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致力于打造为兰州大学师生服务的线上平台,做有温度的校园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科普之光:物理学院院长刘翔与学生刘成郗共话科 ... ·  3 天前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化学化工学院开展就业认知实践活动 ·  2 天前  
浙江大学  ·  穿越“雪龙”号!开启一趟海上奇幻之旅 ·  6 天前  
武汉大学  ·  武大2025年硕士招生章程发布! ·  6 天前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兰大学风故事|追寻·彭立军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科普之光:物理学院院长刘翔与学生刘成郗共话科普译本诞生记与学生成长之路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公众号  · 大学校园  · 2024-10-10 23:00

正文


+ + + + + + + + + + + 


2024年6月,译林出版社出版了《物质》一书,这本从属于牛津通识读本系列,是一本内容涵盖广泛的物理学科普读物,由物理学院院长刘翔及他所指导的本科生共同翻译完成。自2022年开始,他们陆续翻译出版了《简说粒子物理》《物质》等多部物理学科普读物,我们有幸采访了刘翔院长和他的学生刘成郗,从这些科普丛书的诞生出发,探究刘翔与学生之间亦师亦友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 + + + + 


人物简介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刘翔

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

刘翔,兰州大学教授、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强子物理研究。2000-2006年就读于南开大学理论物理专业,先后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其博士学位论文被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选为2008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之一。2006-2008年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获高能物理学会第四届“晨光杯”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随后受葡萄牙科学技术基金会(FCT)资助在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University of Coimbra)从事粒子物理研究。目前,他已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评论D》(Physical Review D)、《物理快报B》(Physics Letters B)、《欧洲物理杂志C》(European Physics Journal C)等物理学术刊物上发表了300多篇研究论文,其中发表于美国物理学会物理评论(Physical Review)系列的论文有200多篇,并受邀为《Physics Reports》撰写长篇综述。其研究成果被引用一万四千多次,对世界各大高能物理实验中的强子物理研究起到了很好的理论指导作用。他是十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并以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他注重教学与科研相长,主讲的《粒子物理》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在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他的研究团队斩获了兰州大学首届研究生“十佳导学团队”;目前他已培养了19位博士研究生,其中,有3人入选“博新计划”、有7人获“甘肃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他也获评“2021年度甘肃省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刘成郗

2023级硕士研究生

刘成郗,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23届本科生毕业生。2023年9月至今,在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刘翔课题组攻读硕士研究生。目前,他作为第一作者已在Physical Review D上发表论文一篇,同时,作为独立译者,他的译作《卫星》也已由译林出版社出版。



人物故事















缘起:特别的科研训练




为了培养物理学院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便于他们尽早接触科研、了解科研,物理学院一直设有必修课程“科研与实践”,由本科生自行联系感兴趣方向的学院老师,接触相关项目,参与科研训练。作为物理学院院长,同时也是2019级本科生的班主任,刘翔接到了许多来自本科生的科研训练指导请求。


刘翔教授活跃在多夸克物质研究的前沿。图片背景是典型的分子态类型的五夸克物质的示意图。


“我是做粒子物理的,当时学生们找到我做科研训练,我就问他们是否想从事粒子物理的研究。”刘翔回忆,“和他们交流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学生都对这个方向感兴趣,但是并没有具体地了解过‘粒子物理’是什么。”如何让本科生在科研训练中完成一些有意义工作,同时对粒子物理的体系有初步的了解,思考着这个问题的刘翔想到了自己手上的一个科普翻译项目。这是一本概述粒子物理发展的科普读物,内容涉及粒子物理这一方向的发展概况及相关的前沿理论研究,通读并翻译这本书,对于本科生对粒子物理建立起初步了解大有裨益。于是,他萌生了与学生一同翻译这本书的想法。



“学生们都觉得这个项目值得一做,并且是很痛快地接下了这个任务。”刘翔笑着说,“最开始是两名学生李家赓和金奕澄在做这个事情,后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其它的翻译工作中来。”相比于持续一个学期的“科研与实践”课程,翻译一本书的周期显然是漫长的。然而,这样一个以科普读物为载体,引导本科生入门相对晦涩精深的专业方向的新颖科研训练方式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这个项目,翻译计划也从一本书扩充到了多本书,翻译范围从粒子物理逐渐扩大到物质、放射性等主题,再到策划简说科普译丛。这个始于一次科研训练的项目也向着更为丰硕的成果前进着。




