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观察时事政治,揭开官场密码,帮你分析时事热点和新闻背后的故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知乎日报  ·  时隔 24 ... ·  昨天  
知乎日报  ·  知乎图书新品上新——给 6-12 ... ·  昨天  
Quora文选英语  ·  老外说𝒎𝒖𝒎'𝒔 𝒕𝒉𝒆 ... ·  3 天前  
Quora文选英语  ·  Quora_你最近最快乐的时刻是什么时候?【 ... ·  3 天前  
知乎日报  ·  有什么东西是外国人吃,而中国人不吃的?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吊打熊孩子的抽象愤怒一文不值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 公众号  ·  · 2018-03-27 17:54

正文

摘要: 隔段时间需要一个熊孩子,需要一个坏老人,需要一个相亲的女白领,需要一个供大城市中产表达焦虑的由头,需要逃离一下北上广,需要一个贱人供公众吊打,需要一个底层奋斗者用来同情、砺志和消费,需要某个“苟且”便于吃饱了撑着的中年们无病呻吟一下,需要一篇渲染新闻已死情怀文章的让媒体人哀号纪念一番,需要名人新闻给自己朋友圈“一个时代落幕”的句式填空。



吐槽青年出品  曹林|文


新媒体舆论场就像一个嗜血的怪兽,离不开血,隔段时间就需要一个能撕出血的话题滋养它贪得无厌的胃口。这个嗜血的怪兽是由这些欲望合体而成:媒体需要流量,公号创业者需要变现,新媒体暴发户需要割韮菜,键盘侠需要靶子,营销号需要爆款,“教主”们需要收智商税。一个猎物可持续撕咬的时间很短,满足300万新媒体运营者嗜血的胃口,需要不断生产新的“猎物”。


太阳底下无新事,猎物就那么多,话题就那么几个,所以只能在几个猎物间不断切换,厌倦了一个猎物,就找另一个猎物寻找新鲜感。于是便能看到新媒体舆论场的猎物轮转:隔段时间需要一个熊孩子,需要一个坏老人,需要一个相亲的女白领,需要一个供大城市中产表达焦虑的由头,需要逃离一下北上广,需要一个贱人供公众吊打,需要一个底层奋斗者用来同情、砺志和消费,需要某个“苟且”便于吃饱了撑着的中年们无病呻吟一下,需要一篇渲染新闻已死情怀文章的让媒体人哀号纪念一番,需要名人新闻给自己朋友圈“一个时代落幕”的句式填空。


神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近来新闻比较淡,流感中年叹息声过去不久,教育焦虑总不能天天宣泄,减负的牢骚刚刷过屏,贱人刚吊打完。――嗯,翻一翻爆款清单,好久没吊打过熊孩子了,该轮到熊孩子话题了。永远别担心缺少由头,话题营销就像自来水一样,拧开就有,这不,看了就能让人忍不住想暴打这熊孩子一顿:熊孩子故意猛推孕妇,试试能不能让孕妇流产。――这“新闻”成了这几天新媒体舆论场最热的话题,制造了N个公号10万+,也让很多微博创造了点赞记录。


网民的跟帖一个比一个狠:他们还是孩子,请多判两年,因为年轻人有的是时间。对待熊孩子,一顿毒打是他唯一能听得懂的语言。传统媒体也义愤填膺地介入了,把熊孩子那些劣迹再盘点一番,将网众对熊孩子及其背后熊家长的仇恨推向峰尖。


可是,这是新闻吗?不是,只是一则未经核实的网帖,一个网友写的故事。一位妹子亲眼目睹了一名四年级,身高1米4、体重120多斤的熊孩子猛推孕妇……当被问及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时候,这个熊孩子还悠闲地吃着零食,不以为意地说:“我看电视上孕妇摔了会流产,我就想看看推倒她会不会也流产。”听到这话的妹子,当场就爆发了。


