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社会学理论大缸
网址www.sociologicaltheory.cn以抢二道贩子饭碗为目标,传达学习Sociological Theory等英文期刊前沿经典有关精神,抓好摘译推送中心工作,把推动汉语社会学理论发展作为根本遵循、行动指南和精神动力个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研之成理  ·  华东理工大学曲大辉/同济大学刘国锋 ... ·  5 天前  
NaturePortfolio  ·  开放数据几近成为全球公认的学术产出标准 ... ·  1 周前  
NaturePortfolio  ·  投稿被拒,我可以提起申诉或投诉吗?|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社会学理论大缸

女性主义者都有“厌男症”吗?

社会学理论大缸  · 公众号  · 科研  · 2024-12-17 19:57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讨论了关于女性主义者是否都有厌男症的争议话题,并从多个角度分析了问题的复杂性。文章通过女性主义者的内部差异、流派的不同观点以及全球范围内的研究结果,指出“女性主义者都有厌男症”这一观点存在片面性和笼统性。文章还强调了女性主义发展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差异性以及不同阶段的女性主义观点变化。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话题背景介绍

文章从杨笠的表演语境出发,探讨了关于女性主义者是否都有厌男症的争议话题。

关键观点2: 女性主义者的内部差异

女性主义内部存在差异,不能一概而论。文章提到了不同流派的女性主义对男性的不同看法。

关键观点3: 全球范围内的研究

文章引用了英国等地近50位学者的研究,对9个国家的9799位参与者进行了测量和统计分析,发现“女性主义者都有厌男症”的观点得不到数据支持。

关键观点4: 女性主义的发展阶段

文章提到了女性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强调了理解女性主义的发展阶段很有必要。

关键观点5: 课程与论文写作的相关推荐

文章最后推荐了相关的课程和论文写作训练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女性主义话题。


正文

大缸第967期

文字/孙宇凡

编辑/婉燕



女性主义者,真的都有“厌男症”吗?作为一名男性,我想聊聊这个话题。


提到这个话题,我们可能会联想到杨笠的那句“名场面”——“男生为什么明明看起来这么普通,但却可以那么自信?” 这句话的爆红使得“普信男”成了一个热门的标签,而“女性主义者厌男”的印象好像也由此加深。


但问题真的有这么简单吗?杨笠的吐槽,真的能被视作“厌男”吗?


*图源:Google


从杨笠的表演语境来看,或许她没那么激进。因为的语境是围绕“配偶选择”这一场景展开,前提还是希望女性能在相亲中想找到“好男人”。换句话说,她或许并不“厌男”,只是“厌普信男”。


如果从逻辑上推导,“女性主义者都厌男”这一观点本身就存在矛盾。一方面,女性主义的核心理念是“人人平等”,既然要追求平等,按理说也应该包含男性在内。难道男性不也是“人”吗?但另一方面,如果女性主义者认为当前的社会中“男女不平等”,那么在面对不平等时,把“男性”看作潜在威胁,似乎又变得合理了。


进一步说,女性主义者往往反对“刻板印象”,因为女性自己常常是刻板印象的受害者。但是,女性主义一方面反对刻板印象,另一方面又在某些场景中使用“普信男”这一刻板印象来批评男性。这是不是一种自我矛盾?


对于这个问题,我特别想分享近年的女性主义社会心理学研究,尤其对全球多个国家9799人做的一项调查。这项研究让我们跳脱出“大化而之”的口头之争,转向更具体的提问与回答。换句话说,真正回答“女性主义者是不是都有厌男症”的大问题,可以拆解成以下几个小问题:

  • 第一,女性主义内部是否存在差异?我们不能大化而之,以偏概全。

  • 第二,女性主义者相较于非女性主义者,是否更“厌男”?只有通过二者的比较,才能说清楚差异。

  • 第三,女性主义者对女性的关怀,是否必然意味着对异性的排斥?这是关于“关怀”和“排斥”之间逻辑关系的问题。


*图源:Google


与其在“女性主义者是否厌男”这种大而笼统的命题中打转,不如将大问题分解成更具体的小问题。我们会发现,以上每一个小问题都更具可操作性和可回答性,能让公共讨论更加理性化。而这正是学术研究的核心方法之一——将模糊的“大概念”转化为可具体、可测量、可回答的“小问题”。

