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精彩书摘、文摘,好书推荐,心得分享。用指间的碎片时间,品读政治学、国际关系,中国最大的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社区,与您一同进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Insight数据库  ·  刚刚!康诺亚 IL-4R ... ·  2 天前  
金昌市场监管  ·  多款药品说明书修订 ·  2 天前  
药渡  ·  2025国产药第一大买家 ·  4 天前  
丁香园临床用药指南  ·  扩血管药「酚妥拉明」为何也能治疗咯血?与垂体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多学科探源实证:“南岛语族”起源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公众号  ·  · 2025-01-21 12:29

正文

点击上方可订阅关注我们哦!

多学科探源实证:“南岛语族”起源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

来源:道中华

正道专栏之㉜



















近年来,“台独”势力为了割裂中华民族共同体,鼓吹“台湾南岛语族非中华民族,不受中华文明影响”等分裂言论,想要刻意抹去海峡两岸人民同宗同源的不争事实。


事实上,这一被别有用心加以利用的 “南岛语族” 非但已从多学科角度证明起源于8400年前的中国东南沿海,而且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过程中重要的历史见证 ,为理解中华海洋文明起源与传播提供了生动的陆海交融视角。


南岛语族的起源与发展历史承载了太平洋地区数千年的人类活动印记与文化精神传承, 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大课题 。如今,在新技术、新证据的推动下,研究者们对这一古老族群真实历史面貌的认知愈加深化和精准。


▲在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停放着一艘巴布亚新几内亚伊里安岛居民使用过的独木舟。2010年,6名南岛语族后人驾着仿古独木舟,在沿南太平洋航行了116天之后,抵达中国福建马尾,开始寻根之旅。(陈澜清 摄)



















01

科学认识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问题


“南岛语族”这一称谓是语言学上的分类概念,指代的是使用南岛语系的人群,也是人类历史上分布最为广泛的海洋性族群。


南岛语族包含1200多种语言,总人口约4亿,分布于 北起 中国的台湾岛和美国的夏威夷群岛 ,南抵 新西兰岛的广大地区 ,西至 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 东达 东南太平洋的复活节岛。


南岛语族并非实体化的民族,而是借由语言和文化相似性联结的一种共同体。


▲南岛语族分布范围概览。(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自20世纪以来,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的研究就一直是国际学术界的热点话题。早年,一些西方学者提出诸如“岛屿东南亚起源说”“台湾起源说”等假说,但随着百年来南岛语族研究持续深入,这些基于单一学科视角假说的片面性和学术缺陷性已经被证实,无法为南岛语族的真实起源提供科学有力的解释。


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 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性问题,其中不仅包含语言的起源与扩散, 更根本的是语言使用者的起源与扩散,以及相应区域文化的形成与扩散传播问题 。其研究必须通过不同学科、多维视角的共同发力和系统性探索,以形成交叉佐证。


在多学科视角研究的协同推进下,古老南岛语族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目前,国际主流学术界在这一问题上达成的共识论断是 “壮侗—南岛”同源一体说 ,其主要观点是南岛语族始祖人群 兼具大陆性起源与海洋性扩散 的特点, 起源地和重要活动区域是 中国大陆的福建、浙江和广东等东南沿海一带


▲多学科研究表明,南岛语族的起源与福建平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图片来源: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02

真正的原乡:南岛语族起源于中国大陆


对南岛语族的发现和研究始于语言学,随后考古学、民族学等更偏实物和文化取向的学科加入其中,近些年来分子人类学、古基因组学也纷纷介入,为南岛语族研究增加了生物学层面的实证探索,形成了多学科“科际整合”的研究格局。


(一)从语言起源追溯南岛语族在大陆的古早亲缘


语言学是南岛语族研究中应用最早且最为基础的方法。早在19世纪,西方学者在一系列亚太殖民地田野调查时,关注到这些岛屿土著族群所使用的语言文化存在相似性。早期人类学家提出了“南岛语族” (Austronesian languages) 这一术语,用以指代这一具有共同语言文化特征的群体。