熊孩子是不是一个社会问题?是,媒体报道过不少反映熊孩子劣迹的新闻,电梯尿尿,推小女孩下楼,放火,给同学喂老鼠药,能列出一堆骇人听闻的劣迹。可“故意猛推孕妇试试能不能让孕妇流产”只是网帖,没有任何可证实或可证伪的新闻要素。我浏览了一下各大媒体的报道和各公号的整理,没有一家媒体采访了写这则网帖的网友,更不用说其他相关当事人或基本的核实工作,都将这则网帖当作“客观事实”纳入新闻流程。仅仅一则不明来源的网帖,就点燃了网众对熊孩子的强烈愤怒,节奏是多么地好带,愤怒是多么的廉价。


好像没人关心这是不是事实,没人关心写网帖的人是不是夸大其辞的加工,更没人关心所谓的熊孩子是不是真说过“我想看看她会不会流产”这样的混账话,都沉浸于脑补和讨伐的正义快感中。可能在多数人看来,事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网帖反映了一种社会镜像,这样的事完全是可能发生的,逻辑上没毛病,熊孩子完全有可能这么熊。


不是基于新闻和事实去思考,而是基于“网帖故事”,这是当下新媒体舆论场的底色,新闻也正是死在这样的网帖狂欢中。一个个编故事的俨然成为新媒体时代的教父,成为舆论领袖,咪蒙毒鸡汤编着贱人low逼的故事,互联网创业者对着投资人编着故事,割韮菜的伪儒商对着脑残粉信徒编着知识付费的故事,营销号熬夜编着让人跟着喜怒哀乐的故事,刷着朋友圈的白领焦急地等着故事的喂养,填补空虚的生活。陈昌凤教授在演讲中哀叹说,方汉奇教授捐100万没人关注,“老教授银行转账百万捐款 柜员疑为诈骗如临大敌”的故事才能刷屏。另一个反映着网众这种“故事会情结”的新闻是,人工智能帮被拐者找回亲生父母的温暖事实没有点击,编造出的“33岁男子爱吃麻辣找到亲生父母”故事立刻刷遍全网――最终,人们记住的只是“爱吃麻辣找到亲生父母”的段子故事,对人工智能创造的奇迹毫不感兴趣。


“故事”能推动社会进步吗,“故事”能带来改变吗?不能,基于事实的报道才有产生真正的推动力。“故事”中的情节是虚构的,只有消费的价值,新闻报道基于事实,指向一个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才能撼动和改变,这真是真实的意义。虚构一个熊孩子蹭孕妇的情节,人们只能在抽象的想像中对着一个抽象的群体进行群殴,发泄着抽象的愤怒。因为没有细节,没有真人真事,没有多方说法,也就无法形成基于事实的讨论。编的故事中本身已包含了是非和爱憎,网众只不过延着网帖预设的情绪发泄一番,抽象中的那个“熊孩子”和“熊父母”毫发无损――集体站在道德高地上抽象而激烈地审判,没人觉得自己的孩子是那种需要教训的熊孩子,一边倒地宣泄仇恨,没人反思,没人受到教训,没有触动任何的痛感。

如果是一条有事实基础的新闻,效果就不一样了。熊孩子因为做了错事,会受到惩罚,父母因为对孩子管教不够,作为监护人受到惩罚,被邻居鄙视,被舆论修理。――因为真实,愤怒和批评会传导到问题的另一端,让应该担责者反思。比如,“熊孩子抽掉老人身后椅子,老人坐空摔倒后脑后撞击”这样的新闻报道之后,因为事实基础,会在实实在在的惩罚中变成教训。而“熊孩子故意猛推孕妇,试试能不能让孕妇流产”这样的网帖式新闻,义愤填膺的群殴中,谁会反思谁会受到教训?抽象愤怒的表演者们,除了煽动起仇熊孩子情绪外,一文不值。


故事太多,新闻太少,情绪爆炸,事实不够用,这就是我们所身处的社交媒体时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