点亮“双向互动”的契机




在推进这个项目的过程中,刘翔与学生实现了相当紧密的双向互动。


“对于翻译这件事情来说,其实我和学生一样,我们都是新手。”谈及项目的分工,刘翔这样说道,“学生们总有个观念——认为老师是什么都会的,实际上并非如此,尤其是当我们翻译的物理知识范围不再局限于粒子物理,比如我们在翻译一本叫《放射性》的书时,它涉及到了人类的起源、非洲的人属等等,其实我相关的背景知识也没有这么充裕。”涉及专业知识的翻译并不是仅仅掌握了“四六级”英语词汇就能做好的,在刘翔看来,这个项目的一大可贵之处在于,它打破了学生们认知里“老师都是万能的”这一观点。这一项目从最初立项,到推进翻译,再到与出版社的交流沟通、书籍装帧设计的每一环节,都让学生们拥有了与老师相互交流、共同进步,一起推进项目完善的珍贵体验。



这一前提下,“言传身教”的意义被很好地展现出来。在翻译过程遇到陌生领域的问题,即使没有这样的背景知识,刘翔也会运用自己长期养成的专业素养去查阅相关资料,学习补充后及时反馈给学生。“我希望通过这些行为让学生了解到,在遇到困难止步不前时,如何凭借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


“我们翻译完一个部分后,需要发给老师,再由老师从头到尾进行校对,校对完后,他会及时地把我们存在的一些问题反馈给我们。”刘成郗回忆,“我觉得他的工作效率要远远比我们高,也很关心我们的工作进度。”收到学生翻译初稿后,从头至尾校对完毕给出修改意见再返还给学生修改,而后再次进行校对。这样的方式对于一个有着忙碌科研工作的学者而言,挤占的时间是不小的,但刘翔依旧坚持用这样的方式与学生互动交流。“当我校对后再返还给学生,他才能知道自己在哪一部分有空缺有不足。”刘翔解释说,“通过这样的交流可以看到学生是怎样改进不足不断提高的,师生之间这样的配合和交流,我觉得很珍贵。”


在萃英学院2023年毕业典礼上,李硕文与刘翔老师的合影。李硕文参与了《物质》一书的翻译,目前在清华大学攻读研究生。


刘翔觉得,比起反复校对所“浪费”的时间,这个项目带来了与学生不局限于“问好”“打招呼”层面的深入交流的契机,这是比任何浅层的单向交流更难能可贵的。




以身作则胜于说教




参与这个特别项目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很多学生们在未来专业研究方向的选择,刘成郗就是其中之一。


结束这次特别的科研训练后,刘成郗对刘翔老师的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并对将来要从事的研究领域有了清晰、坚定的目标。最终,他顺利通过研究生考试,正式加入了刘翔的课题组。



“我本科的时候成绩也就那样,好一点的时候八九十分,差一点的时候七八十分。”刘成郗说,“我的本科生活可以说大部分时间并没有花在学习上。”而现在,他能够鞭策自己花费固定的时间在学习上,并且对自己研究的课题以及这个课题所需要掌握的相关数学物理基础知识都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对于自己发生的这些变化,刘成郗表示,刘翔老师和课题组的师兄师姐们都对自己影响颇多。


“老师他很关心学生,但又不像别的老师那样会硬性要求你在什么时间必须做出什么成果。”在刘成郗的亲身经历中,刘翔是一个相当自律的研究者,向他请教的任何问题、给他递交的任何材料几乎都能很快得到回复与反馈,但他并不强求每一个学生在几点到工位“打卡”或者隔多久报告进度,他会与学生一起在操场上散步谈心,也会隔几周询问学生在科研的进展,但并不严格‘PUSH’。“在和老师聊天的过程中,你能够感受到老师是真的在关心着你的。”刘成郗补充道。


刘成郗作为独立译者的译作《卫星》


对于自己与学生的相处方式,刘翔这样解释:“很多人觉得导师应该去‘PUSH’学生,似乎只要‘PUSH’得越厉害,学生就能越快地推进度,但我始终觉得,‘PUSH’对学生而言是被动产生的,它的效果是有限的。”刘翔认为,与其对学生说千遍万遍不如自己以身作则做一遍来得有效,因此他对于学生提交上来的论文等都反馈得很快。“如果学生能够看到导师比自己更为勤奋,我相信对于他们的工作也能有驱动作用。”


