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厦门日报
《厦门日报》官方微信。《厦门日报》创办于1949年10月,是福建乃至海西地区发行自费订阅率最高、日均版数最多、广告营收最大的党报,也是本地最具权威性、公信力、亲和力和影响力的主流大报。荣膺2013年全国“百强报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厦门日报  ·  知名品牌突然被曝!最新回应 ·  昨天  
厦门日报  ·  最新公告:集体下架! ·  2 天前  
厦门日报  ·  突发!西藏发生6.8级地震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厦门日报

引领时代,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文化篇

厦门日报  · 公众号  · 厦门  · 2017-08-30 09:08

正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并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论述文化自信。“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在闽工作期间,习近平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他指出:弘扬“闽东之光”,鼓励文化工作者“多出力作、佳作、大作、杰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精神支撑;


他重视舆论阵地、文化传播载体建设,亲自推动《闽东报》复刊,关心、支持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宣传思想工作,为讲述“福建故事”搭好平台;


他关心文艺团体生存发展,从软硬件、体制机制等方面提供保障,为文化繁荣“保驾护航”,推动了闽剧振兴,福州及福建戏曲、歌舞、书画等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他极为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了许多前瞻性的思想和观点,推动了福州三坊七巷、三明万寿岩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为延续福建文化的“根”与“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风云雄气象,笔墨辟鸿蒙。”


物换星移,转瞬十多年过去了,习近平点燃的文化星火,至今仍熠熠生辉,不断发扬光大。近日,本报记者探访八闽大地,追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推动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0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与福建人民艺术剧院《沧海争流》剧组人员交流。(资料图片)


“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是我们民族精神中最稳定的成分,使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有了令人敬佩的今天。通过文化建设,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不仅增强我们的自信心,而且提高外界对我们的信心”


 ——习近平《摆脱贫困·闽东之光——闽东文化建设随想》



《山海的交响》激荡人心


“颂赞家乡海山的歌声是最壮美的。”26年过去,年逾古稀的王凌还完好保存着冰心先生1991年2月从北京寄来的亲笔题词。

原来,1991年1月,时任宁德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的王凌,给祖籍福州的冰心先生寄去了《山海的交响——闽东抒怀》录像带、歌曲集和信件,请她提出宝贵意见。冰心先生随后欣然题词,高度评价《山海的交响》。

电视音乐片《山海的交响——闽东抒怀》,是闽东文艺史上的佳作,至今仍为闽东人民念念不忘。而催生这一艺术硕果的,正是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

当时,宁德还比较落后,无论是抓经济发展还是文化建设,闽东人显得不够自信,较有压力。

深入基层、广泛调研之后,习近平认为,压力可以使人“穷则思变,知难而进”,但不希望“人们只看到穷,那样就很容易失去信心”。

如何提振干部群众的自信心?习近平指出,“在讲压力的时候,不要忘了讲动力”,这动力来自“闽东的光彩”,一种精神、文化的支撑力量。

什么是闽东的光彩?在《闽东之光——闽东文化建设随想》中,习近平分析道:“闽东的锦绣河山就是一种光彩。闽东的灿烂文化传统就是一种光彩。闽东人民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善良质朴的精神就是一种光彩。认识到自身的光彩,才有自信心、自尊心,才有蓬勃奋进的动力。”

习近平还从战略高度阐述了文化建设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性:“从整个国家来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民族的延续和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我们已经树立了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无论是在民族危亡,还是在民族昌盛时期,这种自信心都是我们民族精神中最稳定的成分。正是这种自信心,使中华民族度过了近代史上许多内忧外患的危机,使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有了令人敬佩的今天。”

闽东的文化建设也具有同样的意义。习近平指出:“我们有一个明确目标:通过文化建设,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不仅增强我们的自信心,而且提高外界对闽东的信心。”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思路,习近平设想,拍摄一部电视音乐片,利用电视这一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展示闽东的闪光点。这样,走向全国,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大家就会向往闽东,热爱闽东,把心血汗水浇灌在闽东”。

1989年10月8日,宁德地区文学艺术界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宁德地区文联正式成立。会议期间,时任省文联副主席、省音协副主席章绍同与省音协艺术创作委员会主任郭祖荣向时任宁德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王凌建议:“由省音协与地区文联联合创作一部歌唱闽东的电视音乐片。”

王凌向习近平汇报了这个想法,当即得到习近平的赞同和支持。“在闽东宾馆,大家畅谈了一个多小时。习书记说,这部电视音乐片要展示闽东的闪光点。有风光画面,有歌曲,视听结合,情景交融,雅俗共赏,形成一个闽东风味。他还建议,先按商谈的内容起草一个方案。至于题目,大家也讨论了一下,初定为‘山海的交响’。”王凌回忆。

1990年1月,根据习近平“要尊重文艺创作规律、尊重艺术家”的要求,宁德地区文联与省音协共同召开创作会议。经过反复探讨,音乐片的具体构想渐渐清晰,就是要突出四个“风”——通过优美而有特色的歌曲演唱,反映闽东的山海风光、建设风貌和风土人情,尤其要突出反映闽东人的风格,即改革开放的博大胸怀和滴水穿石的坚韧意志。