在我即将开设的《寒假论文写作与发表训练营》中,我计划专门针对这一点展开讲解。开篇课程将专注于“选题与提问的思维方法”,目的就是帮助大家摆脱“大而空”的概念陷阱,学会将复杂的研究话题拆解为“可比较、可执行、可回答”的一连串小问题


>> 想写出让导师和审稿人心动的论文?点击了解👇

《寒假论文写作与发表训练营:》:一次通关论文拆解、仿写与发表全流程


接下来,我将具体分析这些小问题。如果沿着“厌男”的逻辑继续深挖,你可能会发现一个更令人惊讶的现象——有时“男性更厌男”我可太同意这个结论了!



“女性主义者都有厌男症”?

不能一概而论!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中国的女性主义者都厌男?有一种可能:女性主义在中国才兴起。我在2009年上大学读社会学专业,就有《女性学》课程,但当时没有人感到这是重要的课程。但到了现在,我已经听说某双一流大学因为开设这方面课程过于火爆,以致于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变得很紧张,甚至更改为更温和的课名。因此,理解女性主义的发展阶段很有必要。


一方面,女性主义在运动早期,更有可能为了动员而强调对男性的消极态度。这在西方和中国都类似。比如,1960/70年代,在美国的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时候,掀起了大量的讽刺男性的文章,像名篇《如果男性会来月经会怎么样但是,随着美国女性主义的深入与多元化发展,对男性的直接指责逐渐减少。女性主义者开始认识到,个别男性同样也可能是父权制受害者,并且有能力脱离这一体制。最典型的就是黑人女性主义者bell hooks。她更强调性别包容,明确拒绝她的女性主义同伴对于黑人男性的指责,并提出黑人男性和女性同样都是受压迫者。


*图源:Google


另一方面,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形成了非常多的流派,其中对男性的主张各不相同。我们今天一谈到中国的女性主义,都会感谢李银河、上野千鹤子的启发。但是,很多朋友可能没注意到,上野千鹤子的《父权制与资本主义》以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进入中国,所以更容易接受。但是,在西方国家,没什么人谈论上野千鹤子,而更喜欢像Sara Ahmed之类的学者,强调女性主义者要有个体独立性,敢于否认权威(如“女性主义式扫兴”)。所以,女性主义有很多流派,对男性有不同看法,见下:


  • 自由女性主义:强调男女都一样,否认差异,人人平等且独立所以才自由。

  • 文化女性主义:强调男女是不同的,不可共通,女性有自己的文化特质。

  • 激进女性主义:强调男性是压迫群体,女性是被压迫群体。

  • 交叉女性主义:强调性别压迫与其它身份(城乡、阶级、种族、教育等)之间是交叉的,不能一概而论。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图源:Google



谁更厌男?不是女性主义者!


从上面的女性主义流派分类来看,我们需要更仔细地分析“哪种女性主义者更容易厌男”。英国等地近50位学者最近在《妇女心理学季刊》(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发表了一篇文章,对9个国家的9799位参与者进行了测量和统计分析。其中,参与者不仅来自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也包括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在其中一些测量时,参与者甚至要用21个评价维度词汇来对男性作标记,比如从“可怕的”到“牛X的”。其结论较为明确:我们以为的“女性主义都有厌男症”得不到数据支持。我总结了他们研究的几个结论:


*《妇女心理学季刊》(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第一,不同倾向的女性主义者对男性的积极态度较会不同。激进女性主义者和文化女性主义更可能有“厌男症”,因为她们由于认为男女不相同、甚至认为男性就是所谓的“压迫阶级”。而自由女性主义基于人人平等而自由的观念,带来了“性别相似性”推论,所以不太可能转向厌男症。交叉女性主义者的态度似乎有点含糊。从这50位学者的数据来看,在不同国家和样本中,有时对男性更消极,有时则没有显著差异。

