动,还是皮琪以滑稽但温暖的方式介入她的生活。这些介于荒诞与感动之间的场景贯穿全片,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格蕾丝的善意与无助。但艾略特认为,这种幽默并非为了削弱悲剧,而是让观众能够坦然面对。事实上,艾略特的动画风格常被认为带有“蒂姆·伯顿”式的味道,但更加疯狂、肮脏。他的动画人物充满欲望与恐惧,往往扭曲、怪异,有时甚至让人不适,仿佛将人性的裂痕暴露无遗。正因如此,这部影片让人感到真诚且私人化,像是从艰难的生活经历中提炼出的一份慰藉。
艾略特曾提及,他非常喜欢那些亲密、个人化的电影,它们通常以旁白或画外音驱动叙事。而动画成为了讲述这类故事的最佳媒介:每个人的特征与缺陷都被夸张放大,使得这个充满黑色幽默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变得更易接受。与好莱坞主流动画不同,艾略特和他的团队拒绝使用任何数字特效,完全依靠黏土和手工搭建场景。影片制作耗时八年,每天只能拍摄五到十秒的画面,但每一帧都散发出黏土动画独特的质感。艾略特形容自己的风格为“粗糙但真诚”,这种手工质感不仅是美学选择,更是叙事的一部分。
格蕾丝的世界是灰暗的,但在这片灰暗中,艾略特用充满细节和生机的手工世界传递出了一个压抑世界中依然可能存在的美好。不论是格蕾丝头顶那顶自制的蜗牛触角帽,还是皮琪的巨大红色眼镜,都散发出古怪却温暖的气息。这些细节通过粗糙却真实的质感诉说着角色的内心世界,不仅增强了视觉吸引力,也为故事赋予了一种独特的情感温度。片中一段关于格蕾丝丈夫修复破损陶器的旁白描述和动画表现堪称点睛之笔:“他喜欢修复破损的陶器,但从不掩盖它的裂痕。‘所有东西都可以被修复,而我们的裂痕值得被庆祝。’”人生的裂痕又何尝不是如此?格蕾丝用蜗牛般的缓慢节奏重建生活,也向观众传递了这样的信念:即使生活充满裂痕,但它们可以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并最终让我们更加完整。
生活中最难以承受的,是别人强加的“壳”,还是我们自己套上的“壳”?皮琪临别时的一句赠言尤为耐人寻味:“生活只能向后理解,但必须向前经历。”蜗牛的隐喻贯穿始终,它们无法后退,只能缓缓前进。尽管格蕾丝的大半人生仿佛在原地打转,但影片结尾,她的努力也变得格外清晰:不论未来会有多少失败与挫折,她的人生正如蜗牛壳上的螺旋痕迹——曲折而迂回,却始终向前。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