语言学对于南岛语族的研究观点经历了从局限偏误到修正完善的过程。 早期语言学者提出的“新几内亚说”“中南半岛说”“台湾起源说”等最致命的局限性是,只在现代南岛语族广泛活跃的东南亚、大洋洲范围内去溯源“原南岛语族”历史活动空间, 忽视了我国大陆华南地区壮侗语族和汉语方言中的“古南岛语族元素” ;只在现代南岛语的语言成分中去“拟测”“原南岛语族”历史文化构成,片面以今人之尺度衡量推断史前古人的源起, 忽视了族群内部从古至今演化变迁的影响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错误局限的推论却被“台独”势力拿来充当所谓的“理论依据”。近年来,“台独”势力为了割裂中华民族共同体,先后基于已经被学界推翻的错误假说炒作“南太寻亲”、建构“台湾原乡论”,鼓吹“台湾南岛语族非中华民族,不受中华文明影响”等分裂言论,用荒谬的逻辑和断章取义的叙事蛊惑民众。


事实上,在语言学对于南岛语族的溯源中, 无法忽视的重要素材是我国华南及东南沿海一带的语言材料。


南岛语族本就不是孤立语系,它与我国大陆南方以及东南亚大陆的 壮侗语族 是发生学关系上 具有亲缘关系的姐妹语言


1942年,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 (P. K. Benedict) 从近30个南岛语和壮侗语同源词的角度, 论证了南岛语和壮侗语的同源关系,将二者合并建构为高位的澳泰语系


▲很多南岛语系词汇已经融入闽南方言中,成为闽南语中的“南岛语底层”。(图片来源: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近年来,语言学研究不断突破,我国语言学者 邓晓华教授等 重建了澳泰语系的贝叶斯谱系发育树和时间深度, 将壮侗语族和南岛语族的同源共祖时空范围追溯到了7000年以前的闽越沿海地区


南岛语与大陆壮侗语、南岛语与汉语(方言)这两类不“同构”的语言存在“同源关系”或“底层关系”的论点,受到当前国际主流学术界的认可,也为南岛语族人群的大陆性起源提供了更加清晰的理论指向。


(二)从考古学与民族学溯源南岛先民跨越海峡的文化根脉


考古学研究主要是从华南与东南亚新石器时代农业文化的探索中,寻找原南岛语族的文化传播和人群迁徙。国内外学者在20世纪早期,就从考古学角度对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进行了探索。


▲平潭壳丘头遗址群干栏式建筑示意图。(图片来源: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20世纪30年代,人类学家 林惠祥先生 在《中国民族史》中提出“中马同源论”,认为 中国东南地区古越族与东南亚马来族具有同源关系 ,指出“越族者或即为留居大陆之古代马来人即所谓原马来人(Proto-Malay)”,“在远古时,蒙古利亚种之一支最先南下,居于中国东南方,其更后逐渐南徙至南洋群岛。”


20世纪50年代,民族学家 凌纯声先生 基于对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考察,进一步丰富了五十种“东南亚古文化特质”的类型,指出东南亚与中国大陆南方和沿海地区具有共同的文化特质,认为 环太平洋古文化发源于亚洲大陆沿岸,伴随“南夷”迁徙扩散到南洋群岛和南太平洋诸岛 ,由此南洋群岛的马来族保留了南夷或百越的语言和文化。


20世纪60年代,考古学家、人类学家 张光直先生 参与“台湾史前史研究计划”,对 大坌坑遗址 进行考古调查。根据出土遗存,张光直先生提出了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特别是 “闽江口至韩江口的福建与广东东端的海岸”是南岛语族的起源地


▲大坌坑遗址考古发掘情形。(图片来源: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大坌坑文化是台湾新石器文化的最底层,也是形塑台湾南岛语族文化的基础。从考古学文化序列上观察,大坌坑文化与同时期大陆的壳丘头文化诸遗址、金门的富国墩遗址可以 共同追溯到长江下游地区的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


大坌坑文化的起源是探讨台湾南岛语族起源的关键,它标志着台湾新石器文化时代的到来。在考古学家建立的新石器时代海峡两岸考古文化时空谱系中,大坌坑文化总体晚于大陆东南沿海的考古学区系文化,且 两岸考古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等均有高度相似性


一系列“透物见人”的考古学研究证实,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大陆东南文化层在不同时期、多批次向台湾进行传播和演化,也进一步说明了 海峡两岸的文化同源属性,台湾大坌坑文化正是南岛先民跨越海峡传播带过去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