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KnowYourself
深夜友好型公号。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简单心理  ·  长大的一个标志:不再等待「被爱」 ·  昨天  
武志红  ·  为什么恋爱越久越不容易结婚? ·  2 天前  
壹心理  ·  假性亲密,正在侵蚀这一届年轻人的婚姻 ·  2 天前  
简单心理  ·  那个建造「斯坦福监狱」的人,离开了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KnowYourself

“我尴尬病都犯了” | 研究:为什么有的人特别容易感到尴尬?

KnowYourself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6-11-02 22:57

正文



我是一个很容易犯尴尬病的人。发朋友圈我会尴尬,看到一些不熟的人发的痛苦或者深情的朋友圈我也会尴尬。忽然被人认真地表白(包含各类感情),我尴尬,即便我对彼此之间的感情很了解,也同样爱着对方。听到一些深夜电台或者话剧表演中的朗诵腔也会很尴尬,走在路上摔了一跤就更不用说了。

 

有天我们几个交流起尴尬这种体验,发现每个人会感到尴尬的事情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会因为尴尬无法作出特别放得开的行为,比如放声大笑或者搞怪耍宝;有的人对这些就毫无障碍,而相比较而言,表达感情或接收到情感的表达更会使Ta尴尬;我的话,前面已经说了,各种事都令我感到尴尬。

 

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感到尴尬?为什么不同的人会对不同的东西感到尴尬?尴尬有哪些含义?我们于是决定聊一聊“尴尬”。


如果你想要知道自己是不是一个容易尴尬的人,回复【尴尬】给后台,可以做尴尬易感性测试。




“尴尬感”从何而来?

 

尴尬,与内疚、羞耻等类似,都是人的一种情感(affect)(Lewis, 1971; Cupach & Metts, 1992; Stolorow, 2013)。当体验到尴尬感时,人们会明显的感觉到不适、觉得自己笨拙,通常也会有脸红、出汗、坐立难安、结巴等生理与行为上的反应(Stolorow, 2013)。

 

Buss(1980)与Lewis(1991)认为,当人们感到“自己被评估”(evaluation of the self)或“自己被暴露”(exposure ofthe self)时,尴尬感会产生。

 

1. 因感到被评估而尴尬


常见的情形例如:


在公开场合得到赞扬或批评

看见向自己迎面走来的人正在准备开口与自己交谈,可自己张口就叫错对方的名字

出门之后,发现自己的衣服上有一块污渍/袜子上有破洞……

在众目睽睽之下,突然跌倒/嚎啕大哭……

自己的另一半在公开场合下,做出了一些令人尴尬的举动

……


这些都是和“感到被评估”相关的尴尬感。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都会根据一些社会准则、行为规范,以及社会文化中对于每个角色身份的定位,对其他人的言谈举止做出一些积极或消极的评价(Cupach & Metts, 1992)。而更重要的是,我们会把这些准则和规范内化,形成一些想象中的观众。

 

这些“想象中的观众”,也是“超我”的另外一种说法。Fenichel(1946)提出,我们会将自己的“超我”(superego)投射(re-projection)到外部环境中。也就是说,当我们与他人擦身而过时,我们会把想象中的观众的眼光,投射到那些人身上,认为我们所感受到的是这些现实中的人的评价。

 

尽管我们总觉得是他人在评价自己——“你这么做,别人一定会觉得你很愚蠢”,很多时候,都是我们自己在评判自己。

 

我们也会因为感到“那些和我们有关系的人被评价了”,而感到尴尬。孩子为父母的一些行为感到尴尬、父母为孩子的一些行为感到尴尬、情人之间为对方的行为感到尴尬——因为你觉得他们和你的自我身份有关联。

 

值得一提的是,自己总是忍不住评判自己,有时也会使得我们对他人的积极评价也感到尴尬,即当他人赞扬我们时,如果我们的内心觉得自己“不值得”或“配不上”这样的赞扬时,便也会产生一种尴尬感。

 

2. 因自我暴露而感到尴尬

 

