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linic門诊新视野
心血管领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linic門诊新视野  ·  探索|LVAD技术进展——应对挑战,塑造MC ... ·  6 小时前  
E药经理人  ·  印度制药巨头凭啥冲进全球“TOP10”?专访 ... ·  2 天前  
丁香园  ·  一天门诊看 7 ... ·  昨天  
丁香园肿瘤时间  ·  导师带头上春晚整活,现场直播学生跑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Clinic門诊新视野

汪敏:从β受体阻滞剂的规范应用透视ACS全程管理要点

Clinic門诊新视野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5-16 23:35

正文

ACS的发病特点决定了需要对患者进行全程化的管理,而从既往部分调查研究中可以看出,我国在ACS患者管理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ACS患者的优化管理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在此过程中医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门诊》杂志特邀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汪敏教授分享相关经验。

医 师 专 访

INTERVIEW

《门诊》

ACS是一种对随访管理要求高的疾病,我国在当前的ACS患者管理中,存在哪些问题?ACS患者全程规范化治疗管理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来解决这些问题?会带来哪些益处?


汪敏教授

我国ACS发病率和PCI例数均呈上升趋势,但实际救治效果欠佳,而且药物治疗情况不容乐观。ACS发病急,易复发,目前开展的胸痛中心建设即是针对这一环节;要伴随血运重建进行优化药物治疗,包括院内治疗及出院后的随访。ACS全程管理目的是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规范化的管理有助于目标的达成。ACS发病时如果救治及时,心功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保存;如果治疗不够及时会导致左室功能下降,对患者个人及家庭生活质量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规范化的全程管理十分必要,尤其患者出院后的第一年非常关键,良好的管理可以极大程度避免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指导患者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提高依从性。当然,我们应将ACS的治疗战线前移,使危险因素得到及时有效控制,应注重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门诊》

贵院针对“住院病患”及“门诊随访病患”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规范化体系建设?在此过程中有哪些要点及难点?请您分享相关经验。


汪敏教授

在胸痛中心的建设中,针对ACS患者的管理,我们发现当前ACS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也提醒我们在一级预防时不应仅针对中老年人,需扩大年龄层覆盖面。我院首先从一级预防的大众宣教方面入手,与社区医院及媒体平台合作,加强医学科普力度;其次武汉是湖北省省会,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因此我院与周边车程2小时内的基层医院合作,积极发挥大型医院作用,强化上下联动,有效提高了ACS患者救治成功率。在患者救治成功后,我们会给患者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如药物治疗、早期康复、生活方式改变等,并与基层医院对接。除进行患者教育外,也对基层医院医师进行培训,加强基层医院承接能力,为患者的预后提供保障。



《门诊》

国内外指南均指出β受体阻滞剂用于ACS患者时,应足量应用,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足够剂量?应如何将β受体阻滞剂调整至足够剂量,需要注意哪些原则?冠心病患者在平片缓释片转换的过程中,应参照什么原则?


汪敏教授

β受体阻滞剂在ACS急性期中的应用遵循早期,快速滴定,平片转换,靶剂量达标为基本原则。ACS发病时处于交感高度激活状态,对于没有禁忌证的患者,尽早应用β受体阻滞剂,能够有效抑制交感过度激活,保护心肌。随着胸痛中心的开展,如果患者入院时不适宜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在行PCI后血流动力学稳定后及时对患者进行评估,尤其关注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静息心率,一旦条件适宜即可应用β受体阻滞剂,同样能够起到应有的效果。一般情况下,在准确评估患者状态后,入院时24小时内可先使用25 mg q6h短效制剂,48小时后可按日同等剂量转换为缓释剂型,并逐步加量至190 mg靶剂量或患者最大耐受量。



《门诊》

在ACS患者出院后的随访管理中,随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门诊中应如何调整β受体阻滞剂至最大耐受量?


汪敏教授

在出院后的随访管理中,应注意患者依从性问题,其次基层医师的用药意识需要提高。β受体阻滞剂在ACS二级预防中需要长期、足量应用,应尽力避免停药或剂量不足的情况。在既往的循证研究中,已经证实了足量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获益。早期哥德堡研究显示,美托洛尔可降低急性心梗患者3个月内的死亡风险高达36%(图1)。2001年Herlitz等研究显示,200 mg美托洛尔较50 mg美托洛尔,可降低急性心梗患者5年内的死亡风险达44%(图2)。而在我国进行的COMMIT-CCS/2研究因纳入了部分重度心功能不全患者,导致结果稀释。但是研究也证明,48小时内应用美托洛尔200 mg,可降低急性心梗患者4周内再梗风险18%。从整体数据分析中仍可看出,中国人群与西方人群对于美托洛尔的耐受量相同,同时也提醒我们应加强患者评估。临床中患者耐受量存在个体差异,最大耐受量可能存在不同,我们一般以静息心率55~60次/分作为观察窗口,但临床随访时静息心率的监测较为困难,因此我们建议患者自行记录心率,医师可结合患者记录与诊室心率综合评估。


图1. 哥德堡研究结果


图2. Herlitz等研究结果




医师简介


汪 敏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病区主任。第九届,第十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冠心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促进会心血管病分会青年委员,湖北省预防医学会心血管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项目培训基地(冠心病介入)导师。擅长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诊断与治疗。在心脏急救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参与并主持冠心病介入检查和治疗手术近5000例,擅长介入影像(IVUS,FFR,OCT)技术在冠心病的优化治疗。



扩展阅读


《ACC/AHA/HRS成人室上速处理2015指南》之交界区心动过速:

交界区心动过速是一种快速、偶尔心律不规整的窄QRS波心动过速,发生时心率为120 bpm~220 bpm。心电图存在着房室分离,心室律整齐者诊断时需排除AVRT、AVNRT等诊断。而心室率不规整时需与房颤或多源性房速鉴别。其发生机制为自律性增强,多见于婴幼儿、先心病术后。而成人相对少见,预后相对良性。婴幼儿患者死于心衰或不能控制的无休止性交界区心动过速者并非少见。分为两个亚型。


非阵发性交界区心动过速相对常见,又称加速性房室交界区心律,成人发生率远高于阵发性交界区心动过速,其发生机制为自律性升高或触发,发生时心率较慢(70 bpm~130 bpm),常因洋地黄中毒、心肌梗死等病因引起。


阵发性交界区心动过速发生时,心率较快并有突发突止的特点。




END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 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 微信号:ClinicMZ

《门诊》杂志官方微信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