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所要分析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你所理解的需求是怎么样?
脑子里是不是马上跳出一个老掉牙的福特汽车例子,用户想要的是更快的马,需求是更快的速度。
又或者其他的想法:
不要关注用户的want,要深究用户的need;
用户想要一块面包,其实用户想要填饱肚子的食物;
不要关注用户表层需求,要关注用户内在诉求;
甚至搬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你看完以后觉得好像真的是这么一回事,但是做产品时候这些想法又都只是浮于概念。因为在我看来这些概念平常能够扯淡唬人装x外,实际意义不大。
就拿马斯洛需求层次来说,好像分析需求理论时候都喜欢往上套的层次的。但其实就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还是会有争议的。
Douglas T Hall和Khalil Nougaim曾做过5年的相关研究,没有足够实验证据证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关系的确存在;即使需求层次存在,但其之间的联系并不明显。随着主管人员的升迁,他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在重要程度上有逐渐减少的倾向,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有增强倾向。需求层次的提高,是职位上升的结果,而不是低级需求得到满足后产生的。换句话说,需求没什么层次之分。例如:性骚扰这种低级趣味的生理需求,在总统,CEO,世界银行行长等高级人物身上,也不乏实证。
不扯远了,回到问题的本身,产品经理所要分析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百度百科定义,需求(demand)是指人们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某个具体商品的数量。
为了更好的说明我举个场景例子。旅游爬山。你在爬山返程下山,爬到半山腰,离山下还需要走3个小时。然后口渴想喝水,这时候你的需求是不是喝水解渴?但是半山腰卖的矿泉水是1000块钱一瓶。这时候你的需求还是不是喝水解渴?
这时候是不是觉得水太贵了,忍忍就好了,下山再买两块钱一瓶的。这时候你的需求是不是就没有了。
我猜你现在心理还是想说需求就是喝水解渴,因为你内心就是这么想的。但其实你不买了,这个需求就是无效的。
需求这个词被用得太多,潜意识上的理解已经根深蒂固了。为了不引起概念上的争论,
我暂且将产品经理需要分析里的需求称为有效需求,有效需求才需要分析
。注意哦,我谈的是有效需求,不是需求哦。
有效需求是用户期待得到的收益大于愿意付出的成本。
其中期待得到的收益和成本都是每个个体用户内心衡量的,不存在严格的标准和量化。
先解释下
成本
。我们都能理解的金钱成本和时间成本(机会成本一般在追求收益时候才会考虑)。
时间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金钱成本。但是每个人对待同等量化成本的时候,每个人的感知是不一样的,还会存在边际效用递减。
举个例子,马云的时间成本一小时能换来的金钱跟你的一小时可不是一个量级的。
比如说有件事做一天能挣一万块钱,那马云做了就是亏大了。
再者像面对两百万,你跟马云的心理感知也会差的也不是一两个层级,就相当于人家两百万买个东西,就差不多跟你两块钱买个东西感知差不多。(举例能意会表达就行)
再解释下
期待得到的收益,
以下简称收益。
收益对于需求者来说不外乎资本收益和生理心理上的收益,若是消费者更多的是生理心理上的收益。这就需加难以理解和量化衡量价值。如期待的满足感、体验感、被认同感、归属感、价值感等等。
比较虚,举具体例子形象意会下。
你平常口渴,你想买水喝,这时候收益就是身体舒适(渴会导致不舒服);
若是你渴得快死了,这时候收益就是生命;
你去旅游去看演唱会发朋友圈,收益就是体验感和被认同感;
你给小孩上辅导班,课外班,收益就是孩子的成长;
…
你回想下你每次购买决策时候,你想得到的那便是你期待的收益。有时候消费完了,你会后悔;比如说旅游、网购后的产品体验、虚假广告。
但是你还未知的时候,你要消费的时候,你内心想象中得到的收益肯定会比现实的大。
成本和收益都是用户内心自己衡量的。同件事物在不同的人里边成本和收益边际效用都是不一样的。
比如有些家长可以为了小孩教育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甚至可以花了四千万多万送女儿入斯坦福大学。有些人可能这辈子都挣不到几千万,更别谈上什么名校。
有些人可以刷了某些资讯软件,必须看完几小时只是为了获得那几块钱的奖励。
这是因为金钱成本和时间成本在不同人心理的边际效用是不一样的。
因为看到收益大于成本,我再谈一个从无到有产生需求的场景。
比如说有个场景,在一个房间有个人在卖笔,这时候笔对你来说可有可无。但你知道隔壁有个房间有人说谁能来钱这个名,就能拿到一笔巨款。
这时候有效需求是不是就存在了。这时候你会买这只笔去另外一个房间签名。
好多年前那种城市诈骗手法跟这不都是一回事么。一个人在城市一个地方高价回收某种东西,另外一个在别的地方卖这种东西。
然后一旦卖出去了,互通信之后高价回收的人就消失了。那些被骗的人为什么会买,因为觉得能够有收益啊。
这就是我想表达的期待的收益和成本。
有效需求用户期待得到的收益大于愿意付出的成本。
即使这个人想象中的收益会跟现实存在差距(即外人常说的拎不清),但他内心就是觉得想象的收益会大于成本。
因为人的本性使然,每次消费或者决策时候都会考量。
如果需求无效去硬谈需求本身的话,那就真的纯属扯淡了。就像为什么LV店为什么不会在你们村开一样。你所谓的需求肯定存在,但是就是没有市场,那就没必要去分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