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培训每日谈
本公众号均为原创文章,是基于张立志本人在多年培训实践中的经验提炼,也有很多是刚刚在培训过程中思考出来的最新技巧和方法。希望通过分享与各位培训人共同成长。让培训人不再孤独,让培训更有价值,让培训这个职业更加体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能源报  ·  关于举办绿电、绿证、CCER交易培训的通知 ·  18 小时前  
中国能源报  ·  关于举办绿电、绿证、CCER交易培训的通知 ·  18 小时前  
田俊国讲坛  ·  直逼百亿!观众16刷的背后,是无数人对自己的 ... ·  22 小时前  
田俊国讲坛  ·  当我问DeepSeek,如果你变成了人,你最 ... ·  昨天  
山东药品监管  ·  市县动态 | ... ·  3 天前  
山东药品监管  ·  市县动态 |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培训每日谈

一门课程的进化

培训每日谈  · 公众号  · 培训  · 2019-05-29 07:51

正文

CSTD学习设计师项目于2016年5月启动,持续运营已3年多时间,公开课38期,内训也有近10期,认证学员人数近2000人。课程内容不断迭代,从最初的案例式教学学习基本方法,到后来增加工具表单和沙盘,再到训战结合 ,而今年则增加了底层逻辑部分,带着学员从大尺度和哲学思维来思考学习设计

在每期公开课课程中,都会有培训机构的顾问甚至是培训师参训。平均下来每期有1/3的学员来自于非甲方。 尽管我一再声明,其实没有甲方和乙方的区别,我们都是乙方,都在为组织中的业务发展服务。 但是我们的常识告诉我们,在培训课程采购过程中,谁付费谁就是甲方,谁赚钱谁就是乙方。

其实有一些来参训的培训机构,他们本身也有类似的课程,也有些机构是希望学成之后也启动这样的项目。所以,很多人对此不理解,这不是给自己培养竞争对手吗?刚开始时大熊(CSTD创始人)在招生时对乙方放开,我也小小疑惑过,但是很快就想明白了,并支持他的决定。其实市场上的有一些公开课是直接拒绝乙方或者培训师的,认为这都是竞争对手,我也曾被拒绝过多次,当然我也对他们的规定表示理解。所以下面的分析请勿对号入座,也绝对没有比较和批评之意。仅就我们为什么欢迎所有人来参训表达我自己的观点,不代表CSTD观点。

在商业角度分析,市场这么大,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共谋发展。

我们如果把对方都看成竞争对手,那显然就是把市场看得很小,仅盯着现有的这点市场,其实中国培训市场很大,需要挖掘的潜力空间无限。如果大家都是同质化竞争,那不利于良性发展,而应该是“错位竞争”,找到自己的独特优势,共同开辟更广阔的市场。就以学习设计师认证这个项目来看,我们这么努力,也就认证了不到2000人,中国培训经理和培训顾问有几百万,2000人连1%都不到!目前也有几家机构在开展培训经理认证项目,他们每年的招生数也仅有几百人,想想看,我们的目标是提升整个市场的培训专业化水平。目前覆盖的人数还非常有限。我们每天思考的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激发培训从业人员自我提升的意愿, 降低学习的门槛,提升培训的转化率。而不是争夺现有的这一点点市场。

纵观整个培训市场,我们发现培训成熟度水平还是很低。培训覆盖面低,培训效果差强人意。培训能够实现的效果与组织想要的培训效果之间有巨大的鸿沟,所以市场空间还很大,如何一起做大市场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在知识角度分析,方法论是杂交变异进化的过程,而不是封闭生长。

独木不成林,一个种群的繁衍生长,一定是通过广泛的杂交、变异、进化,而不是封闭在一个独立的范围内,不与外界发生关系。记得2012年我开始在国药大学推行学习项目设计时,市面并没有太多类似课程。后来也结合6D等方法论,我们也在实践中摸索,不断复盘,总结了一套方法论。在后来我也在各种论坛上分享该方法论,当时很受欢迎,就是因为我们是总结了实践,并且将操作方法原汁原味呈现给朋友们,连表单都是原封不动分享给索要者,没有半点藏着掖着。我也会通过各种方式尤其是公众号文章将最新的思考和工具分享出去。当然,这个课在迭代过程中,也结合了很多其他公司的实践,甚至逐步融合了经济学、管理学、教练、营销学等领域的知识,在杂交和变异中成长。我们欢迎各个领域的朋友来参训(也经常有业务管理者来参训),正是大家不同的维度和视角,在交流过程中,让课程变得越来越强大。

其实不仅是这个课,我的《雕课工坊-直击痛点、促进转化的课程开发》公开课甚至有直接讲类似课程的老师来参训,我也是十分欢迎,如果他们都认可这个课,那恰好论证了这个课的魅力。我在上课过程中非常欢迎学员提出各种问题,其实是他们的问题启发了这个课,帮助这个课变得更美好,是思维碰撞、教学相长,课程迭代的过程。

进一步说,如果一个课,别人来听一次课程,就把精髓学过去了可以自己开课,那这个课也太没有竞争优势了。我见过照抄别人版权课程的课程和老师,发现最多是形似,没有底层逻辑。我听过教练的课,听过混沌大学的课,他们的公开课里大部分都是乙方,他们从来不担心你学走了自己开课,因为他们的底层思维和逻辑不是听几次课就能拷贝走的。我也在努力做出这样的课,但我首先内心认为你学走本身就是我作为老师的责任,而至于你学走去做什么都一定是好事,都是为了知识的传播和应用。当然了,我的责任是让这个课不断成长,每一次都要有进步,让自己不具有可替代性。

从行业发展角度,我们需要构建一个良性发展、共生共赢的生态。

最近研究了小米的生态建设,他们提出“竹林效应”。竹子根系发达,只要一夜春雨,就会迅速冒出一片竹林,而且还有新的竹笋不断发出,很快一个能够抵抗风雨的竹林就壮大了起来。竹林虽然不如松树伟岸,但生命力更繁茂、更有价值。培训这个生态链也具有竹林效应,对于组织来说,不是需要一门门个体的课程,他们想要的是能够解决组织问题,带来持续发展。10多年前的培训市场,知名的就是那几个老师,并没有形成生态,所以也很难持续推动市场的发展。而现在的培训市场,逐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态现象,比如课程之间需要融合设计成一个项目,线上平台需要线下老师优质的内容。所以各参与者之间无法孤立存在于市场,我们需要更多的连接,需要包容性发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