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要介绍了当前旅游热潮,特别是中国旅游趋势和游客的特点。来自不同国家的游客到中国旅游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社交媒体的影响下,外国游客数量增加显著。同时,中国游客出境游的热情也空前高涨。文章还提到了中国银联在支付便利化方面的作用,为游客提供便利的支付方式,并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当前旅游热潮持续不断,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选择到中国旅游,特别是年轻游客。他们容易受到社交媒体的影响,对旅行过程中的“体验感”有更高要求,关注文化背景和特色体验。
中国银联在支付方面提供了便利的支付方式,满足了国内外游客的支付需求。其金融业务已延伸至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当地居民提供日常和跨境支付服务。中国银联还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通过特色产品和活动,提升品牌认知度和影响力。
春节前后,“冷热游”成为新的潮流,海内外游客对于春节文化的关注度格外高涨。各省市推出“非遗之游”,以当地人文风俗、文化体验为核心设计旅行路线,进一步推动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都说这年头出门旅游,就是“从自己住腻的地方,到别人住腻的地方”,近两年来这种趋势似乎愈演愈烈。境内境外的游客,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更远处的异国他乡。
近年来,来华旅行的热潮也是持续不断。时值年终岁末,“China travel”再次在全球掀起一阵新风潮,来自外国的游客肉眼可见地变多,诸如“韩国游客挤爆上海”的新闻层出不穷。
上海的韩国人多到什么地步?人走在新天地,周围响起的是此起彼伏的“思密达”和“阿尼哈撒呦”,街头巷尾的韩国人浓度可以媲美首尔。来自携程旅游的数据显示,自“240过境免签”政策实施以来,韩国游客入境游订单季增长约15%,年增长超过150%,利用双休日来中国“特种兵”式度假的韩国游客越来越多。
“韩国游客来上海特种兵旅行”登上热搜。(图/社交媒体截图)
而另一方面,国人出境游的热情也是空前高涨。“人均5k,玩完两个中亚古国”“反向春节行”“比想象中更值得来”……各种“出国旅游攻略”席卷社交平台。除了日韩欧美之外,一些中亚国家也因为独特的地域风情和较低的物价,成为了人们眼中的“小众宝藏出行地”。
中亚“文化游”兴盛一时。(图/图虫创意)
不少旅行社和出行平台也看准了时机,纷纷推出了以感受异域风土文化为核心卖点的各种旅游产品。总而言之,这一年多来,“走出去”和“走进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形成了一种罕见的“双向奔赴”。
新春将至,
出入境旅游再次火热
随着新年临近,这种趋势也在进一步加强。元旦以来,多地口岸、景区迎来首批境外游客。四川文旅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9日,2025年成都航空口岸入境外国人达1.5万余人次,同比增长了15%,入境排名前三的国家分别是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
东南亚游客涌入成都旅游。(图/图虫创意)
不难看出,自“韩国游客挤爆上海”之后,“China travel”的风也由东向西,吹到了东南亚国度。在社交媒体的带动下,上海的武康大楼和泡泡玛特、成都的大熊猫基地、都江堰钟书阁等地,纷纷成为了东南亚潮流青年们的打卡胜地,传递出一种独特的文化吸引力。
中国作为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度,承接了大量来自周边国家的游客,其实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尤其韩国游客集体来华,早在两年前便有先例,当时湖南张家界一度成为“韩国人喜爱度第一”的中国景点,甚至成为韩国年轻人尽孝程度的试金石,许多旅行社都打出了“要尽孝,就带父母去中国张家界”的口号,但与当下的“China travel”热潮相比,似乎略有不同。
游客来到张家界旅游。(图/图虫创意)
首先,是今年来华的主流人群有了年轻化的趋势。和他们的父辈相比,年轻的游客更容易受到社交媒体的影响,他们对于旅行过程中的“体验感”有着更高的要求。相似的文化背景、便捷的支付方式和独特的体验,都是他们入华旅行的重要因素。
以上海为例,韩国游客入沪,最热衷打卡的地点是以武康大楼、石库门为代表的海派建筑群,可见随着“特种兵旅行”的普及和旅行次数的增加,如今游客在出行之时,已经不再仅着重于欣赏沿途风景,更会通过社交媒体提前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甚至不自觉地寻找自身与当地文化的关联。
游客来到上海旅游,打卡武康大楼。(图/图虫创意)
此外,国人习以为常的江南古镇游,对外国友人来说却十分稀罕。不难看出,相比于过去,年轻的外国游客对于旅途中的文化氛围和体验度都更加关注,而国内游客出境旅游也存在着相同的特点。
外国游客古镇游。(图/图虫创意)
春节前后,“冷热游”成为新的潮流——要么北上体验冰雪天地,要么南下到热带国家过冬。同时,国人对于这类小众目的地也有了解当地文化历史的需求。而在这种出入境旅游的热潮下,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在进一步增强。
