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昨晚,《哪吒2》票房突破95亿。
跻身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前五,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座全新里程
碑。
哪吒对命运的抗争、敖丙的挣扎救赎、申公豹的复杂人性,敖光敖丙在龙族命运下的父子之情...令人动容。
很多观众看完之后,二
刷、三
刷,甚至有网友刷了16遍,观众直白的
热情
绝非偶然。
无数的高燃金句疯狂传播。
于我而言,有3句对白直到现在,还后劲十足。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
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
五年前,《哪吒1》申公豹说的:“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五年后,这句话如同回旋镖,扎向了每一个先入为主的人。
有人说,年少不知申公豹,读懂已是中年人。
他也曾善良,只是想在玉虚宫中寻得一片天地。然而,“湿生卵化之辈,披毛戴角之徒”的成见如影随形,让他在讲究出身的仙境中举步维艰。作为豹妖,他被迫成为大师兄无量仙翁的棋子,去执行那些违背本心的任务,明知有错,却为生存所迫。
太乙真人轻易获得的十二金仙之位,对申公豹而言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他历经艰辛,修炼成人踏入玉虚宫的大门,却始终无法摆脱妖族的身份,获得真正的尊重。
他人的起点,是他难以企及的终点。
而当这个大家眼中的大反派在面对亲人被害的情形下,依然冷静分析,救出李靖夫妻,一个人冲向了千军万马。那个决然的背影深深的印入了每一个观众的脑海,这样的神反转,让每个观众都直观地感受到“成见”这两个字的分量。
它让人用固定的眼光看人,用僵化的标准衡量世界,
这座山会让人变得狭隘,
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无意识的“囚徒”和帮凶——用偏见去伤害他人,用成见去束缚自己。
原以为只在别人眼里的成见,我们都有。
原来,不带评判的观察,才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形式。
“父王只是想用自己的经验为你谋个幸福,
但现在看来,父辈的经验毕竟是过往,未必全对。
你的路还需你去闯。“
在成长的道路上,父母总希望用自己的经验为孩子铺就一条平坦的大道,希望他们能够避开曾经的坎坷与挫折。然而,正如哪吒2中的这句台词所言,父辈的经验虽然充满了爱与智慧,但它们毕竟是过往的产物,未必能够完全适应孩子所面对的未来。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注定是渐行渐远的
。孩子日渐长大,生理和心理都要走向独立。好的父母懂得以终为始地培养孩子。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梦想。他们渴望探索未知的世界,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生活,去实现自我价值。父母需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犯错、去学习、去成长。这并不意味着父母的爱有所减少,而是对孩子的一种信任和尊重,相信他们有能力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最终,父母会发现,孩子能够独立地面对世界,是他们最大的幸福。而孩子也会明白,无论自己走得多远,父母的爱和支持永远是他们最坚强的后盾。成长,就是一场既温暖又充满挑战的旅程,父母与孩子共同经历,共同成长。
最后,敖光对敖丙说:“我可能是年纪大了,没有勇气再和这个世界碰撞。我以往对你的要求,都是以我的经验,希望为你谋得幸福。现在来看,未必全对,以后的事,听从你的内心选择。”
这句话,既是父亲的释怀,也是对儿子最深的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
尊重别人的剧本,演好自己的戏,朋友如此,亲人如此。
“难道你还想改变这世界?”
“我想试试。”
这句看似简单的文化,是《哪吒2》中最掷地有声的对白。
当敖丙向哪吒抛出质疑时,后者用近乎执拗的四个字,道尽了少年心气的纯粹与无畏。不仅是哪吒的成长宣言,更是无数人对自己的理想主义的隐秘呼唤。
当观众在银幕前因“我想试试”而热泪盈眶时,也许他们真正共鸣的并非那种过于热血的激情,而是那份即便被生活不断敲打,也并未被浇熄的那份理想主义的隐秘呼唤。导演饺子透过哪吒之口说:“世界属于每一个敢于挑战旧秩序的年轻人。”
我们真正需要的,或许并非推翻高墙的豪迈,而是在那坚固的墙上凿出一丝裂缝的坚韧与毅力。
毕竟,“试试”这一行为,本身就已经是对命运发起的一次勇敢挑战。
玛格丽特·米德说:“永远不要怀疑一小群有思想、肯付出的人能改变世界。事实上,世界正是这样被改变的!”
电影最后哪吒彻底觉醒,他说:以前我一直在躲,在藏,直到无路可走,我才明白该如何面对这个世界。
敖光说:难道你还想改变这个世界?
哪吒抬起头,有一股无所畏惧的坚定:我想试试。
人人都是带着镣铐跳舞,但依然可以活出生命允许的最大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