1990年2月27日,在闽东宾馆,习近平和创作组座谈。习近平动情地说:“生活是文艺的源泉,诗歌为心灵的抒唱。大家辛苦了。”

习近平认为《山海的交响》的立意概括得很好:“这是山与海的交响,山海风光与闽东精神的交响,是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交响,是力与美的交响。”并提出:“这也是艺术家与人民心灵的交响。”他希望,这些来自生活的歌曲,再回到群众中去接受检验。

“20多年过去了,很多文艺工作者和我一样都觉得,这四个‘风’的主旨和五个‘交响’的立意,高屋建瓴,放在现今这个时代也不过时。”王凌说。

1990年12月24日,长达50分钟的《山海的交响——闽东抒怀》在福建电视台演播厅举行首映礼,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应邀参加。他说:“这部片子弘扬正气、弘扬民族文化,使大家看到信心、前途和力量,弘扬了闽东的风格和精神,激发了群众。”观赏者一致认为,这部电视音乐片融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将闽东之光展现给了世人。

1991年2月,《山海的交响》在中央电视台播映,在全国尤其是福建产生了巨大反响。同年,该片荣获福建省第四届电视艺术奖一等奖、全国第五届电视文艺最高奖“星光奖”。1995年3月,又获得福建省首届百花文艺奖。

在闽东,不仅“山海”是“闽东之光”,畲族文化等也是闽东文化的闪光点,习近平高度重视这方面的文化建设。

1989年1月和6月,习近平明确要求,抓紧修建畲族博物馆,办好畲族研究会和畲族歌舞团,以丰富我国多民族的文化宝库。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1990年10月,首届福建省闽东畲族文化艺术节在宁德成功举办。

近30年过去,很多当年的亲历者依然觉得,习近平关注闽东之光,不仅在于具体的作品、场馆,更在于精神力量的支撑。他有着更高远的冀望:通过倡导弘扬闽东之光,激发闽东人民蓬勃奋进的动力;宣讲传播闽东之光,增强闽东人民的自信心,也让远方的人们了解闽东,促进闽东对外开放。


多出力作、佳作、大作、杰作


“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殷殷嘱托。

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对文艺创作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如何更好地创作,就有着深邃的思考。

1992年5月19日,在福州市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大会上,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福州的文艺事业要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做到“三个相适应”:与福州作为省会城市的地位相适应,与福州作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发展程度相适应,与福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所应起的作用相适应。

为此,他要求,“各艺术门类都要大力提高艺术生产力”,不仅注重数量,也要讲究质量,“争取多出力作、佳作、大作、杰作”。针对当时的文艺发展现状,他提出,各个艺术门类的创作要全面发展,比较薄弱的文学、音乐、影视创作要向屡创佳绩的闽剧学习,大力改观;要更多地挖掘福州的历史和现实题材,突出福州的地方特色,形成一种独特的福州风格、福州流派、“福州味”。

正是有了这样深远的思考,习近平的目光触及到普通的文艺工作者身上。“不单是台前的文艺人才,习近平书记也很关心幕后的创作者。处于寂寞状态的创作者,恰恰是文艺精品最根本的源头。”时任福州市剧目创作室主任马书辉回忆。

受到习近平关注的,是一部54万字的反映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的长篇小说,以及它的作者池敬嘉、华瑜夫妇。

“1993年5月18日,我接到市委办工作人员的电话,说习书记希望了解福州市的文艺创作情况,让我这两天不要离开福州。”池敬嘉笑着说,一直以来他喜欢全国各地“到处乱跑”,收集、考证创作素材。

1993年5月20日上午8时许,池敬嘉与夫人华瑜、闽剧编剧杨基一同来到习近平的办公室。杨基等人创作并由福州市拍摄的电视连续剧《马江之战》,当时在中央电视台连续播放3次,全国各省市电视台也相继播放,轰动一时。

池敬嘉记得:“当时市委办工作人员说,谈1个小时左右。我还说,1个小时太多了。”哪承想,这一谈,就是一整个上午。一开始,他们有些拘谨,习近平对他们说:“今天就当作聊天,我想了解一下创作情况。近几年来,市委提出‘振兴闽剧’之后,福州戏曲界已出了一些好作品,但相比之下,福州在小说、影视创作方面还显得薄弱一些,必须迎头赶上。”

令池敬嘉意外又惊喜的是,“习书记对历史文化十分关心且很有研究,印象最深的是,他还提到了黄乃裳的三弟黄乃模,在甲午海战中与邓世昌一起率领‘致远’号将士壮烈牺牲”。

“习书记说,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有许多厚重的历史题材和人物值得去写。比如二七工运烈士林祥谦、黄花岗英烈林觉民的事迹可歌可泣,很有文学价值。再比如,马尾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不仅是马江海战的发生地,也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这些历史和人物都可以成为创作的源泉。”池敬嘉说,3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习近平与他们谈马尾船政、林则徐、黄乃裳等福州历史文化、名人,给他极大的启发。

对此,习近平谈了自己的看法:“我们应该对一些历史人物包括洋务运动的人物,给予历史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并在文艺作品中给予客观、公正的反映。这样的作品目前还很少,福州的作家不来反映福州的历史和人物,这能行吗?”