身体的暴露,如走光;情感的暴露,如被要求在公开场合表达情感;私有物品的暴露,如同事忽然来到不整洁的家中;都属于自我暴露带来的尴尬。

 

尴尬(embarrassment)一词,在心理学领域的讨论,最早出现在精神分析语境中人们关于“梦”的讨论(Dann, 1977)。Freud(1900)在《梦的解析》一书中提出,尴尬是人的一种本能。Freud认为,人们的梦中的“尴尬”体验总是出现在自我裸露或衣衫不整的情形下。他认为,尴尬发生的那一刻,其实代表人们在那时刻有着自我暴露的愿望和冲动,尴尬是对这种愿望和冲动的压抑和防御。

 

Saul(1966)也提出,尴尬是人们压抑内心自我暴露愿望时的一种自我防御。也就是说,当我们内心极度想要“展示”或“希望被别人了解”的东西不被自己的超我(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的自我有三层,最内部的是代表了本能和潜意识的本我,中间层是有意识的自我,最外层是代表了道德感的超我)所接受时,原本的冲动与渴望就会被压抑,取而代之的就会是一种尴尬感。

 

我们已经两次提到了超我和尴尬感之间的关系。当超我评价我们自己时,我们感到尴尬;当超我压抑那些关于自我暴露的愿望时,我们也感到尴尬。有些人相比另一些人更容易犯尴尬病,和他们超我的结构有很大关系。

 

每个人所形成的超我,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我们的超我并不是生来就有的。一开始,我们并不懂是非对错,不了解什么是道德。我们最初所形成的超我,是一种内化了的我们父母的眼光。因为父母最早肯定或否定我们的行为,我们因而渐渐形成了关于道德的感受。而那些过于严苛的父母,则会让我们形成过于严苛的超我——“有虐待性的超我”,这个部分我们会在后文中进一步阐述。


 

3. 因他人的尴尬而尴尬

——共情尴尬(Empathetic embarrassment)

 

如果他人正处于一些在我们看来是“尴尬”的情境之中,或者当我们知道了他人的隐私、且这些隐私在我们看来是令人尴尬的,此时,我们就会“感同身受”对方的尴尬。因而,这种尴尬又被称为“共情尴尬”,即我们会尴尬到他人所感受到的尴尬(Miller, 1987; Robson, 2016)(不过,很有可能这种共情是一种伪共情。因为,这只是我们基于自己的标准断定的尴尬,对方自己未必觉得尴尬)。

 

看到别人的朋友圈,听见朗诵腔,看到别人在公开场合出丑或恩爱,而感到尴尬,都属于这一类。

 

4. 一种有防御性的超级情感

 

不仅如此,尴尬,还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具有自我防御意义的超级情感(super affect)(Landauer, 1938)。超级情感的意思是说,当我们内心体验到其它一些更令自己感到恐惧的情绪时,如低自尊感、羞耻或内疚,尴尬会作为一种防御性的替代情绪出现(我们用尴尬这种情感代替了更可怕的感情)。帮助我们向自己和他人掩饰、压抑那些令我们感到恐惧的情绪。

 

* 尴尬 VS. 羞耻


尴尬与羞耻,都源于我们对自我的高度关注和对自我的评判(Lewis, 1991)。而它们也都被心理学家们称为“自我意识情绪”(self-consciousemotions)。

 

不过,羞耻,是对整个自我的怀疑或否定,有时甚至不需要以“我做了不好的行为”为前提,一个人可以在什么都没做的情况下,仅仅因为自身的存在而感到羞耻。有学者就认为,尴尬是人们内心羞耻感的一种程度更轻的外在表现(mild form of shame)(Stolorow, 2013),它与人们具体的行为、情感、身体等相关。但它是一种痛感更低,因为更容易被自己(允许)意识到/承认的情感。更容易感到尴尬的人,往往也是(内心秘密的)羞耻程度更高的人,无论他们看起来是不是如此。

 

不过,尴尬也不完全是羞耻的一种表现,例如共情尴尬就并不与自身的羞耻感有关(Lewis, 1991)。



 

哪些人更容易感到尴尬?


