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蓝色字关注,即可免费收阅政商内参。
By政商内参 (微信最好的政经读物,以专业的视角传递政商信息,深度解读政商新闻,这里使你了解更真实的中国) 微信号:zsnc-ok
来源:铁血军事(ID: tiexuejunshi)综合自网络
这个周末是灰暗的周末。
前两天,被称为“中科院最美玫瑰”的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李佩先生与世长辞。
昨天,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的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驾鹤仙去。
三天之内,我们一连失去了两位大师,这不仅是中国知识界的悲痛,也是整个中国的哀伤。
当这条消息传到互联网,传到了微博。
网友们纷纷缅怀老爷子,希望他一路走好。
更让人唏嘘的是,前天还是周有光先生112岁的寿辰。对此,网友也不禁大发感慨,直言“太可惜了”。
不论是先走一步的李佩先生,还是今日仙去的周有光先生,他们都担得起所有中国人的缅怀以及祝福。
很多人不知道,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因为他们的奋斗,才改变了我国千千万中国人的命运甚至影响了中国的未来!
一代语言学大师——周有光
如果说李佩先生是中国建国以来英语研究的泰斗,那么,周有光先生则是我国汉语研究的巨擘。
还记得小学一年级的第一节语文课吗?还记得学拼音时被老师罚抄100遍吗?
而那些你写在作业本上的“a-o-e-i-u-ü”都和逝去的周有光先生有关。
周有光先生享年112岁,先后经历了晚清、北洋、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时代,故被人称他为“四朝元老”。
他的一生堪称传奇:
他横跨经济、语言、文化三大专业,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正因如此,建国后参与《汉语拼音方案》制定,他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
参与主持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编译,连襟沈从文笑称他为“周百科”。
对了,他还是为数不多的曾与爱因斯坦谈笑风生的中国人,评价爱因斯坦“没有架子,衣服穿得还没我好。”
这就是我们今日的主角,也是我国文字改革的推动者、汉语拼音主要创制人之一,周有光。
在周有光传奇的一生中,他干下了两件大事,件件都对当时的中国以及未来的中国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汉字拼音改革
建国之初,我国拥有四亿多的人口基数,这对于一个新生的国家来说,既是幸运,又是不幸。
幸运的是,只要我们好好利用人口优势,凭着人多力量大,我们就会很快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不幸的是,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属于文盲阶层,他们既不会写,也不会认,更不用说学习先进知识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毛主席果断地指出:“文字必须改革,必须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
说白了,就是让更多人学习汉字,懂得文化。
这时候,精通四国语言的周有关先生自然被邀请到这次文字改革中去,这一年,他刚刚五十岁。
但其中还发生了一个插曲,当周有光听说邀请他参与这项工作时,他是拒绝的,称“我不行,我是外行”。后来胡愈之先生立马反驳道:“这是新工作,我们都是外行。”无奈之下,周有光先生便接下来这份工作。没想到,这一干,就是一辈子。
我们再说到汉字拼音改革,其实早在明末清初时期,就有西方传教士为了学习汉语,曾尝试用字母拼写汉语。
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在北京出版的《西字奇迹》
后来到了清末年间,梁启超、沈学等文化大家也相继提出,要简化汉字,才能普及教育。于是,在当时的中国也进行了一场汉语拼音改革运动,史称“切音字”运动。
但是,由于连连战火、民不聊生,这项运动并没有在底层百姓中推行下去,随后也无疾而终。直到六十多年前,国家再次决定进行汉语拼音改革,这项事业最终才得以继续下去。
然而,理想也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就在众人满怀壮志,试图干出一番利在千秋的大事的时候,难题却一个个向他们袭来。
的确,人人都想做仓颉,但是仓颉又哪里是想做就可以做。
一番波折后,深思熟虑的周有光提议:不妨就采用拉丁字母。也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拼音。
在这个提议得到通过之后,三年的时间,周有光用26个拉丁字母作为注音基础,主持编写了今天通用的汉语拼音方案。这三年,寒来暑往,专家们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反复推敲、试验、分析,为现代汉语一个字一个字地定形、定音、定序、定量。
正是因为他们的大胆专研,小心求证,取得越来越多的实质性成果,这也促使我国科研人员能够尽早发明出我国第一代汉字拼音打字机。试想一下,若没有他们,咱们今天恐怕连转发朋友圈都无能为力,因为不识字啊!
