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是自我的一面镜子。
心理学有个观点叫“投射”,是说,当我们对别人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时,这种情感其实常常源于我们内心的某些未被接纳的部分。就比如,当你遇到一个非常讨厌的人,
你无法接受他身上的某些缺点
,可能你自己身上暗藏着这个你不愿承认、也不想接纳的部分,那
恰恰是你自己内心深处的影像
。
你对别人的指责,往往让自己暴露无遗,苛责他人与自我苛责是同一源头,研究显示87%的苛责者存在将自我批判投射到他人的现象。
一次给总裁班上课,
一位女老板说:“我对那些反应迟钝、领悟力差的下属很没有耐心。怎么办?”
我说:“冒昧八卦一下你的原生家庭。你父母八成是非常优秀且对你管教很严厉的人。”
她惊讶地问:“你怎么知道的?”
我说:“
一个人小时候怎么被对待,长到后就会无意识地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在你小时候很可能也是被你父母认为反应迟钝、领悟力差。”
她点头承认了。原来她生在高知家庭,小时候没少被父母训斥,慢慢被训练出来了。
我说,你苛责的也许就是曾经的自己,或者是另一个版本的自己。训斥反应迟钝、领悟力差的下属时,潜意识的潜台词是:我要表现成你这样,早被我父母修理惨了。
苛责的背后其实是没有看见和接纳曾经的自己。
有数据显示,
童年期频繁遭受否定的人,成年后苛责他人的概率是普通人群的2.7倍。
这种创伤形成"心理疤痕效应",导致一个人会将原生家庭的苛责模式无意识复制到新的人际关系中。
如果试图让整个世界都按自己设想的方式运转,把自己能量耗尽也无济于事。曾国藩说:“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观人就是观己,通过照“别人”这面镜子,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低版本模式,之后就要有意识地往接纳方向修。
要求完美是以牺牲完整为代价的,在一个维度上追求极致往往会忽视其他维度。
完美主义可以是一个很好的下属,但很难成为一个好领导,因为完美主义无形中会把对自己的高要求强加给别人。
只有先接纳自己不是万能的,才能接纳别人的不完美。结束了跟自己较劲的模式,才能释放出足够的能量开拓其他领域,发展其他能力。
制约一个人的卡点是有限的,而学习却可以是长期的。
一个低版本的模式修通了,另一个卡点就又冒出来了。那就接着照镜子,接着修。所以要经常在关系中照镜子。镜子要天天照。
高手会把自己与任何人的相处当成对自己心智模式的诊断过程。
以外显的冲突为线索,去探索内在的模式问题。
通过他人看到自己,实现自我的突围与成长。
第九期心智突围工作坊:将于2月22-23日在北京开班,欢迎报名!
(点击文字
了解详情)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