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曹将
《PPT炼成记》作者,关注职场成长和知识管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旁门左道PPT  ·  给领导做汇报,PPT逻辑清晰太重要了!!! ·  5 小时前  
旁门左道PPT  ·  淘宝情人节礼物黑榜发布!这PPT没眼看... ·  昨天  
秋叶PPT  ·  看到同事用DeepSeek做Excel,我人 ... ·  昨天  
跟我学个P  ·  PPT里的重点数据,别只会标红! ·  2 天前  
跟我学个P  ·  为什么不建议你套PPT模板?(不是因为丑)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曹将

哈哈,偷偷整理了一套「回应」秘籍

曹将  · 公众号  · PPT  · 2019-05-07 21:15

正文

|  高手秘籍  |  第 4 篇文章  |


最近跟一个朋友聊天,他说自己在面对他人的提问时,总会有点慌张,给人「不靠谱」的感觉。


他问我,这该怎么办?


刚好最近接触了一些个人觉得挺牛的人,也有观察他们在面对提问时的处理风格,最后总结出一个共同的答案:


从防守变成进攻。


这怎么说?


如果我们把别人的提问叫做「进攻」,我们的一般性反应是:马上「防守」,给出答案。


可是,由于我们思考的时间太短,得到的信息太少,回答的时候心理的底气不足,结果就容易表现出慌张的神态。


他们会怎么做呢?


答案是:先不防守,而是主动就他人提出的问题,再反问一系列相关问题。


举例来说:


他人问:我应不应该买你这台电脑?


不马上回答,而是反问:那你的需求是什么?


等到对方回答完后,再继续问:那现在的电脑在哪些地方没有满足你的需求?


等到得到对方「用在工作上」「经常使用 office 软件」「现在的电脑太卡」「太重」等核心关键词后,再回答:那如果你的预算够的话,我个人推荐……


这些「进攻」,有两个好处:


· 一方面,得到更多信息,方便后续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答案。

· 另一方面,则给自己腾出更多的时间,减缓了马上回答的焦虑感。


那么,当别人提问时,我们一般可以从哪些维度进行「反击」呢?


个人整理了以下几种常用套路。


第一,目的/原因。


这个百试不爽。因为很多人在发言时,并不会清晰地给出具体的目的/原因。我们需要明确行动背后的真实需求,如此才能给出有针对性的答案。


例如:


Q: 可不可以推荐我几本关于「说话技巧」的书?

A: 为什么突然想提升这个呢?

Q: 因为前段时间有一次演讲,表现很差,当时真的很丢脸,所以想要进行专项提升。

A: 那好,其实你更想提升「演讲能力」,我个人推荐《TED演讲的秘密》。


因为知道了原因「演讲表现差」,所以聚焦了问题的方向,给出了答案。


第二,之前做了哪些努力。


这个方法也很好用。大多数人在面对问题时,也会尝试去解决问题。只是碰了壁,所以希望他人指点方向。那么这时候,我们可以了解清楚他做了哪些努力,继而找到这个努力是否有值得改善的地方。


例如:


Q: 我的 PPT 排版真的太丑了,曹将你觉得该怎么解决啊?

A: 那这段时间,又没有试着解决这个问题?

Q: 有啊,去看了一些书,但总觉得没有实质效果;也下载了一些模版,在套用时,感觉跟自己的场景匹配度不高。

A: 那我觉得,书的话,可以看看《PPT炼成记》,里面有一个章节讲了很多排版的技巧。


在这里,我们可能刚开始没有明确的答案,最后通过从他的努力中,就一个方面「选什么书」进行切入。


第三,定义问题。


很多人在问问题时,其实并没有特别明确自己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所以,我们有必要跟他确认清楚,否则回答方向就南辕北辙。


例如:


Q:我总感觉自己不够努力,这该怎么办啊?

A: 那你觉得,怎么才算努力?

Q: 我觉得,真正的努力,是每天下班后,也要学习 4 个小时以上。但是现在自己只能保证 2 个小时。

A: 那你不是不努力,你很努力了啊!那为什么会感觉自己不努力呢?

Q: 因为我的室友,每天下班后都坚持学习英语,一直到睡觉。

A: 你没必要跟他比这个。毕竟学习不只是比谁花的时间更多,也看效率的。


你看,这里他的问题,并不是问题,而是对比他人感觉的落差。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就这个「对比落差」进行专项沟通。


第四,进行对标。


很多时候,特别是一些行业内的问题,我们其实并不比对方懂得多。那这时候,可以试着引导对方来解决问题。而引导的方向是:看看行业内的优秀做法。


例如:


Q: 曹将,你觉得我们企业有发展前途吗?我们公司最近裁员了很多人,我有点慌。

A: 那你们行业的其他公司,有没有裁员呢?

Q: 有的也在裁员。

A: 那没有裁员的公司,他们为什么能扛住呢?

Q: 因为他们正在做一些创新,开始做三四线的生意。

A: 那就是了嘛,客户还有,行业还有机会,只是你们公司的定位下,可能难以换航道。所以……


你看,答案并不是我们给出的,而是通过他的思考找到的。


我是小结


高手在面对他人提问时,总能表现得沉着冷静。这一方面,来自于个人性格,有的人确实喜怒比形于色;另一方面,则可以靠技巧进行提升,方法就是「先反击,再防守」。


具体操作就是:不要马上回答问题,而是多抛几个疑问,了解清楚更多的背景信息。常用的提问有这么几个:


1.了解目的或背景:为什么突然提这个问题?

2.之前做了哪些努力:那之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你都做了什么呢?

3.定义问题:那你是怎么理解这个的呢?

4.寻找对标:其他人(公司)是怎么做的呢?



我是绝招


如果实在想不出如何回答,那最后只能寻求绝招了:


那你觉得呢?


至少可以预留出几十秒的思考时间!


最后留个小作业:


假设你是小李,突然一个朋友问你:今年端午去哪玩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