池敬嘉说:“对于创作什么,习书记不仅关心历史,也关心现实。”在交谈中,习近平说:“文学艺术不仅要反映历史,而且更要善于在现实中寻找题材。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福州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火如荼的现实生活中有不少题材需要文艺工作者下功夫去挖掘、选取、提高。每一位文艺工作者都应该是改革开放的讴歌者。”

针对各个文艺门类如何全面发展问题,习近平说:“福州的文化工作在普及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提高上还缺少尖子,缺乏‘拳头产品’。福州市已形成一定的文化氛围,但必须改变文艺工作者各自为政的状况,使大家团结起来,形成‘集团军’,这样才能产生一股巨大的创作力量。”

1993年6月10日《福州晚报》(当时的福州市委机关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市委书记与作家畅谈创作”,这在当时的福建乃至全国都是不多见的。

这么隆重的“阵势”,池敬嘉始料未及:“我到现在还保留着当天的《福州晚报》。我没想到,一位市委书记在百忙之中和我们几位作家畅谈了这么久;我没想到,习书记对创作这么关心、这么在行;我也没想到党报还这么高规格地做了报道。”

这次谈话,也影响了池敬嘉此后的创作之路。他开始将目光更多地投向福州这块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宝藏的土壤。2013年,池敬嘉花了20多年研究、创作完成的以黄乃裳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出版。这与习近平对黄乃裳的关注,以及鼓励池敬嘉进行这方面的创作,不无关系。

“作为爱国侨领,黄乃裳第一个率领福建移民开拓南洋,推动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池敬嘉说,习近平在1991年11月召开的黄乃裳开垦“新福州”90周年纪念会上提出,要进一步学习和发扬黄乃裳先生的爱国主义、艰苦创业、不懈探索与追求进步的精神,“习书记眼光长远、开放,现在他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内在思路是一以贯之的。”



拓展宣传文化阵地,奏出时代强音


“如果没有习书记亲自推动,《闽东报》不会这么快复刊。我也不会改变命运,从一个基层通讯员变成党报总编辑。”回首近30年前艰辛创业的点点滴滴,已退休10年的《闽东日报》原总编辑王绍据颇为感慨。

《闽东报》是宁德地委机关报,1952年创刊,1969年由于历史原因被迫停刊。改革开放后,省内南平等地市党报相继复刊,但《闽东报》复刊一直搁浅。

1988年6月,习近平调任宁德地委书记,他多次在地委会议上强调:任何工作,舆论先行,宁德没有报纸怎么能行!1989年5月23日,习近平主持召开地委专题办公会,议定了《闽东报》复刊时间、机构规格、人员编制、经费来源等事项。6月15日,地委专门成立了《闽东报》复刊筹备领导小组。

1989年11月1日,《闽东报》正式复刊。习近平参加了复刊大会,并给各记者站站长颁发记者站牌匾。他还特地写了署名文章《坚定方向、弘扬正气、振兴闽东——为〈闽东报〉复刊而作》,发在第一期头版头条,“期望《闽东报》重展当年雄姿,紧扣时代脉搏,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新闽东的宏伟大业中奏出时代的强音。”

1989年11月8日,复刊一周,习近平又主持召开地委办公会议,专题研究《闽东报》复刊后亟待解决的人员、经费等问题。1990年5月3日,调离宁德前夕,习近平又专程到闽东报社召开宣传、新闻工作座谈会,看望员工,亲切话别。临行前,他反复嘱托报社班子,要把报纸办好,为闽东争光。调离宁德后,他依然牵挂着《闽东报》的成长。每每回忆起此事,王绍据仍感动万分,“习近平总书记对《闽东日报》的关心,闽东报人永远都忘不了。”

复刊《闽东报》是为了拓展宣传思想文化阵地,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在宁德,习近平还创设了当时全国绝无仅有的新闻“两会”制度。时任福建日报宁德记者站站长卓新德是亲历者。

“习近平到任宁德地委书记没多久,有一天打电话请我到他办公室商谈事情。他开门见山就说,为了加强与福建日报等媒体的沟通,也为了媒体记者了解地委的工作安排和全区工作进展,是不是可以设立新闻‘两会’制度?”卓新德回忆,之后敲定的新闻“两会”制度正式开始运转。

新闻“月谈会”:每月10日召开,由地委负责人介绍一个月的工作安排,重要工作的进展情况、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等;由福建日报记者介绍每个月报社的宣传要求、报道安排,以及新闻界和群众对地委工作的意见、建议等。

新闻“通气会”:每季度最后一个月的20日召开,由地委办主任向记者通报每季度地委、行署正在抓的重点工作、阶段性成果、全区性重要事件,并当场答复记者需要了解的事情。

“新闻‘两会’,就相当于现在大家都知道的新闻发布会。当时,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仅有的,受到我们新闻工作者热烈欢迎,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获取信息、开展采访工作。”卓新德说。

