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壹心理
壹心理官微 | 关注心理公开课,每周听心理大咖用心理学解读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简单心理  ·  心理咨询追求的不是「爱自己」 ·  昨天  
武志红  ·  一个人最好的状态:能拼搏、有闲心 ·  4 天前  
武志红  ·  孤独的人,往往内心强大 ·  5 天前  
壹心理  ·  你会爱上哪一类人?| ... ·  6 天前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害怕被误解的人,是因为从未被好好倾听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壹心理

5个迹象,证明你受过原生家庭的伤害

壹心理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4-11-17 10:57

正文

第一次见到倩,我的眼睛一亮。

她很纤瘦,穿着一件黑金色香云纱的长袍。

脖子上、耳朵上搭配的饰品别具一格,骨子里散发的干练气质扑面而来。

我请她坐下来。

当我询问她此次咨询有什么需要帮助时,她眼神中透着慌乱,身体前倾靠向我,边说边流泪:

“刘老师,我不是个好妈妈,我女儿情绪很不好,目前已经办了休学。”

“我对不起她,我那么爱她,却没有把她照顾好。”

“我很没用,请你帮帮我,告诉我该怎么办?”

原来,倩是一个绝望的妈妈。


第一次咨询中,我了解到倩的故事背景——

大学毕业后,她在一家企业工作,能力出色,现在已经是个中层管理者。

老公是名医生,工作很忙,基本泡在单位里,家里有一个女儿。

但工作再忙,她都会抽时间陪伴女儿。

她说,是女儿的出生,才让自己的生命第一次感到完整。

她恨不得把一切都给她:

“我想给她最好的资源,上最好的学校,找最好的老师,却没有顾及到她的感受,总是对她提很高的要求。”

“上个月女儿在家情绪失控,哭着对我说她是个废物,她做不了,什么都做不了,不想活了,甚至还差点伤害自己。”

“我带她到医院看过了,但我心里好难受,都是我的错,是我把她逼成这样!”

在那一刻,那个干练成熟的倩,仿佛变成一个做错了事,无助慌张的小女孩。

倩告诉我,是在30岁那年,自己非常的想要一个孩子,有个家。
那时,身边有几个追求者,她选择了如今的老公,原因是对方追她比较紧,每天短信、电话不断,这让倩很受用。
综合各种条件,也是个适合结婚的对象,至于她喜不喜欢他,倩觉得不太重要。
婚后两年,女儿出生。从备孕开始,倩就认真学习怎么育儿。
孩子出生,倩放下手头所有的工作,陪足孩子六个月,给她买漂亮的衣服、玩具。
女儿漂亮、聪明、性格还乖。倩把自己曾经渴望,却不曾拥有的东西,恨不得全都给女儿。
虽然家里和老公时不时有磕绊,但对倩来说,这都不算什么。
她说,那是人生中最平静的一段时光。
这个状态,持续到孩子上小学前。
转眼间,女儿要上小学,倩咬着牙,攒着劲,买了当地最好小学的学区房。
为了实现“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目标,每天下班回到家,即使很累,她也会把女儿的作业检查一遍,陪她做课外题。
不知哪天开始,她发现女儿做错题时,自己会无来由地火冒三丈。
起初还能控制。后来,她会对着女儿大吼大叫,甚至动手打女儿。
说到这,倩失声痛哭:
“我当时怎么那么混账啊,我怎么能那样对她?我的女儿那么小,那么乖,就为一个题目、一点分数,我竟然打她,她是我的命啊。”

