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ONE文艺生活
ONE·文艺生活,每天都将在这里为您推荐一篇文章。它或许是一个故事、一段经历;也可能是一个观点、一种态度。我们希望这里会成为「一个」App和您文艺生活的延伸——文艺路上,有你不孤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圳晚报  ·  夜色圳好 | 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  11 小时前  
深圳晚报  ·  夜色圳好 | 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  11 小时前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自己没被爱过,就给不了别人爱? ·  2 天前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自己没被爱过,就给不了别人爱? ·  2 天前  
深夜书屋  ·  失权者:难得的好书,绝版复活!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ONE文艺生活

“和爱豆做同事后,我想离他远一点”| 追星产业内幕

ONE文艺生活  · 公众号  · 美文  · 2021-04-22 12:58

正文


不知不觉,今年的选秀又到决赛局了。
我朋友小茶,作为全网仅存的1/300的秀粉,每周的青你,创,浪姐2都期期不落的追下来。
年年说白嫖,年年追到最后都真情实感买奶打投。
按小茶的话来说,追星,已经成为她人生的一部分了。
她微博互关好友里,有人为爱豆逐梦娱乐圈,甘当娱乐圈螺丝钉。

有人沉浸式追星十年,从韩圈一路粉回内娱各大选秀,给糊豆花的钱比顶流还多。
作为一个“圈外人”,我很好奇: 追星这件事,在她们的人生里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追星到现在10年了。
从EXO追到内娱现在各大选秀,顶流和糊豆咱都粉过,墙头遍地,心系天下帅哥。
但说实话,我追糊豆的体验,比追顶流还要费劲,费钱。
追顶流时,有活动咱就去,有演唱会咱就冲,代言产品有需要咱就买。
孩子花路稳稳的,完全不需要操心。
但真情实感追一个糊豆,你能沉浸式体验到随时在一个妈粉、女友粉、事业粉中切换的心态。
18年,追偶练某成员的时候,前期拉票,中期打投,后期还要操心数据、销量、排面。 (打投:一般是由后援会组织用来为偶像打卡投票行为)
好不容易把孩子送出道了,后面还有一堆事等着你,感觉源源没有尽头。
因为人比较糊,没什么人做事,所以啥都要做,啥都要花钱。
前期觉得哥哥好惨,我不能让销量难看,所以商业代言要买,杂志也要买。
花钱买小号转发做数据,花钱做生日应援,孩子18岁生日排面要给,不能给人笑吧。
还有微博各种出榜搬家,从「新星榜」搬家到「明星榜」,不然就会被人嘲:哈?那个新星榜的小糊比吗? (出榜搬家: 粉丝送花做数据,用微博号点赞/评论/转发爱豆微博做互动分。每月新星榜前三名即可成功搬家到明星势力榜。)
18年7月,为了爱豆的微博榜单搬家,我每天下班回去就开始熬夜拿电脑做互动分,花了大概4位数的钱。
我现在还是会喜欢这个糊豆,只是不再那么狂热,也不再想参与粉圈的纷纷扰扰。
说实话,追星这么多年,花出去的钱数不清了,5位数肯定有了。
但追星,也给了我很多东西。
我现在在北京最好的两个朋友都是追星认识的。
爱豆有活动的时候我们一起去,平时也会约会吃饭,聊现状,聊工作,聊朋友。
因为喜欢同一个人,我们之间好像有了一层更坚韧的情谊。
追星之后,手速快了超多,偶尔帮人抢两张票,也能赚回一点追星成本。
拍照、修图、剪视频、写文案,这都是追星之后点亮的技能。
追星越久我越明白,爱他的前提是要过好自己当下的生活,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追星。
追星嘛,自己快乐最重要。
你的人生里可以有追星,但不要让追星变成整个人生。