一个“福”字,连接四海你我
归根结底,“文化吸引力”俨然已经成为游客们选择目的地的重要考量因素,特别是今年,对于国人来说还有着一层更重要的意义。
作为“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今年海内外游客对于春节文化的关注度格外高涨,各省市相继推出“非遗之游”,以当地人文风俗、文化体验为核心设计旅行路线,进一步推动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趣的是,包括徽州、西安等城市,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以传统书法作为核心,设计了相应的旅游线路。
细细想来,这也不难理解。作为“琴棋书画”四大雅趣之一,书法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达载体,承载着中国人对于生活的观察和意趣,表达着人们最平凡也最真实的愿景。在今年春节之际,中国银联再次推出“百福活动”,并特别收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100个“福”字,连接海内外,共同迎接这个特殊的新年。
以“全球福”为主题的2025银联百福图。
在过去的五年里,中国银联都曾通过征集百福的方式,为国人献上新春的祝福。作为重要的全球支付品牌,如今,中国银联的金融业务已经延伸至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当地居民提供日常和跨境支付服务。
2025年,是中国银联发起“百福活动”的第六年,也是银联布局全球业务的重要一年。今年,中国银联以“全球福”为主题,以全球各地文化为背景设计出100张不同寻常的“福”字,既希望将来自异国他乡的友善祝福传递给国内消费者,也希望通过这一张张不同的“福”字,让全球各地的游客了解新春佳节背后的文化内涵。
此外,今年中国银联也在线上线下同步开展百福活动,与知名百货、连锁餐饮品牌合作,带来各种形式的优惠活动。比如,2025年1月15日至1月28日除夕期间,通过云闪付APP、云网银行APP完成指定任务,参与“集卡瓜分红包”活动获得抽奖机会,有机会获得票券等奖励。此外,中国银联也鼓励人们全球寻“福”——无论在境内还是境外,在这个春节走出家门,发现身边的“福”字或福景,并在小红书分享,就有机会获得运动相机等惊喜奖品。在2024年如火如荼的出入境大潮中,中国银联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银联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韩国发行的本地卡在中国境内交易同比增长60%。韩卡在上海的消费交易中,刷卡交易笔数占比超8成、同比增长31%,主要集中在餐饮、购物、酒店等行业;扫码等移动支付笔数占比近2成、同比增长超4倍,主要集中在餐饮、超市等行业。基于海外游客的支付需求,2024年,中国银联为南京东路、新天地等上海热门景点与商圈,以及特色餐饮商户打通境外银行卡/二维码在中国境内外直接消费的便捷支付功能,并将在未来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与当前广受欢迎的火锅店、奶茶店及更多热门商户合作。可以想见,中国银联在支付上带来的高效便捷,将为今后入华的外国游客提供更好更优越的支付体验。此外,作为国家金融基础设施,中国银联也在海外市场积极布局,拓展“一带一路”沿线,更好地满足往来人员的支付需求。目前在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和地区中,近90%已可使用银联卡,受理网络覆盖机场、百货、超市、餐饮、加油站等各类商家。在阿联酋、肯尼亚、菲律宾、哈萨克斯坦、塞尔维亚等国家,越来越多的境外居民使用中国银联完成日常支付,这也让我国金融支付品牌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此外,中国银联还联合境外银行推广丝绸之路文化主题卡、“一带一路”主题商务卡等特色产品,还在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市场推出百余款银联标准电子钱包,使当地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用实体卡、手机Pay或电子钱包二维码支付,不断提升“银联”品牌认知度和影响力。而在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中国银联也在为人们持续提供便利。去年3月中国银联启动“锦绣行动2024”活动,目前在全国41个重点城市、17个支付场景已取得初步成效。为适应外籍人士、老年人群等群体的支付习惯,中国银联提供了包括“卡、码、Pay”及银行卡取现等在内的多元支付工具,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无论是近年来的火热出入境旅游,还是人们的日常支付,在当下繁荣的消费盛景背后,中国银联在支付便利化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它不仅仅满足人们出行中的支付需求,更是打破了地域和货币的限制,搭建起一座连接世界的桥梁,让人们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地探索和交流。出入之中,买卖之间,一张小小的银行卡,让世界变得更近,让世界各地文化的交融更加顺畅。作者:阿肉
校对:遇见
排版:鹿子芮
文中未标注来源图由银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