第二次咨询中,我进一步了解到倩的成长环境。
从小,倩就在外婆家长大。爸妈在过年时,才会回来看一看她。
我:“想爸爸妈妈吗?”
倩:“当时不懂什么是想,只记得过年时看到姐姐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很羡慕姐姐。记忆中,我只会躲在外婆身后,不敢上前,感觉他们很遥远,姐姐和他们才是一家人。”
随着慢慢长大,她从大人口里得知:
在没有任何记忆的四岁前,她一直跟着外婆生活。
后来,外婆生病,她幼儿园没上完,又被接回父母那里。
“原先我一直觉得我血液里有流浪情结,现在总算懂了。流浪,找家,是我灵魂深处的召唤。”
“我明明回到了父母身边,放学后却在我家楼下徘徊,不想回去,但又不知往哪里去。”
我:“发生了什么?”
倩:“我爸以前长年扳着脸,话很少,经常对家里人用命令的口气说话,所以经常和我妈吵架。姐姐乖巧点,我却很不适应,再加上以前没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很多习惯和他的要求不一致,经常会揍我。”
“我妈不知是工作压力大,还是也讨厌我爸的控制,情绪很不稳定,回到家不是抱怨就是发火。每次我都很紧张。我有很长时间在想我是不是他们亲生的,我的亲生爸妈在哪里。”
“尤其当我和姐姐发生冲突时,他们也不问原因,总是护着姐姐,说老二要听老大话,指责我脾气不好,我心里真的很不服气,觉得我不是这个家的人。我的家在哪?”
到这,倩的身体有些颤抖,脸色发红,呼吸急促,眼里满是泪水,却没哭出来。
坐在她的对面,我感受到倩有多痛苦,她渴望被关注、被认可、被爱,又饱受委屈,求而不得。
倩告诉我,当她进入青春期时,妈妈正好赶上更年期,情绪更加不稳定。
从早上睁眼到晚上睡觉,只要妈妈在家,就充斥了抱怨、指责。
家里更像一个战场,爸爸后来开始采取逃的方式,以上班或加班为借口,几乎不着家。
姐姐身体瘦弱,时不时生病,要去医院。
而倩,就成为战场中最无助的受害者,不得不忍受父母的冲突,还有妈妈的苛责:
“你这么大了,家里事情也不帮着做点,我养个废物吗?”
“你看楼上某某,人家不仅成绩好,见人还笑,你天天没心没肺的,什么女孩样都没有,以后能干啥?”
“你姐身体不好,你就不能让着她点?”
倩曾经发出激烈反抗,哭、叫、扔东西、遭到的却是更粗暴的对待。
久而久之,倩开始有点自暴自弃,她看不到头,不知路在何方,家在哪里。
伴随着绝望感的累积,她对自己也不再有好的期许。
经常被委屈、不安、恐惧、愤怒所笼罩,学习成绩开始下降。
这又加剧了她对自己的负面评价:
“我就是差劲的、不行的、不好的。”
“我的人生没有希望”“没有人爱我。”
尽管那样艰难,倩还是考上了大学。
大学几年,远离家庭,她整个人好像慢慢活过来了,越来越有生机、越来越好看。
工作以后,她能吃苦、肯钻研。三年以后,业绩在公司名列前茅,五年后成为公司最年轻的中层领导。
她的周围有越来越多的赞美声,倩开始有些相信自己还是不错的。
但时不时,还是会感受到内心深处,某个地方是空的。
别人眼里那个自信漂亮的女孩,似乎不是真实的自己,好像离自己有些距离,得费些力气才能确定那就是自己。

我静静地陪着倩,倾听她的痛苦,感受她的伤心,眼眶也不禁发热、发红。
等她情绪慢慢平静下来,我问她:“你在一年级时有没有因为作业挨打?”
“我回到父母身边就经常挨打。上学时总因为学习被打,已经记不清次数了。”倩边说边流泪。
“我上学前班时,因为没上过幼儿园大班,数数、拼音、认字也没人教我,学习开始肯定吃力啊。那时我爸管我学习,只要作业做错、不会就会被打。天啊,刘老师,就像我对我女儿一样,甚至更厉害。”
倩一边流着泪,一边用恍然大悟的表情,瞪大眼睛看着我。
“你现在会想到什么?”
倩:“在辅导女儿学习时,我变成了我爸,我女儿变成了我。我不自觉用爸爸对待我的方式对待我的女儿。”
我——
“是的,一个没有吃过苹果的人,不会知道苹果的香甜。同样,一个没有被好好爱过的人,也不知道什么是爱,怎样去爱。”
“在女儿的教育问题上,相同的情境,唤起的是你熟悉的模式。你的成长中,因为学习,遭受的更多是责骂、羞辱、否定,你重复了父母对待你的方式,而不是正确的模式。这也解释了你那么爱女儿,却用那么粗暴的方式管她学习,因为你也是被这样对待的,你不是故意的。”
听到这,倩止住了哭泣:“我好像心里没那么难过,也有力量了些。”
“当我们感受到被理解、被看见、被支持,力量自然就来了。而这,是你一直以来所缺失的。”
倩意识到,想要解决女儿的问题,得先更深地了解自己。
倩出生后,和自己的亲生父母接触很少,她对父母既渴望又陌生,心里已经种下了一颗不被爱的种子。
因为在孩子的视野里,她无法理解成人世界发生了什么,但她知道,姐姐是可以和父母在一起,而她一出生没多久就被送走了,即使那时是和外婆在一起。
婴儿从6个月开始,就有一种倾向:
见到陌生人会哭闹,被妈妈抱起来就会立刻安静;
一个人呆着会大哭大闹,听到妈妈的声音就会瞬间开心起来。
这是婴儿早期的依恋感,是孩子本能的情感需要。
妈妈的爱抚、拥抱和陪伴,能让孩子获取安全感,以此来丰富自己对爱的认知。
如果妈妈时常不在身边,就会让这份依恋感遭到破坏。
离了父母的爱抚和互动,孩子会出现情感上的痛苦和饥渴,以及心理上的缺憾。
对倩来说,这段记忆是不愉快的,可能会导致高度的痛苦。
所以,倩的记忆是空白的,选择遗忘让那时的她能更好地活下去。
如果倩在回到父母身边,得到父母很好的照顾,创伤或许会慢慢修复。
不幸的是,父母忙于在家庭中争夺权力,无法处理自己的情绪,家庭氛围弥漫着焦虑、紧张。
在这种“爱的能量”匮乏的家中,姐姐用生病来换取父母的关注。
倩无法赢过生病的姐姐,因为父母总是拿疾病说事,让健康的倩谦让姐姐。
倩的成长过程中,充满了各种不被允许、不能获得和不满意。
时间久了,内心就会形成一种挫折性自我,觉得自己是不配得的,自己是不够资格、没有价值的。
童年时期,父母的忽视与拒斥,会对一个人的自信,以及成年后的人际关系造成很负面的影响。
人们不断重复过去那种令人沮丧的经历,然后为自己感到不开心而自责。