为爱豆进的娱乐行业,但进来之后,反而不想在工作的场合碰见他。
我是做营销的,一开始做内容营销,宣传综艺、电视剧等娱乐节目。
现在转作品牌娱乐营销,像品牌代言人官宣激活、品牌代言人舆情监测公关、代言人使用规划……都是我的工作范畴。
其实不管什么岗位,娱乐行业从业者的状态都是忙,非常忙,而我这份工作,尤其忙。
每天中午10点左右到公司,晚上十一二点下班,几乎是24小时on call,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项目密集执行期基本都是每天熬夜到两三点的状态。
最忙的时候,我和同事洗个澡都会互相报备,告诉对方先盯一下。
刚入行时,我工资只有5、6K,做了一年累计了项目经验,跳槽拿到了9K。
但收入和付出还是不成正比的。
写方案写到早上五点,但九点还要开会;
连续连轴转做7个项目没有休息;
除夕夜在饭桌上敲电脑;
2020微博年度总结关键词只有两个字:加班
......
每天工作12、13个小时是常态,最开始做S+项目的时候,一个月整整加了136个小时的班,累到怀疑人生。
在每个“老娘不想干了”的时刻,支撑我一直坚持下来的,就两点: 喜欢和成就感。
我大学是英语系的,这份工作可以说和专业完全没什么关系,单纯因为喜欢。
追星是我的爱好,这份工作在某种程度上让我和它连接。
虽然痛苦是放大的,但因为更多人的关注,成就感也被无限放大。
比如节目一天上了十几个热搜,比如网友对节目反馈很好,比如粉丝喜欢品牌这次做的活动等等。
我到现在都记得,自己跟的第一个项目,第一次上热搜第一有多激动和兴奋。
当时是凌晨两点,我们整组人都还在办公室熬,刷到热搜第一是我们节目的词条时,整组人都沸腾了,传来此起彼伏的欢呼声。
在这行里,你很少见到30岁以上的员工,更多的是像我这样为爱发电的女孩。
要说对这份工作设定的年龄期限,我是没有的。
既然一开始就选择了这条路,还没有走完怎么能开始想退路呢。
比起稀里糊涂做一份不喜欢的工作,还不如在喜欢的领域能走多远走多远。
虽说当初是为爱豆进行的,但现在我把工作和追星分得很清。
现在对追星的感受不是破灭感,是没有距离感。
对明星进行数据量化,测评他的舆论声量、品牌口碑、转化数据,每个人都可以被量化成一堆具体的数字,一串总结性的结论。
娱乐圈里见得多了,也更能分辨哪些是真的,哪些是背后操作,不会轻易被饭圈洗脑。
入行前是想着能离爱豆近一点,带薪追星多快乐;

入行后反而觉得最好是不要在工作上碰到,工作是工作追星是追星。
工作可以近距离接触,用自己的专业给他带来热度关注。但是追星可以抛下理智扔掉数据,只爱原本的他。
我希望两者可以分开。
做工作人员的时候就有工作人员的专业及分寸,追星的时候就畅快淋漓表达爱意。
“他始终陌生,才允许诸多浪漫想象,作为我理想。”

我的工作是某知名选秀节目的后期编导。
平时我们会看很多素材去了解一个选手,然后用剪辑的叙事逻辑来展示一个人物形象。
我遇到过很多圈外的人,他们很想进这行,觉得追星很近很快乐。
但这个行业,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轻松。很多人来了又走,因为顶不住工作的强度。
有为爱发电的人,像我的选管朋友们,甚至有在拿2K的月薪,基本只能算是追星补贴。
也有在真心做事的人,拿自己的项目经验和作品说话,慢慢积累资源向上晋升。
我现在处于两者之间的阶段,有段时间,把娱乐圈当作学术来搞。
知道每一个节目的每一个梗,知道每个选手的名字特点,偶尔尖叫一下帅哥然后再继续工作。
虽然对这份工作还是喜欢,但追星却越来越佛。
现在的选秀节目在我眼里,很像楚门的世界。
选手们几乎是无时无刻不暴露在镜头下的,一举一动都被观察着。
每个人的故事线最后会被如何剪辑呈现出,他们也是一无所知,其实蛮被动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