 

第二,女性主义的自相矛盾导致其难以厌男。我们社会中大多支持女性主义的还是以“自由女性主义”为主:人不应该因为身份而受到歧视,人应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由此,自由女性主义者面临两难困境一方面,她们认为男性确实是现实中对自由与平等的威胁,另一方面,她们又觉得男女具有平等和相似性。这种两难导致一个结论:本来女性主义者可能厌男,但由于性别相似/平等观念而抵消掉了。


*图源:Google


第三,女性主义者并不比非女性主义者更厌男。这二者的比较实际上才更有意义。一个人可能变成女性主义者之后,对男性的眼光发生了变化。但是,这真的会发生吗?令人惊讶的是,其实在这9个国家的9799位参与者的调查发现,这一点都不成立!

 

甚至,这些学者的研究还发现:女性主义一旦接受平等而自由的观念,反而有可能对男性更积极热情 ,因为她们会觉得我们都是“人”,都一样,甚至都是父权制的受害者!

 

第四,谁建构了“女性主义者的厌男症”?研究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如果一位受访者不了解甚至反对女性主义,那么基于对女性主义团体的模糊印象,更可能认为女性主义者是激进的,是厌男的。也就是说,所谓的“女性主义者都有厌男症”不是女性主义者自己建构的,而是由非女性主义者建构的。


*马克思与“异化”,图源:Google


第五,女性主义者更团结女性,但并不一定讨厌男性。在这些统计中会发现,确实女性主义者对女性的态度一般更为积极,尤其是相较非女性主义的女性来说。尤其,遭受对性别不平等待遇的女性,更有可能团结起来,转变成为女性主义者。


但是,团结自己人不一定要仇恨其他人,二者没有必要联系。这是因为女性主义对结构性不平等(如暴力和歧视)的反感,而不等于对于某些群体(如男性)的反感。相反,为了批评社会结构的不正义,女性主义者也需要动员包括这些群体中的弱势群体。


更令人值得反思的是:谁厌男?男性!因为这里的数据统计发现,其实男性之间的竞争也会使得“男性厌男”!


参考文献:

  • Hopkins-Doyle, Aífe, Aino L. Petterson, Stefan Leach, Hannah Zibell, Phatthanakit Chobthamkit, Sharmaine Binti Abdul Rahim, Jemima Blake, Cristina Bosco, Kimberley Cherrie-Rees, Ami Beadle, Victoria Cock, Hazel Greer, Antonina Jankowska, Kaitlin Macdonald, Alexander Scott English, Victoria Wai Lan YEUNG, Ryosuke Asano, Peter Beattie, Allan B. I. Bernardo, Chinun Boonroungrut, Anindita Chaudhuri, Chin-Lung Chien, Hoon-Seok Choi, Lixian Cui, Hongfei Du, Kei Fuji, Hidefumi Hitokoto, Junko Iida, Keiko Ishii, Ding-Yu Jiang, Yashpal Jogdand, Hyejoo J. Lee, Nobuhiro Mifune, Chanki Moon, Aya Murayama, Jinkyung Na, Kim One, Joonha Park, Kosuke Sato, Suryodaya Sharma, Eunkook M. Suh, Arun Tipandjan, and Robbie M. Sutton. 2024. ‘The Misandry Myth: An Inaccurate Stereotype About Feminists’ Attitudes Toward Men’.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48(1):8–37. 



相关课程

>> 想写出让导师和审稿人一眼心动的论文?点击了解👇

《寒假论文写作与发表训练营》一次通关论文拆解、仿写与发表全流程


>> 也可以直接扫码海报报名

一年只开一班!扫码报名👇

* 从选题到成稿、发表,助你一口气通关论文写作和发表全流程。


相关推送

厌食症患者,为什么都是女性?

密歇根大学教授:女性主义者怎样才能不双标?

巴黎奥运开幕式:从“厌女”到“平等”,我们花了100年!


这是社会学理论大缸的第967期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