当时,宁德正处于“摆脱贫困”、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群众反映情况、表达诉求比较多,福建日报宁德记者站也成了群众来访的“接待站”。为此,地委、行署赠送了一台原装进口空调和一套转角沙发给记者站,用于接待群众。“当时,连地委、行署都没有这么好的空调,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群众工作和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视。”卓新德说。

1990年4月,调任福州市委书记后,习近平依然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工作。在1990年6月4日福州市委、市政府召开的新闻界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指出:现代领导需要通过新闻媒介同群众建立联系,任何忽视新闻工作的倾向都是要吃亏的。

习近平说:“新闻界既是益友,又是良师。市委、市府将一如既往保持同新闻界的密切联系,同大家一起更好地运用新闻舆论工具,贯彻落实好党的方针政策。既欢迎大家正面宣传福州,以鼓舞福州人民的斗志,提高福州的知名度;也欢迎大家指出福州存在的问题,以利于我们改进工作。”

延续在宁德的做法,1994年10月,福州市委、市政府正式建立每两月一次的新闻记者月谈会制度,以进一步强化与新闻界的沟通。在当月14日举行的月谈会上,习近平等市领导与记者进行了对话和交流。

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重视发挥党报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的作用,经常关心《福州晚报》的发展,并到报社现场办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1991年1月14日,《福州晚报》上刊登了一则消息《我们也需要一本“福州办事指南”》,反映群众对提高机关服务水平的呼声。习近平看到报道,当即要求有关部门组织人员编写。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编写完成了26万字的《福州办事指南》和19万字的《福州市民办事指南》,当年6月出版,大大方便了外商投资经商和市民办事,真可谓是“一册在手,办事不愁”,很多老百姓竖起了大拇指。

对于省委机关报《福建日报》,习近平更是关爱有加,在关心、支持福建日报新闻宣传工作,为党报事业发展排忧解难的同时,还身体力行为《福建日报》撰稿。

据不完全统计,习近平在《福建日报》上共刊发32篇署名文章,包括词作《念奴娇·忆焦裕禄》、诗作《七律·军民情》、谋划福州发展的思考《再造一个“金三角”》和《关于扩大开放的思考》、总结“晋江经验”的《研究借鉴晋江经验,加快构建三条战略通道》等。

1990年12月,习近平在同记者座谈时说,“《福建日报》是我最喜欢读的党报之一,是每天必需的‘早餐’”。他说,党报党刊始终是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声音。各级各部门和干部群众要把党报党刊作为自己的良师益友,在阅读、学习中了解全局、掌握政策、提高认识、指导工作。

《福建日报》创刊50周年、60周年,习近平不论是在地方,还是在中央工作,都发来贺信祝贺、鼓励。2002年8月25日,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挂牌成立,出差在外的时任省长习近平特地发来贺信,希望福建日报“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工作队伍,做强做大报业集团,不断扩大影响力,把报业集团建成我省宣传战线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主力军和主阵地”。

对广播电视事业,习近平也很关心,多次接受福建电台、电视台的采访,纵论福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

2002年7月31日,福建省“十五”期间社会事业重点建设项目——福建广播电视中心开工建设,时任省长习近平出席开工仪式,并为中心工程培土奠基。2011年1月1日,福建广电中心正式启用,全省广播电视硬件设施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

199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时任福建省代省长)参观永定暴动遗址。(资料图片)



“要软、硬件一起抓,逐步改善文化事业单位条件;要引进、培养并举,抓好文化队伍建设,力争一流的水平、一流的质量;要加强宏观调控,理顺管理机制,确保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1994年5月10日习近平在福州文化系统干部职工座谈会上讲话


“半边楼”·“桂芳桥”


“因为有了习书记的支持,我们画院的‘半边楼’终于变成了完整的楼!”回忆往事,时任福州画院副院长刘兴淼感慨地说。

福州画院是福建建立最早的书画创作和研究的专门机构,到上世纪90年代初,在于山半坡处有两层楼,但已不适应画家创作和举办画展的需要。

此后,他们规划建设二期工程,让“半边楼”完整。“规划做了,设计图纸也请省建筑设计院设计好了,但由于种种原因就是落实不了,没法开工建设。”刘兴淼说。

没想到,此事惊动了市委书记。

1994年5月10日下午,习近平带领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专门赴福州闽剧一团、市美术馆、市群艺馆、市文联等单位调研,并主持召开了文化系统干部职工座谈会。

为繁荣福州文化事业,习近平明确指出,要软、硬件一起抓,逐步改善文化事业单位条件;要引进、培养并举,抓好文化队伍建设,力争一流的水平、一流的质量;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宏观调控,理顺管理机制,确保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这次座谈会,针对文艺界人士提出的“忧”和“难”,习近平当场拍板决定支持福州画院二期建设,并将其列为1995年福州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

之后,工程立马提速。资金有保障:省里出200万元,市里出400万元;建设有进展:1995年年初正式开工,年底竣工。场地有保障之后,画家们更能施展才华,一批福州画家崛起,并蜚声八闽乃至华夏画坛。

担任省委和省政府领导之后,在繁忙的工作中,习近平对文化事业的发展依然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