1. 有虐待性的超我(Sadistic Superego)

 

超我,指的是那些被我们内化了的社会规范与道德准则,因而,它也被认为是人格结构中的约束者。一个有虐待性的超我,会过度地以规范和准则对自我进行评判(constant judgment)和约束(Vaknin, 2003),这就会使人不停地指责和贬低自己,对自己做出负面的评价,对自尊(self-esteem)造成伤害。

 

那些有着“有虐待性的超我”的人,同时又会渴望通过他人的肯定与赞扬,来弥补严苛的超我对自尊所造成的伤害,这会使这些人过度在意他人的评价或总觉得别人在关注自己(self-conscious)(Vaknin, 2003),从而使他们觉得自己“永远处于”他人的评价之中。

 

施虐型超我的形成,往往与个体在成长阶段所受到的来自于父母、同伴、行为榜样(role model)以及权威形象(authority figures,如老师)的过多的指责与评判有关。这就会让一个人从小到大都长期处于自己和他人对自我的负面评价之中,从而使ta更容易感到尴尬。

 

而每个人会对不同的事情有着不同的“尴尬敏感度”,则和他们成长起来的环境中对那些东西更不接受有关。家庭中缺乏情感表达的孩子,可能对情绪和情感的直接抒发更容易感到尴尬;行为比较拘谨、注重得体形象家庭的孩子,也不容易是人群里那个搞怪开心果——他们不会是那个扮丑把自己拍成表情包的人。

 

此外,羞耻感强的人(Lewis, 1991)、容易焦虑的人或喜欢取悦他人的人(people pleaser)(Edelmann & McCusker, 1986)也都有着“有虐待性的超我”。

 

2. 更有能力与他人共情的人更容易感到尴尬

 

Edelmann 和McCusker(1986)的研究发现,人们在共情能力上的得分与尴尬感的得分呈正相关。他们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更能与他人共情的人,更在意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影响以及他人对此的评价。不仅如此,更能共情的人,也更有可能因为更能感同身受他人的尴尬,而体验到更多的“共情尴尬”。

 


容易尴尬是一件坏事吗?


容易尴尬显然会给我们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他们会感受到更多的束缚感,在人际中更不自由,感到隔阂感(尽管这种与他人的隔绝感也许只是他们主观的,并不实际存在)等。此外,就像Darwin在进化理论中提到的那样,“尴尬”有时不仅仅让尴尬者自身感到煎熬,也会让在场的其他人感到不适(Robson, 2016),进而不利于双方互动的继续进行。

 

但容易尴尬也不一定全是坏事。Ketlner等人(1995)的研究发现,学生的攻击性或不良行为的表现与其对于尴尬的易感性呈负相关。也就是说,越容易感到尴尬的人,越少表现出攻击性。他们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在人们即将要做出攻击性行为时,“尴尬”往往会成为这种冲动的“急刹车”。

 

Feinberg,Willer与Keltner(2011)的实验则发现,更容易尴尬的人更亲社会、更利他、更愿意让别人高兴,在实验中更愿意把手中的资源(最高可抽中50美金的奖券)分赠给其他人,而且,他们在大五人格中的“宜人性”(agreeableness)得分也更高。

 

因此,他们认为,容易“尴尬”不仅体现了一个人对他人评价的在乎,也体现了这些人对于人际关系的重视(尽管因为容易尴尬,他们往往由于内在有更多自我约束,而看似高冷)(Robson, 2016)。(不过,也有人认为,容易尴尬的人之所以表现得利他,很有可能只是为了避免来自严苛的超我的批判,或者为了获得更多外界的赞赏)


人们对于那些容易尴尬的人也更有好感。Feinberg(as cited inRobson, 2016)的研究还发现,人们更容易对那些容易尴尬的人产生信任感。并且,人们更愿意相信那些容易尴尬的人,是不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容易出轨的(cheat),因而也认为他们对自己最有性吸引力(sex appeal)

 

 不仅如此,尴尬还有可能会让一个人沉浸在已经发生的尴尬事件上,反复回想“如果刚才没有…就不会…”。越容易感到尴尬的人,因为害怕一不小心就会引起尴尬也会变得越谨慎,从而不能真正投入和放开地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



 

总犯尴尬病怎么办?

