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2024年最具影响力本科生
江苏省省级优秀学生干部
专业第一
5年8篇论文
......
让我们共同走近
拿奖拿到手软的池佳宇
看他在东大如何追逐“医生科学家”的梦想
池佳宇,东南大学医学院2019级临床医学(5+3一体化)本科生,中共党员;本科
首修累计绩点专业第一
(1/106);曾担任
校长学生事务特别助理、医学院学生会执行主席
;发表
SCI论文8篇(其中一作/共一发表2篇)
;主持省创项目并以“优秀”结题,获SRTP学分34.5分;获“挑战杯”全国特等奖,“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 全国金奖、最佳学术奖,“互联网+”江苏省一等奖等各类国家级省级竞赛奖项;获2023年度宝钢教育奖、
东南大学2024年最具影响力本科生
、国家奖学金、江苏省省级优秀学生干部、校长奖学金、唐仲英德育奖学金、东南大学三好学生标兵等荣誉。
小时候池佳宇因为疝气手术、手臂骨折住过两次院,耐心
诊断治疗的医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穿白大褂的人好酷!”儿时的池佳宇这么想。随着年龄增长,每当家人朋友受疾病困扰,他觉得如果自己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就好了,一颗种子渐渐在他心中埋下。
在高考填报志愿之际,考出670分的池佳宇,义无反顾地将
前30个志愿全都锁定为临床医学
。最终,他来到东南大学,在医学院临床专业开启了他的学医之路。
解剖学、生理学、内外科学等厚厚的书本常令医学新生望而生畏,但池佳宇却乐在其中。他
注重方式方法,
用
“思维导图”
去构建知识框架,为了强化学习效果,他经常在自修室学习到深夜,最终在解剖学、生理学等16门课程上取得满绩,生物化学、外科学上下册等多门课程
取得专业第一
,73门专业课获得90分以上。
除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外,实验课是医学生的必经修炼环节。池佳宇在解剖实验课、内外科技能课上总是最早来最后走,尽可能地主动争取每一次上手的机会。
为了熟练外科技能,他购买了整套的常见外科器械和简易皮片,在寝室反复练习缝合打结等基础技术,坚持不懈的付出换来了肉眼可见的成长。
“努力学习其实并不完全是为了绩点,而是希望有扎实知识储备去对得起今后患者的信任。”
这是池佳宇的学习信条,也是他在学业中一直践行的准则。
临床经历让池佳宇意识到许多疾病无法被治愈,因此他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医生科学家。大一结束之际,池佳宇加入了
东南大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中心。
真正接触科研,池佳宇才意识到自己选择了一条艰难复杂的道路——曾经在学习上有条不紊,如今会为无法平衡好精力和时间而苦恼;曾经对书本理论知识兴趣盎然,如今却难以在科研中找准兴趣点。但他
积极寻找解决办法,调整心态,克服畏难情绪,
告诉自己不要急功近利。
初入实验室,他在做实验时经常捉襟见肘,不服输的性格让他迎难而上。每次做实验前先把整个实验过程和细节过一遍,实验失败后仔细复盘总结,
主动找老师、同门请教,与师兄师姐交流经验,在网络上找课学习。
渐渐地,实验的成功率大有提升,他对科研的信心又回来了。
在写组织工程支架制备技术介绍时,为了熟悉电纺丝、3D打印、冷冻干燥等技术,他到实验室里对着实物逐字阅读说明书,实验室没有的设备他就在网上找资料去了解。经过几个假期的努力,他
以第一作者发表了英文文章,
这是科研路上给予他极大信心的“正反馈”。
热爱生活,无惧挑战,是池佳宇的人生信条。
大学本科五年期间,他注重从多方面拓展能力、提升素质,努力成为一名实力够硬的医生科学家。
在生活中,池佳宇热衷于为他人带来温暖和帮助。
“军训负责人”
开启了他大学学生工作的序章,
“医学院学生会执行主席”
让他进一步明白了何为责任与担当,举办文体活动、维护学生权益,尤其作为120周年校庆马拉松取火仪式和启动仪
式的筹办者之一,他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校长学生事务特别助理”
开拓了他的眼界,沉淀了他的思想,负责“美育”提案期间,一次次座谈调研、组内讨论,让他学习了从国家到学校在“五育并举”上对新时代青年提出的期望与要求,学会了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课业之余,池佳宇勇于接受不一样的挑战。
大二时,池佳宇接下了担任校健康素养大赛决赛主持的任务。没有主持经验的他,反复读背主持稿,将需要重读、停顿和容易口误的地方做上标记,观看主持视频学习语调姿态,向主持经验丰富的同学请教,最终顺利完成大赛主持工作。此后,他
成功主持各类活动和分享经验达20余场。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医生治病救人的前提。
工作学习的同时,他定期去球场、健身房、野外挥洒汗水:参加南京市迎新长跑、校庆马拉松,20km徒步汤山、老山、栖霞山,他在新生身体素质大赛全校男子组斩获第4名,在院运会男子1000m比赛中获季军……强健的体魄,为他的梦想增加了更多的“BUFF”。
“行医济世,怀赤子之心;肝胆一世,热血难消”。
本科毕业之后,池佳宇将留在东南大学医学院
继续完成硕士阶段的学习
,向着
“成为硬核医生科学家”
的梦想,追逐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