2000年11月3日,时任省长习近平率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专程前往省闽剧团、芳华越剧团、省人民艺术剧院、省歌舞剧院、省艺术研究所、福建电影制片厂、省文联和省画院调研,与文艺界人士共商繁荣文化大计。

习近平说,文化事业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事业,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他希望各级领导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问题摆上议事日程,关心和支持文化工作,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文化事业的合力和氛围。

这是一次调研,同时也是一次现场办公会。正是因为习近平的拍板,芳华越剧团“凤凰涅槃”,重振辉煌。

“当时,剧场条件简陋,排练不易。剧团也已经沉寂了很多年,演出很少。有人戏言,芳华到了福建,水土不服,该走了。”2000年从福州市调任福建芳华越剧团团长的林防说。

林防回忆,听完剧团情况汇报,习近平当场就决定“包个大红包”,拨款350万元,用于修建新剧场。得知进出剧院大门,须从南北两头跨过白马河,过小桥穿窄巷,十分不便,习近平又要求福州市在白马河上修一座桥直通剧团。“习省长说,芳华越剧团创始人尹桂芳等老前辈,当年在最艰难的时候,支援福建,并在福州安家落户,现在剧团发展遇到困难了,我们没有理由不支持。”

2002年10月26日,福建省芳华剧院落成暨桂芳桥开通仪式举行。新剧院可容纳800人、设备齐全、功能完善。而白马河上的新桥,就被命名为“桂芳桥”。

没多久,芳华剧院一改“门前冷落车马稀”的状况,票友戏迷纷至,大门张灯结彩,成为白马河文化园区的一大亮点。芳华越剧团也再攀艺术高峰:新编越剧《唐琬》等多次斩获大奖;王君安、李敏摘取了戏剧“梅花奖”,“一团两梅”夺人眼球。


“福州班”·“顶梁柱”


硬件要支持,软件要保障。这当中,人才是关键因素。

习近平对培养人才,壮大文化队伍,也极为重视。举办北京舞蹈学院“福州班”,就是一大举措。这是北京舞蹈学院在上世纪90年代为地方举办的最后一届定向委托培养班,由此,成就了“永远的福州班”,至今仍传为佳话。

上世纪90年代初,福州市歌舞团(后改为歌舞剧院)百废待兴,全团上下踌躇满志,但苦于没有优秀人才支撑。

习近平等市领导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决定从更高起点、更高层次培养人才:从全省、全国选拔24名功底好的苗子,送到北京舞蹈学院定向培养,开设“福州班”,市里为此拨专款24万元——在当时,这不是一笔小钱。

1993年,还在上小学六年级的林姝敏,成为“福州班”的一员。和她同班的,还有其他23名面向全省及临近省份招收的、同样正值花季的学员。这是改革开放以后,福州送到高等艺术院校培育的首批舞蹈人才。

2017年,恰逢“福州班”毕业20周年。前些天,班主任拿出一张合影,林姝敏惊喜地发现,照片里前排中间的,正是当时到北京开会、专程去看望她们的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

“市里的确努力为我们的学习创造了最好条件。我们班是学院里第一个拥有班级电视、录像的,就为了方便观看影像资料。平时有任何困难,市里也会出面协调学校帮助解决。”回忆年少在京的求学生活,林姝敏颇感自豪。

1997年6月,24位学员完成学业,一回到福州,就投入到庆祝香港回归等各类文艺演出中。正因为“福州班”的培养,她们练就了一身真本领,成了福州市歌舞团的“顶梁柱”,甫一亮相,就成为福州乃至福建舞台上最亮眼的一群人。她们多次担纲省里、市里重大文艺晚会的演出任务,赢得满堂喝彩。

如今,“福州班”中的十多位,仍活跃在榕城舞台上,林姝敏已经是福州市歌舞剧院副院长,她还参与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被网友誉为“最美火炬手”,其他人或坚持演出或承担管理工作。离开剧团的几位,也各自精彩。


机制保障,振兴闽剧


2017年5月22日,一则喜讯从广州传来: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揭晓,福州闽剧演员吴则文凭借在原创廉政闽剧《兰花赋》中的精湛表演荣膺“梅花奖”。

1993年,福州闽剧演员陈乃春首次摘取“梅花奖”。时隔24年,福州再摘“梅花”,福州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福州闽剧院)由此成为福建少数同时拥有两朵“梅花”的院团之一。

很多闽剧人感慨:“这与20多年前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全力支持闽剧事业发展,为振兴闽剧、繁荣文艺打下的良好基础,不无关系。”

闽剧,是闽都特色文化之一。主政福州期间,习近平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始终高度重视振兴闽剧、繁荣文艺文化。

上世纪90年代初,福州戏剧戏曲惊艳全国。闽剧《天鹅宴》《丹青魂》先后荣获“文华新剧目大奖”、第三届“文华新剧目大奖”等多个国家大奖;闽剧演员陈乃春摘取了福州市第一个“梅花奖”。更令人称道的是,在习近平的倾力支持下,1993年5月23日,第三届中国戏剧节首次走出北京,在福州举办。

