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这是一个经常会被问起的话题,而且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个人认为,在当下的行业环境中:
第一, 要能听懂话,撷取有价值的信息。我的意思是无论在创作的哪个阶段主动的和被动的都会听到身边的人的意见,作为编剧本身也希望听到各种意见。全盘吸收不可能,完全不听不可能。所以,要甄别其中有价值的信息。
第二, 要保全自己,成就别人。编剧在创作中可能会有来自导演、制片人,甚至投资方针对剧本的意见,尤其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如何让剧本最基本的结构、故事内核、人物的精神气质不受影响(这是编剧应该做好的基础工作)?编剧必须坚持一些原则和底线,以保全剧本的质量,且这过程中不让别人给你自己下不恰当的定论,说这个编剧太固执,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如此云云,为了不造成这样的后果,你必须有相当的情商来处理,有时候可以选择性吸收,针对性的做出些反应,某种程度上也成全了提意见的人。放可驰骋草原,收可圈内操练。
第三, 坚持就是一种天份。坚持对于做任何事情都是非常必要的前提,作为编剧写作永远是基本功练习,不间断的写是必要的,而且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能坚持写,训练出好的习惯和兴趣,与坚持本就相得益彰,另一点要读经典作品和写影评,都有助于自己在写作中有一个正确的思维和方向。
第四, 文学性很重要。剧本理论上是说明书和使用手册。但他是从故事而来,编剧本身要会讲故事,故事首先应该是成熟的文学作品,而不是一个数千字的梗概。既然是文学作品,就得有其应该有的水准和要求,回到小说、散文、诗歌的创作上,写好它,从基本的要素开始,类型、题材、背景(世界观)、情节、人物、节奏、结构、文笔、形象的语言、修饰、方法、逻辑等等开始。有一个完整故事,且底子也非常好,再来谈剧本创作。
第五, 剧本规范性很重要。随意性太强的剧本会给其他合作者带来无尽的烦恼,永远记住,剧本是从文字到画面最接近的一个文本,导演通过剧本或者与编剧一起工作将剧本中表达的东西用画面呈现出来,这是一个翻译的过程,参与的人还有视觉设计、分镜设计和摄影等人共同工作,成为画面后,对文本只有一种画面呈现,最终观众看到的也是这个画面。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种理解,编剧要尽可能的表达准确。格式上也一样,有一个规范的模式,这不仅充分体现编剧的职业素养,而且更有利于制片管理,节省项目的时间(时间=钱)。
第六, 创造性。借用《编剧自我修养》一书中将创造性分四个阶段来实现:第一个是“吸引灵感”;第二个是“充实灵感”;第三是“把玩灵感”;第四是“测评阶段”。(需要了解更多请看书。)
第七, 做靠谱的项目。要知道每一部电影从孕育到上映,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没可能走到上映的那天。如果你写了很多剧本,从来没有一部被公映过,几乎可以当你不存在,这对一个职业编剧来说是要命的事儿,如果能做到前面六点,在这过程中你会跟很多人接触,识别合作的人,识别项目的可行性,识别项目的命运就会更有把握。有时候会出现人算不如天算的现象,但不是每个项目都这样。所以,靠谱的项目通常后面有靠谱的人在操作。常年出作品的影视公司,其内部体系也是相对完整的,有一整套评价机制,所以,有一棵这样的大树是挺好的,但不是每个编剧都有这样的资源,甚至我也有遇到写了剧本不知道怎么卖的编剧,这就是兴趣使然,在行业内完全没有资源,这种就只能拼运气,有句老话“酒好不怕巷子深“,那你也得让你的酒香飘出巷子。有时候你也需要一个专业的代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