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7日,下午13点50分,黄土画派创始人、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刘文西,因病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去世。
刘文西,1933年生人,浙江嵊县水竹安山村人。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研究院院长、教授。黄土画派创始人,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
他的主要作品有《毛主席和牧羊人》、《陕北人》、《东方》、《解放区的天》和巨幅系列长卷《黄土人》等近百幅。
1957年,24岁的刘文西将毕业实习地选择在了陕北,在3个月的实习期里,刘文西背着包,在黄土地上走走画画,留下了数百幅写生作品。通过跟延安老乡们的接触和交流,刘文西听闻了许多毛主席当年的故事。
刘文西的成名作之一《毛主席和牧羊人》,画面中的老农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在主席面前侃侃而谈;而主席面带微笑、神情专注地倾听着,就连指间的烟灰都忘了弹。
这幅毕业作品轰动浙江美院,国画大师潘天寿看后,欣然为该画题词——“延安之晨”。1960年,该作品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毛主席看后说:“
文西画我很像
,他是一位青年画家。”
陕西是刘文西最爱的一片土地,他到陕北去了四十多次;他跑遍了陕北所有的县;他近十次在延安过春节;他画了几千个农民的肖像和上万张速写。
“陕北是来不够的,也是画不够的。”这是刘老常挂在嘴边的话。照片中的刘文西总是离农民很近、离黄土地很近,这也是他的画能打动人心的原因之一。
刘老一生都在用画笔塑造陕北这片红色的黄土地,而领袖毛泽东的画像,更是成了他倾尽所有精力想要去尽善尽美诠释的一个主题。
“画了一辈子毛主席,但我从未见过他本人。
”刘文西曾坦言,他所有作品,都是根据毛泽东照片所刻画的,虽显遗憾,却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领袖情结。
刘文西用了50多年,追随着毛泽东的足迹,走遍陕北。
为了让画面传神,他会针对每一张照片,找到拍摄时的所在地反复走访,还原当时的景象。
刘文西的画作被称为“15亿人看得最多的”。因为他有幅观众最多的“特殊作品”——那就是第五套人民币上的毛主席画像。
1997年,刘文西作为全国八届人大代表到北京开会。当时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发行第五套人民币。“制钞厂的一个工作人员是中央美院毕业的,知道我画毛主席最多,就邀请我画一幅”。
人民币上毛主席头像的“原版”来自于解放初期毛主席在一次政协会议上拍摄的一张照片。
刘文西透露,“大家仔细看,100元和其他币值的画像不同,我的画像出来后,共有10个制钞厂的能手刻了多个刻版。这幅画是一副素描,有时候刻版差一根线,人物的神韵就差很多。我选了最像原作的一张,最后用于印制了100元人民币,其余的用于50元、20元等其他面值的人民币。”
刘文西曾说,现在,国力增强,更多人用人民币,自己有了更多外国观众,“这是我当时完全没想到的”
。
细腻的笔触,传神的形象……当你以纯粹欣赏的眼光,静下心来仔细端详人民币上的毛主席像时,你就会发现,原来艺术离我们竟是如此之近!
提倡多样化,这同样是人民和社会的需要。
而且众多的群众对文化也要求多样化,以适应人民和社会的需求。
笔墨当随时代,艺术要与时俱进,用多种多样的风格、形式和艺术个性去感染和满足广大群众的需要。
——刘文西
以600年景泰蓝宫廷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