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民日报评论
人民日报评论部微信公共账号。秉承党报评论的厚土,我们向新媒体平台伸出小小一枝,期待与您一起见证复杂而深刻的转型中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京报评论  ·  今年天猫双11预售,为啥这么火?| 新京报专栏 ·  14 小时前  
求是网  ·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 ·  4 天前  
人民日报评论  ·  为防偷拍,住个宿还得当“侦探”? | 人民评说 ·  6 天前  
求是网  ·  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到政协全部工作之中 ·  6 天前  
主编温静  ·  主编温静丨今天发生了什么?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民日报评论

C-Drama圈粉海外,C-Culture扬帆出海! | 睡前聊一会儿

人民日报评论  · 公众号  · 时评  · 2024-10-16 21:27

正文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C-Drama”,意为中国电视剧,这个复合词,并没有出现在你学过的英语课本上,如今却成了海外网络平台上的“新热词”。同样成为热词的,还有“donghua”(动画)、“manhua”(漫画)、“xianxia”(仙侠)、hanfu”(汉服)……这背后,是近年来中国电视剧、网文、动漫、传统服饰等文化产品在海外的强势“圈粉”。有人说,这反映出C-Culture(中国文化)在数字时代不断增强的国际影响力。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件事。
如今,丰富多彩的中国文艺作品、文娱产品、文化IP等,正借助网络吸引全世界的目光从《流浪地球》《万里归途》《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电影获得不俗票房,到《甄嬛传》《琅琊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电视剧在海外视频平台上热播;从《地球纪元》《大国重工》等网文广泛传播,到《原神》《黑神话:悟空》等游戏收获一批“洋粉丝”……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化出海”的类型和形式也日益多元。

参观者在德国2024年科隆国际游戏展《黑神话:悟空》拍照区留影。图片来源:新华社
为什么中国的文化产品能让这么多外国人着迷?有趣、新奇,是最直接的答案。比如,不少中国电视剧和网文取材于志怪小说和武侠小说,展现出神秘东方想象;再如,不少出海的国漫在风景、建筑和人物造型上都带着浓浓“中国风”,具有独特美学意蕴。对于海外网友来说,接触中国文化产品中穿越、重生等脑洞大开的想象,阴阳、八卦等传统文化元素,的确如同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需要看到,好奇心或许可以吸引一个外国人读一次中国网文、看一两部中国网剧,但要让中国的文化产品成为很多人的“生活必需品”,难度不小。有人说,中华文化是一条澎湃向前的大河,既有五千年文明累积出的肥沃土壤,也有现代化发展带来的日新月异变化。把博大精深而复杂多样的中国故事讲好,并不容易。
有的游戏建筑背景是制作团队经实地考察,对古建筑精细还原而成,效果震撼;有的电视剧在改编时,保留原著精髓,同时按照英语国家观众的偏好进行了大胆改造,受到海外观众广泛欢迎。可见,让中国文化产品更好走出去,既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座富矿挖深、挖好,又要尊重传播规律、用符合当代各国受众接受的方式进行。
文化出海,既是文化现象,也是经济现象。2023年,中国文化产品进出口额达1621亿美元。国际市场上,我们的文化产品如何直面全球海量作品的竞争,值得持续探索。前些年,国产网剧、网文、网游主要借助国外已有的传播和交流平台实现海外推广,即“借船出海”。这种产业模式的问题在于,很多在国内爆火的作品,由于不符合特定分众群体的口味,反而在国外上线后反响平平。近年来,中国文化通过搭建线上平台、建立海外基地、打造自有品牌等方式拓展传播渠道,“造船出海”成了新选择。从借船到造船,只有瞄准用户真需求,积极拥抱新业态,才能让更多文化产品“出圈”,联结更多海外受众。
有学者曾说,“中国”既是一个国家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今天,世界更加关注中国文化,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一方面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播愈发纯熟自然。于我们而言,提升文化软实力,还需要让更多负载中国文化气度、传递中国文化价值的作品传播出去。期待在“文化出海”的旅途上,我们的电影、文学、动漫等产品能如千帆竞发,驶进世界各地受众的心里。
这正是:
多样产品千帆发,中国文化展芳华。
大家晚安!
(文|方知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