 

1. 认识自己的尴尬感

 

和任何一种情绪一样。你的尴尬感中,包含了大量的关于你自己的信息。哪些情境容易引起你的尴?这和你成长的环境与经历有什么关系么?是否与内在严苛的超我和对自己的负面评价有关?当你理解之后,每一种负面情感也都能给你提供更多对自己的认识。

 

2. 临场应对尴尬的方法

 

以下的方法被认为是最常为人们使用的,帮助化解尴尬的气氛、转移他人注意力的方法(Sharkey& Stafford, 1990; Allan, 2015):

 

承认自己正感到很尴尬(Acknowledge)。当你承认自己的尴尬时,你的内心就不再需要与“如果..就不会”的想法作斗争了。另外,接纳自己尴尬的情绪,也会让你的身体不再感到紧绷,思维不再僵硬,这样你便可以和周围人继续此前的互动

 

承担责任(Account)。当自己的行为举动的确造成了尴尬场面或对他人造成不便时,选择承担责任会比推卸责任(不断地推卸与追究责任,尴尬的气氛就很难被打破)能够更及时有效地化解尴尬的氛围

 

补救(Remediation)。自我安慰或是自嘲也是一个不错的补救措施。当你能和周围人一起对引起尴尬的事情一笑置之时,也是在告诉自己,“令人尴尬的事情也并不能定义我,我能坦然看待自己所做的一切”

 

愤怒(Anger)。对揭露自己隐私的人表达自己的愤怒。恰当地表示愤怒,能够帮助对方了解自己的底线和边界,避免尴尬的再次发生(Cupach& Metts, 1992)。

 

逃避(Avoid)。有时候,转移话题或快速离开现场,避免被众人的目光与评判包围,也不失为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3. 自我接纳、自我关怀

 

如果,你发现自己拥有着一个严苛的超我,总是忍不住自责,那么学会提升自我接纳与肯定,对自己宽容以待,是你需要反复练习的事情。

 

当你不再不断地批评与指责自己,你就会发现自己也变得不再那么需要来自他人的肯定与赞扬了,因为你就可以及时满足自己被肯定的需要了。当你不再需要来自他人的肯定与赞扬时,你也就不再那么在乎他人的目光与评论了。不再过度在意自己和他人的负面评价时,尴尬感自然也就不那么容易出现了。


嗯,要说起这几天很尴尬的人……




点击查看相关文章:

羞耻:你是否认识人类这种最有破坏性的情感?


References:

Allan, P. (2015). How can I stop getting soembarrassed when I do something stupid? Lifehack.

Cupach, W.R. & Metts, S. (1992). The effectsof type of predicament and embarrassability on remedial responses toembarrassing situation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40(2), 149-161.

Dann, O.T. (1977). A case study of embarrassment.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 25, 453-470.

Feinberg, M., Willer, R., & Keltner, D.(2011). Flustered and faithful: Embarrassment as a signal of prosocialit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2(1), 81-97.

Fenichel, O.(1946). The Psychoanalytic Theory ofNeurosis. New York: Norton.

Freud, S. (1900).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Standard Edition 4 & 5 London: Hogarth Press.

Lewis, M. (1991). Self-conscious emotions and thedevelopment of self.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 39S,45-73.

Miller, R.S. (1987). Empathetic embarrassment:Situational and personal determinants of reactions to the embarrassment ofanothe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3, 1061-1069.

Robson, D. (2016). Being easily embarrassed. BBC.

Sabini, J., Siepmann, M., Stein, J. &Meyerowitz, M. (2000). Who is embarrassed by what? Cognition and Emotion,14(2), 213-240.

Saul, L. J. (1966). Embarrassment dreams ofnakedn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47, 552-558.

Sharkey, W.F. & Stafford, L. (1990).Responses to embarrassment.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7(2), 315-342.

Stolorow, R.D. (2013). The shame family.Psychology Today.

Vaknin, S. (2003). Malignant Self-Love:Narcissism Revisited. Narcissus Pub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