周有光先生的成就用数据证明再不为过。随着《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以后,全国扫盲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只在晋南小城万荣县,一般的农民15到20个小时就能掌握汉语拼音,100个小时就能识字1500个,更不用说全国千千万万个课堂里的孩子们、田野上的农民们和纺织机前的妇女们。一夜之间,人们好像都找到了读懂汉字的密钥。
这,也正是如今的国人应该感激老先生的地方。
二、汉字简化运动
进入21世纪,相信在座的各位网友,肯定不止一次看到下面这样的话:
说这句话,支持这句话的人,他们大都持这样一个观点:汉字简化是文化的倒退,应该恢复繁体字。
对于持这样观点的国人不在少数,早在2009年,就有政协委员在政协会议上提出“建议中小学增加繁体字课程”的提案。
对此,还引来了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注意。当时季老正处病榻之上,向外界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汉字简化及拼音化是歧途,祖先用了几千年都没感到不方便,为何到我们手里就抛弃了?追求效率不是简化字的理由。”他还说:“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至今,汉字起了巨大的作用。读古文必须读繁体字,中国文化的信息都在那里面。”
或许是因为有国学大师背书,近年来鼓吹汉字繁体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那么,到底汉字繁简之争,到底孰优孰劣呢?我们来听听周有关先生的看法。
周老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发明者之一,也参与了一些简化汉字的工作。他说,作为汉字的一种辅助手段,拼音方案已显示出了巨大的实用性,尤其是在信息时代帮助中国走向现代化,对此质疑的人不多。简化字问题,他从几个方面论述了其必要性:
一是向人民大众普及文化的需要。
周老说过,当时新中国建设初期,中国文盲率高达80%,就这样的水平现代化怎么搞?于是,只能从教育改革上想办法。一谈到教育改革,首当其冲的便是文字改革。他还提到,当时有个叫做祁建华的教员创造了一种速成识字法。给新兵扫盲,今天认5个字,明天认10个字,后天认20个字,三个月下来就可以看《人民日报》了。但他的方法在工人农民当中推广都失败了。原因很简单,新兵年轻,可以将整个精力都放在识字上面,工人、农民有工作、有家庭,这个方法行不通。
同时,周老也说到,汉字简化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最典型的便是大大降低了教师教学难度,很多老师反映,简化后的汉字好教、好学、好认、好写,阅读清晰。他还说,汉字简化有利有弊,而利多于弊。繁体字笔画繁复、难写难认,简化后,有利于在人民大众中普及文化,也缩短了小学生识字的时间。
二是,从整个文字的趋势来看,所有文字都是删繁就简。
周老说,世界文字,包括汉字和外国文字,都有“删繁就简”的自然演变。古代两河流域的“丁头字”(楔形字)和古代埃及的“圣书字”,都有明显的简化。从历史上、理论上来看,文字都是越来越趋于简化的。
讲到这里,我们不妨看看下面这组图片:
第一幅字便是我国宋朝最负盛名文学家苏轼的大作,而第二幅字便是推翻清朝统治革命先锋孙中山先生。
将两幅图与之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爱”字本身便与我们现在所写的爱字并没有什么两样,也没出现什么“爱无心”的无稽之谈。
从这一角度也侧面证明了我国汉字的演变本就是沿着由繁入简而来的,只不过是因为建国后加大了这一语言改变的进程。
第三,汉字简化并不影响文化传承。
周老说,在三千三百年间,汉字“体式”不断变化,每次变化都包含明显的简化。你看: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大篆到小篆到隶书到楷书到行书。对甲骨文来说,篆书是简化;对篆书来说隶书是简化。篆书变为隶书称为“隶变”,“隶变”是剧烈的简化。
在这里,周老提到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便是文字是由人来读的。以前的古代社会,读书、识字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对于普通人来说根本遥不可及。因此,文字的演变它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随着使用的人的增加,文字必定要进行改革、变化,这是我们无法阻止的。同时,即便古代识字率并不高,但文字的演变依旧在每朝每代都会发生,只是多和少的问题。而且,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虽然我们的文字在不断演变,但我们的文化并没有断绝,没有遗忘。
不然,这怎么解释现在的人们还能读《史记》、《春秋》、《论语》这些千年前的名篇大作呢?所以说,根本不存在只有繁体字能传承中国文化的说法。
第四,简化汉字不可能走回头路。
周老说到,我们民族,我们文化之所以能千年不倒,就是因为“书同文”政策理念的全面推行。如果我们现在退回到繁体字时代,那么,我们现有的教育系统、文字系统全都要打倒重来。这对于好不容易建立现代文明的中国来说,是得不偿失的。
同时,还要知道我们现在面对的是全中国十三亿多人口,换言之,我们的将来会有更多的中国人学习汉字,学习中国文化,那么,汉字的简化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将来的中国一旦成为了世界的中心,那么将会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学习、研究中国文化,那么,为了我们更好、更快的将文化传播出去,汉字的简化就显得尤其必要。
编后语:
以上,便是周有光先生集毕生的精力所干得两件大事。不论是汉字拼音改革,还是汉字简体化,这两件事看似毫不起眼,却深深的埋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为拼音,我们学习汉字变得异常轻松;因为简化,我们学习汉字显得更加方便。这所有行为的背后,就是为了让亿万万中国人能在现在,能在未来,说出自己的语言,写下自己的文字。因为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只有文化才能振兴国家!
在我看来,这样的行为,这样的事业,只能用八个字来形容: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