佳作频出,盛会举办,一时风光,但这却掩盖不了福州闽剧当时面临的烦恼和困境,主要包括:收入无法保障、人才引进难、排练演出场馆不够等。

“这并不是个案,所有的文艺团体当时都面临着这些问题。”时任福州市歌舞团团长林防回忆说。

习近平的一次现场调研、办公,从机制上为他们解决了烦恼。

1994年5月10日下午,习近平带领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专门赴福州闽剧一团、市美术馆等单位调研,并主持召开座谈会。

“他没架子,很亲切,也不插话,只是静静听大家畅所欲言。习书记说,一定要重视传统文化,一定要关心艺人的生活,改善创作条件。”参加了座谈会的林防回忆。

正是在这次会上,习近平当场拍板决定,当年增加拨款补贴市属专业剧团人员工资,第二年(1995年)起正式列入财政预算。这项机制保障一直延续到今天。

“听到这个消息,我们闽剧人真的有种久旱逢甘霖的感觉!大家都感觉我们的烦恼和困难解决了,可以真正搞好创作了。”回忆起这个决策,很多当年参加了座谈会的闽剧人都颇为感慨。

没有了为生计所累的无奈,福州闽剧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屡创佳绩。2001年,《画龙记》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实现了福州市该奖项零的突破;2001年,《兰花赋》获中国第七届戏剧节曹禺优秀剧目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等9个单项奖。一年双魁,誉满剧坛。已是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再作批示,希望闽剧院创作更多贴近时代脉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剧目。

此后,《黄乃裳》《红豆缘》《王茂生进酒》《林则徐复出》等闽剧也斩获多个国家级奖项,在更大的舞台讲述“福州故事”。

那天下午的座谈会,在陈晓岚的记忆里是“阳光普照”。“真的没想到,我们曲艺团也享受到了财政保障工资的同等待遇!”作为当年参加座谈会最年轻的代表之一,陈晓岚如今已是福州市曲艺团团长。

和福州闽剧院、市歌舞团相比,福州市曲艺团处境更艰难。“因为待遇没保障,我和其他年轻人一样,也动过离开的念头。”陈晓岚说,由于这个原因,她参加座谈会根本没抱多大希望,没想到,最终曲艺团也享受到“同等待遇”。“刚坐下来时也是三心二意,结果,心却被习书记的话抓住了。”

那天之后,陈晓岚的心定了下来,而且“一定要重视传统文化”的理念,也影响贯穿了她此后的创作过程。她写的所有曲艺文本,基本都和福州特色有关。近些年,整个团队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00多个,国家级的也有近10个。

200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到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考察。(资料图片)


“保护历史文物是国家法律赋予每个人的责任,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不可再生的珍贵历史文物,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后代子孙,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能为了谋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坏全社会和后代的利益”


——2000年1月习近平对保护三明万寿岩遗址作出批示



琉球馆·邓拓故居


2017年7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欣闻鼓浪屿申遗成功,亲自批示,表示祝贺,并指示:“要总结成功经验,借鉴国际理念,健全长效机制,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传承下去。”总书记对福建历史文化的亲切关怀,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的谆谆教诲,让八闽儿女倍感亲切,心潮澎湃。他当年在福建关心、保护历史文物的种种情景,又浮现眼前。

“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要在我们的手里,把全市的文物保护、修复、利用搞好,不仅不能让它们受到破坏,而且还要让它更加增辉添彩,传给后代。”

近30年过去,再度回味1991年3月10日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说的话,仍感觉到振聋发聩,引人共鸣。

这源自一场抢救文物的紧急行动,而且,由此揭开了福州保护文化遗产划时代的一页。

文物就是位于福州市中心南后街与杨桥路交会处的林觉民故居。林觉民烈士就义后,林家人为逃避清兵的追杀,躲到福州远郊,将此宅卖给了冰心先生的祖父。1982年,这里被确定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但在1989年,福州市有关部门批准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拆除林觉民故居部分建筑,准备建设商品房。当时在一家工厂工作、热心文保事业的鼓楼区政协委员李厚威投书《福州晚报》,“建议完整保留林觉民故居”,但不久,刺眼的“拆”字还是被写在了市文物保护碑上。

福州市政协委员张传兴再接力,立即写信给刚到任不久的市委书记习近平,并撰文《林觉民、谢冰心故居不容再拆》,发表于1990年12月1日的《福建日报》,指出“如此不顾社会效益,不免使人失望”。

习近平看到来信后,立即让市文管会核实,同时要求有关部门暂缓拆迁,并于1991年1月27日作出批示,要求市委办公厅核实情况。

1991年3月10日下午,福州市委、市政府在林觉民故居召开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习近平亲自主持。时任福州市文管会常务副主任、福州市博物馆馆长黄启权参加了会议。

在林觉民故居二进大厅廊前,习近平问黄启权:“老黄,这里是不是林觉民故居?”黄启权回答:“对,我们站的地方就是林觉民故居的大厅。”“好,我们就决定把它保护下来,进行修缮。”习近平的话语很简洁。