在咨询中,我看到两个分裂的倩。
一个是热爱生活,有能力有智慧,有着很强生命力的她。
一个是受过伤的,脆弱无助、自卑胆怯,喜欢自责的她。
那个受伤的小女孩被她小心翼翼地收着,通过倩的努力,发展出强大的社会功能,以隐藏内心的不安慌张、无力无助。
但是,如果缺少察觉,当她成为母亲之后,成长中的创伤,以及形成的“我不够好,都是我的错”核心信念,会自动传递到孩子身上——
这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代际传递
倩的女儿认同了她这一部分,在一次次没有完成妈妈的要求和期待后,也把攻击指向了自己。
伴随而来的,是社会功能的受损。
在咨询中,随着我们的关系越来越稳定,在我的陪伴下,倩开始有能力,允许自己回到那个没被人好好看见的黑洞里。
而我,会坚定地告诉她——
“想改变,一切都来得及。”
“发生在女儿身上的事也不是你的错,只要你有所察觉,就不会再发生。”
这让倩感受到了支持,将光引进那个黑洞中,让它变得温暖明亮。
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倩感到越来越有力量。
和女儿沟通时,哪怕当时状态不好,她也能保持稳定平和,给予女儿包容、支持。

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高特曼博士,在过去五十年间,研究了将近三千对夫妻与他们的子女。
根据他的研究结果——
父母如果注重孩子的情绪、感受,孩子和父母的关系较好。
孩子的学习能力、社会适应力、人际关系、问题解决力、疾病免疫力、逆境商数(AQ)与幸福指数特别高,成功的概率也较高。
长期被父母情感忽略、虐待、否定的孩子,亲子关系不佳,儿子容易有暴力倾向,接触烟酒的时间比较早;
女儿容易忧郁且自信度偏低,受厌食症或暴食症困扰的情况也不少,并且会出现提早对异性产生兴趣的倾向。
对倩来说,道理很容易懂,但怎么做,是很难的。
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没有被父母好好倾听过,从父母那里长期得不到理解,还要承受父母的坏情绪,她的感受是被压抑忽略,甚至被否认的。
时间长了,她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感受是什么,自然也很难理解女儿的感受。
咨询中,作为咨询师,我会倾听倩的喜怒哀乐,站在她的角度去感知她,用她的眼睛去看世界,理解她的境遇,即所谓的的共情。
渐渐的,倩可以说出她的感受,并命名它。
当她和女儿互动时,更容易从女儿的内心出发,去感受女儿的感受。
慢慢地,女儿又开始像小时候一样和她撒娇、玩闹。
有时还会抱抱她,整个人的状态也越来越好,久违的平静重回家中。
这世上没有不希望子女好的父母,可父母认为的“好”,不一定是孩子真正喜欢的“好”。
父母如何看待自己,以及父母对孩子的反应负起多少责任,是亲子教养的关键。
作为父母,成长自己,并意识到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才能让亲子关系更美好、更牢固。
从而,给予孩子更多的力量,让孩子真正活出自己的人生。
作者:心理咨询师刘莎莎
编辑:Lilith
图源:Pexels
刘莎莎老师是国家二级咨询师、花香疗愈师。
她的咨询非常有特色,并不拘泥于谈话疗法,而是用经典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为咨询方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深入学习并运用表达性艺术治疗方法,更轻松快速地抵达潜意识并达到疗愈效果。
2009年入行至今,她在婚姻家庭、恋爱心理和个人成长方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果你有这些方面的困扰,可以扫码和咨询师聊聊。
为了鼓励更多人勇于求助,刘莎莎老师特地开通了5个半价咨询名额,即原价600元/次的咨询,现在只需300元。
给自己一次改变的机会
点击即可预约↓

刘莎莎咨询师写给来访者的话:

“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过河的人。”在生命之河中,既有风平浪静,也会有疾风暴雨。


但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境遇,我们都要过河。心理咨询是一只特别的船,为渡河之人保驾护航,达到他们想要去的地方——那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如果,你也有被过分控制、被情感忽视、被家暴等未愈合的童年创伤,又想查看、选择更多不同风格的咨询师,不妨试试壹心理的「半价咨询」,找到更合适你的那一位咨询师↓

↓点击查看更多半价咨询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