正如刘翔所期望的那样,他勤谨的治学态度深刻影响着课题组的研究生们,也间接推动他的课题组形成了互帮互助,相互关心的融洽学术氛围。“师兄师姐都很乐于给予帮助,比如说一段很长的代码,从看懂到会写是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的,在一遍一遍过代码的过程中,我去请教师兄师姐,他们都很愿意来帮助我。”刘成郗举例说。


“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在教学过程中,刘翔从不用过多的言语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做,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学生,引导学生驱策自己进步,不断朝着目标奋发向上。




让内生动力泉涌




“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是刘翔在教学实践中最注重的事情。在他看来,除去那些需要严格规范的学术准则、行为规范等,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个人规划、学术目标都需要由学生自行制定并自主完成。


因此,他对课题组的研究生需要几点上班、每天工作了几个小时并没有成文的规定,也并不会偶尔到学生所在的办公室“搞突击”,对于学生,他更多的期待看到他们成长为独立的、热爱自己研究方向的人。“不过偶尔我中午下班下得晚了,比方说我十二点半才结束,我会到学生的办公室转一圈,如果看到哪个学生还在工位上没走,那我就知道这个学生是对自己的研究很有热情。”他笑道。



但是,对学生的“宽松”并不意味着他不关注学生的动态,事实上,对于学生所处的状态,当下是否遇到瓶颈,刘翔都有在关注着。“关注学生并不是说安一个监控在学生的办公室里,时不时就盯学生在干什么,而是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从学生的一举一动中反馈出来的信息中去了解学生的状态。”刘翔说道。


对此,刘成郗也深有体悟。“刚开始的时候,我不太适应研究生的生活,对工作也没有形成自己的节奏,老师很快就察觉了,把我叫到办公室谈心。他当时对我说‘你还没有成为一个研究生’。”他回忆,“老师能够很快看出我的状态不对,并给出一些建议。我自己慢慢调整适应了一年,现在可以说逐渐有一个研究生的样子了。”


学习中的刘成郗


对比起自己的学生时代,刘翔认为,最大的区别在于现在身处在物质资源丰富时代的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然而更多的“选择”并不意味着更加“轻松”,有时可能会带来纠结和烦恼。因此,学生是否拥有足够的内生动力、是否能明确、权衡好自己的未来更加重要。


“我的一个学生博士毕业后拿到了北大的博雅博士后offer和并依托中科院理论所获得了博新计划的支持,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面对二选一的时候,他纠结苦恼了很久。”他举例说,“我去山东开会的时候遇到他,他也寻求了我的意见,但我无法帮他做选择。对于这些事情,我能做的只有和他一起分析对比两个offer各自的优势,但最终能为自己的未来做选择的只有他自己。”


在参加第七届强相互作用量子色动力学对称性及其物质结构学术研讨会期间,曾经在刘翔教授课题组奋斗过的博士研究们与老师的合影(左起:段鸣晓、陈侃、王俊璋、刘翔、王波、郭丹)。


刘翔希望能够在研究生阶段培养出学生们自主学习、自主选择道路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在未来独立走出自己的道路。


多年来,“老师”一直被刘翔视为自己最主要的身份。无论是作为老师、还是物理学院的掌门人,他始终将自己放在服务者的位置:“学生的事无小事,如果有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事情来寻求我的帮助,我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用自己的能力来帮助他们协调、处理这些事情。”



+ + + + + + + + + + + 


兰州大学物理学院院长的这一身份让刘翔能听到来自学生的、老师的、外界的很多声音,从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中,刘翔不断总结思考着学院的优势与不足,思考着物理学院人才培养的前行之路。


在与刘翔和他的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们得以了解到一个翻译项目背后的良苦用心,看到他作为一名教育者对学生寄予的期待,作为物理学院掌门人对学院人才培养的思考。这是刘翔培养学生、服务学生的展现,也映射着物理学院的老师们所共同追寻的目标。


+ + + + + 





*内容来源于“润物有声”网络文化工作室
文字 | 缪梦倪
图片 | 刘翔 胡心洁

校对 | 王浩恺

审核 | 丁家雪 薛莲

主编 | 朱佳君



向下滑动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