当年5月31日,故居修缮工程动工。11月9日,在辛亥革命福州光复80周年纪念日当天,林觉民故居修缮完成,并辟为福州市辛亥革命纪念馆对外开放。

因为一直为保护林觉民故居奔走,李厚威的命运也得以改变,他由工厂正式调入林觉民纪念馆工作,后来担任馆长。“开馆当天,习近平书记除了参加剪彩仪式,还亲自给省外客人当起了讲解员。开馆1个月内,他又3次来馆了解观众反应,作出整改指示。”李厚威回忆。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而今,纪念馆每天游人如织,馆内播放着后人配音的《与妻书》,穿越时间的长河,依然催人泪下。

这次现场办公会,不仅解决了林觉民故居的保护和修缮问题,还确定了1991年福州市要办好7件保护文物的实事,包括制定《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

从此,福州文物保护进入“新时代”,在滔滔历史洪流与城市发展的浪潮中,古城风貌与城市记忆得以留存。

在福州台江区琯后街,穿过小巷,一座白墙青瓦的两层清代建筑跃然眼前,门楣上的“柔远驿”三字,述说着一段福州与琉球的友好往来史。

“柔远”二字,取自《尚书·舜典》中的“柔远能迩”,寓意是怀柔远人,以示朝廷对外邦的安抚。明朝成化年间,市舶司自福建泉州移置于福州,设立了附属机构“柔远驿”,作为接待琉球国宾客及与琉球贸易往来的场所,民间称之为“琉球馆”。当年设有进贡厂,颇具规模,后来长期改作他用,馆舍年久失修。

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十分关心和重视福州与那霸(冲绳县首府,古琉球王国首都首里城遗址所在)的友好交流,他曾于1991年5月率友好访问团赴那霸参加两市结好10周年纪念活动,那霸市政府修建了以“三山两塔一江”为基调的“福州园”以作纪念。1990年至1996年间,他还多次会见那霸市友好访问团,为两市友好关系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是在1991年3月10日习近平书记主持召开的现场办公会上,决定修复琉球馆,作为福州市中外文化交流纪念馆,并落实了具体工作事项。”黄启权回忆,修复、陈列工作均由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负责,经费由市政府核拨。

历时一年,设计、搬迁工作完成。1992年11月,习近平亲自检查了解修复、陈列情况。1992年12月9日上午,琉球馆修复暨福州对外友好史馆开馆典礼举行,习近平到场致辞并剪彩。

“那天,日本那霸市议长、副市长等人也应邀参加。”黄启权说,琉球馆的开馆是福州与那霸两市友好关系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琉球馆的重新修复竣工和那霸市“福州园”的建成正是双方发展友谊而共同努力的新成果。

2016年,时值福州与那霸缔结友好城市35周年,同年8月,琉球馆陈列布展工程启动。2017年1月,琉球馆史迹陈列展揭幕,回顾、展示两地之间友好交往的历史、文物,是目前全国仅有的此类历史主题博物馆。

除了林觉民故居修缮、琉球馆修复,黄启权还主持修复了邓拓故居,参与修复了华林寺、于山大士殿、戚公祠等。“我算是半路出家的‘文物人’,但正是因为在习近平同志领导下,参与了这些工作,‘与文物共存亡’的意识从此刻在了心中。”86岁的黄启权感慨地说。

修复邓拓故居最让黄启权记忆深刻,回忆此事,他一连用了三个“困难”形容:“那时,收回困难,拆迁困难,修复更困难。”

1912年,邓拓出生于乌山脚下第一山弄4号的木楼中,度过青葱岁月,而后一生为党的事业奋斗。

1991年4月20日,邓拓夫人丁一岚致信给习近平,建议修复邓拓故居,并予以开放。彼时的邓拓故居产权复杂,年久失修。

1991年5月初,习近平首先批示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调查。从当年10月开始,整整花了一年时间,经过反复磋商,终于在1992年10月由市政府出资赎回产权,11月9日正式办好产权转移手续,从此,邓拓故居由市文管会接收、管理。

1992年11月8日,福州市政府拨款修复。其间,与丁一岚女士及其子邓壮充分沟通,经过半年时间的四五次修改,最终定下具体修复方案。1993年12月,历时半年,按原貌修复了主楼,修整了庭院,恢复了自然景观,还把摩崖石刻、墨池和水井等古迹一一复原,故居修复全面竣工。

1994年2月24日,邓拓故居修复竣工暨开馆典礼举行,习近平亲自参加并讲话。73岁的丁一岚女士抱病从北京赶来。当天,下了大雨,丁一岚在致辞中深情呼唤:“邓拓,您归来啊!福州人民想念您!”一往情深,令人动容。

在福建任职期间,习近平还对林则徐出生地、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等文物的修复和保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位于三明市的万寿岩遗址被发现,把福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提前了十几万年,由此被人们称为“南方周口店”,具有重大的价值。不过,由于万寿岩早就被三明钢铁厂出资购得,作为采矿点。当地热心村民担心矿山开采危及遗址,于是到处奔走相告。

