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医疗器械产业提质升级行动计划(2024-2026年)
为贯彻落实《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6年)》,紧抓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新机遇,以打造国家级高端创新医疗器械产业集群为主要抓手,促进本市医疗器械产业实现创新链融通、产业链整合、价值链提升,加快迈入新发展阶段,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发挥北京教育、科技、人才优势,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数字化赋能为引领、以技术融合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医产学研用协作为抓手、以强化区域协同为支撑,持续构建完善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成果转化、验证迭代、落地应用等全链条贯通的产业创新生态,推动本市医疗器械产业规模扩增和提质升级,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创新医疗器械产业高地。
技术驱动,融合创新。紧抓医疗器械数字化、智能化变革契机,发挥本市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先优势,积极培育“智能+”新增长点,推动优势领域持续做大做强。
应用牵引,医产协同。强化临床应用牵引,围绕诊疗需求布局研发创新,完善产学研医技术创新体系和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研发生产与推广应用良性循环发展。
联动贯通,集群发展。加强关键零部件及上游材料拓展布局,建设配套完善、能力完备、贯穿产业上下游的发展生态。加快建设大中小企业联动互补、融通发展的高水平产业集群。
开放合作,安全自主。积极融入全球医疗装备产业链和价值链,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安全可控。
(二)建设目标
推动本市医疗器械产业实现“精而强”的发展特征,到2026年产出落地一批标志性、引领性产品,形成创新研发能力国内一流、产业链区域配套完善的高端创新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发展高地。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全市医疗器械产业总体规模突破500亿元,形成以高端医疗设备、高值医用耗材、高效诊断产品等为特色的产业聚集区,打造5个以上规模效益显著、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的专业化产业园区。
——创新效益逐步凸显。创新医疗器械获批累计突破100个,力争培育亿元级新产品10个以上,突破一批关键零部件及元器件、生物材料、专用软件等关键技术及产品。
——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吸引5家以上全球医疗器械龙头企业在京落地总部或核心研发制造环节,涌现一批细分领域国内领先的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产业生态更加完善。新增一批国家级或市级产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中试服务平台等创新载体,支持建设一批创新医疗器械示范应用中心、培训中心、产教融合基地等,新产品新服务定价入院流程及市场生态进一步优化。
展望到“十五五”末,本市医疗器械的研发、制造、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一批国际知名品牌,产业规模突破千亿。京津冀地区产业整体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生态更加完善,建成对标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端创新医疗器械产业集群。
二、重点方向
(一)高端医疗设备
发展智能化、远程化、精准化、多模态融合的高端医学影像装备,鼓励填补国内空白的创新影像设备产业化。重点突破核医学影像、超导磁共振成像、数字平板放射成像系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等医用诊断装备。推进研制心磁、脑磁测量等新型监护装备,以及呼吸机、体外膜肺氧合系统(ECMO)、远程监护装备等监护与生命支持装备的创新与迭代,促进医疗级可穿戴监护装备发展。发展复合式冷热消融系统、肿瘤放射治疗电磁导航系统等高效能治疗装备。深度挖掘中医原创资源,发展脉诊、舌诊、目诊、面诊以及针刺、灸疗、康复等中医装备;发展医用激光、光子、射频、超声设备等医疗美容设备。
(二)高值医用耗材
围绕骨科、心脑血管科、肿瘤科、口腔科、眼科等医疗需求,重点发力植入式心脏起搏器、心衰治疗介入、神经刺激、肿瘤消融针等有源植介入器械研制,推进人工关节、人工晶状体、外周支架、栓塞微球、心脏瓣膜等无源植介入产品的技术升级,加快器官修复和补偿、神经和软组织功能修复生物材料的开发,推动先进材料、3D打印、合成生物等技术应用,提升植介入器械生物相容性及性能水平。
(三)高效体外诊断
针对免疫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感染性疾病等,大力开发分子诊断、免疫诊断等领域的新型和超敏诊断试剂产品,促进新一代测序、多重PCR、数字PCR等新型分子检测技术以及即时检验(POCT)等先进检测技术发展,推进检测试剂原料的自主开发,全面推动体外诊断产品及试剂升级换代。推动分子诊断技术在罕见病、传染病诊断及个性化用药指导等领域的应用。
(四)人工智能医疗器械
促进人工智能、大模型赋能医疗器械。围绕疾病诊断治疗发展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开展组织识别与生物传热学仿真、三维影像重构、手术参数等多种人工智能算法研究,促进基于深度学习的手术规划系统在肿瘤介入治疗、神经外科等医疗领域发展提升。加快突破快速图像配准、高精度定位、智能人机交互、多自由度精准控制等关键技术,促进智能医疗机器人和康养机器人发展和性能提升。
三、重大工程
(一)数智引擎升维工程
促进大数据、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器械融合发展。推动人工智能医疗大模型构建训练、迭代完善和示范应用,加快医学影像等医疗健康大数据合规流通,提高临床生物样本资源在诊疗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等方面的数字化应用水平,支持企业充分应用医疗大数据开发智能化、仿生化医疗器械产品并参与医疗大模型训练。重点支持扩展现实、柔性感知、脑机接口、类脑智能等关键技术突破,探索具身智能发展新形态,促进医疗机器人等高端医疗器械智慧化和个性化发展。鼓励企业基于大数据、大模型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打造“产品+服务”商业价值体系,发展产品追踪、信息咨询和医疗服务、数据分析集成的医疗服务整体智慧解决方案,促进产品服务环节从院中诊疗向院前家庭健康管理、院间资源共享、院后康复等方向延伸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