1999年12月底,省文化厅向省政府提交了“关于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保护有关情况的紧急汇报”。时任代省长习近平作出重要批示,明确指出:保护历史文物是国家法律赋予每个人的责任,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一直作为不可再生的珍贵历史文物,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后代子孙,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能为了谋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坏全社会和后代的利益。三钢马上落实,以大局为重,全面停止了在万寿岩的爆破开采,异地选定了新的采矿点。

此后,万寿岩遗址保护工作提速,并取得重大进展。2001年3月,万寿岩遗址被评为“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6月跻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列。

“我曾有幸主持过福州这座美丽古城的工作,曾为保护名城做了一些工作,保护了一批名人故居、传统街区,加强了文物管理机构,增加文物保护的财政投入。衷心希望我的后任和全省各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领导者比我做得更好一些。”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为曾担任福州市文物局局长曾意丹所著的《福州古厝》作序,他再次忆起保护文物的“福州往事”。

在《序》中,习近平指出:“发展经济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文物,保护好名城,同样也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二者同等重要。”对照回味,习近平总书记现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与此是一脉相承的。


“福州瓷牌”·“四个一”


顺着文儒坊的石板路,寻至大光里北侧8号,坐落着“福州首屈一指的诗楼”,斑驳的红木门上挂着一块搪瓷铭牌——“福州市名人故居·陈衍故居”,落款为“福州市人民政府立,一九九一年十月”。

这种铭牌用搪瓷烧制而成,不惧风雨,相当于从法律意义上保护名人故居。上世纪90年代初,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如现今强烈,在这样的氛围中,福州市就创新探索出“挂牌保护”的做法,在当时尚属全国首创。

正是在1991年3月10日的福州市委、市政府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上,习近平提出,在全市开展一次全面的文物普查,对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全部挂牌立碑,对名人故居、遗址等分别采取立碑纪念、挂牌昭示等办法加强管理,并一律建立档案。

1991年3月12日,省市人大代表视察福州市文物工作反馈会上,福州市正式决定用市政府挂牌形式从速保护一批名人故居。1991年9月,经调查研究,福州市政府公布了第一批64处市区名人故居,比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予以挂牌保护。

从1991年10月到1992年1月,这64处名人故居全部挂上了搪瓷烧制的“福州市名人故居”铭牌,包括陈衍故居、陈若霖故居、高士其故居等。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福州市公布的最大一批名人故居。

20多年过去,这些故居有的已经升格为各级文保单位,其他的仍以“福州市名人故居”的名义得到妥善保护。这些故居门前依然挂着独具时代特色的搪瓷铭牌,经历风雨,见证历史。

“这些故居中绝大部分当时还不算文保单位,原则上不受文物法保护。可以想见,如果不是挂牌保护起来,很多都会在城市建设中面临被拆的命运。近30年过去了,回头看,当时的做法是多么富有远见啊!”黄启权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着眼长远,着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化、法制化,除了“福州瓷牌”这一创新之举外,他还做了多项开创性探索和实践。1991年3月10日召开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福州市委、市政府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就议定了“四个一”保障机制,至今仍广受称赞。

一个局。现场办公会确定,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增加事业编制10名。1994年11月11日,习近平主持召开的专题研究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市委常委会又议定,健全文物管理工作机构,在机构改革中考虑设立市文物管理局。1995年6月,福州市文物管理局正式成立,作为市直二级局,人财物相对独立,定编20人。

一个队。现场办公会明确提出,建立福州市考古队,1991年6月正式成立,定编8人。这为提升福州文物考古水平,进一步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多年来,福州市考古队在多个考古领域创下辉煌业绩。

一颗印。现场办公会明确提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中的现有使用单位,都要与文物主管部门签订‘使用保证合同’”。由此延伸,福州市委市政府决定,从1992年开始,城建项目立项时需要征求文物部门的意见,加盖市文管会(后改为市文物局)的印章。“以前只需盖规划建设部门的印章就可以了,增加了文物部门的一颗印,保护文物的主动性大大加强了,建设性破坏的可能性尽量避免和减少了。”黄启权说。

一百万元。过去,福州全市每年的文物修缮经费只是从城市维护费中列支8万元,此次现场办公会议定,从当年(1991年)开始,此项费用每年市财政拨款100万元,以后逐年增加。这笔钱在当时不是小数目,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

“福州瓷牌”、“四个一”制度,以及一系列具体保护举措,奠定了福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今年,福州市委、市政府专题研究文物保护工作,继续强化“四个一”文物保护机制。

“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推动文化建设的一系列前瞻性思想和观点以及开创性实践,既为八闽大地的文化传承和复兴注入了时代活力,也为后来者薪火相传传递文明之光、建设文化强省奠定了坚实基础。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八闽儿女正汲取先行者的智慧和营养,砥砺奋进,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在追寻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讲好“福建故事”,贡献“福建力量”。



来源:福建日报(ID:fjrbwx

厦门日报社微信矩阵

昵称
微信号

昵称微信号
厦门日报xiamenribao厦门招考xiamenzhaokao
厦门晚报xmwb597海峡生活报lifeweekly0592
海西晨报haixichenbao台海杂志taihaizazhi
厦门网xmnn-cn遇见婚恋网yujianw520

更多资讯请猛戳阅读原文下载厦门日报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