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温骏轩 辑 | 尘埃 音 | 兆斌
系列:大航海时代
牙买加并不是英国在加勒比海拿到的唯一一个岛屿。单论在海盗史上的知名度,巴哈巴群岛的拿骚,绝不亚于牙买家的皇家港。拿骚所处的“新普罗维登斯岛”并不是巴哈马群岛中最大的一个,之所以成为整个巴哈马群岛的地缘中心,得益于它优良的港口条件。两座海盗之城的区别在于:皇家港存在于“体制内”,聚集于此的海盗整体上属于“皇家海盗”(尽量他们总是会阳奉阴违的做些纯海盗工作)。而拿骚海盗的名声,则是在“体制外”打响的。
很显然,以巴哈马群岛的位置来说,哥伦布才是这个群岛的发现者。只是当时的西班牙,将主要注意力放在了土著人口众多的大安的列斯群岛上,并没有对巴哈马群岛进行殖民。当然,在西班牙海上力量如日中天之时,即使是那些没有西班牙人殖民的岛屿,其它国家也很难轻易殖民。比如在第二次英西战争之前,英、法两国曾经尝试在小安的列斯群岛的:圣基茨、尼维斯两岛殖民。而在开战之后,西班牙舰队很快就将这两个岛屿上的英、法移民清除出境。
西班牙宝船与皇家海盗
17世纪40年代,目睹西班牙被荷兰击败,并被迫接受葡萄牙重新独立之后,英国开始尝试在巴哈马殖民。最初前往巴哈马群岛的英国人,并非来自于英国本土,而是从一个让人闻风丧胆的地方移民而来,这个地方就是“百慕大群岛”。
在北大西洋,除了西印度群岛这种近海岛屿以外,大西洋深处还有两处孤悬海外的岛屿,分别是东部的“亚速尔群岛”及西部的“百慕大群岛”。前者距离伊比利亚半岛的距离,以及后者距离西印度群岛的距离,都为1300多公里。鉴于从伊比利亚到达新大陆的直线距离超过6000公里,如果途中有这两处陆地作为中继站,看起来是个不错的选择。
百慕大三角
早在16世纪初期,西班牙和葡萄牙就已经发现了“百慕大群岛”,并且尝试过将其作为一个补给点。以“教皇子午线”的划分来说,百慕大应该属于西班牙的势力范围,然而这个声名远播的群岛,却没有为西班牙所重视,而是在17世纪初成为了英国殖民地。这种选择,不由的让人联想到,是不是关于“百慕大”那些神秘传说,影响到了西班牙人的决定。想要剥开这层迷雾,我们必须先看看神秘的“百慕大三角”指的是哪一片海区。
所谓“百慕大三角”是一个以百慕大群岛、佛罗里达半岛南部的“迈阿密”、大安的列斯群岛东端的“波多黎各岛”为基点,划出的三角形海域。早在大航海时代,以西印度群岛为目的地的航海者们就已经发现,一旦进入百慕大以西海域,船只的失事率将显著被提高。这种恐惧心理甚至一直延伸到飞机出现之后,以至于关于飞机进入这个被描述为“魔鬼三角区”的海域就容易失事的传说不绝于耳。
百慕大三角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神秘事件的原因,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洋流、磁场、海底火山地震,甚至海藻都曾经被认为应该为此负责。至于到底哪一个是核心因素,并不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无论当时的船员还是我们,都很容易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如果一定要将百慕大群岛作为连接欧洲与西印度群岛的中继点,那么船只在这个危险 “魔鬼三角区”中的航程将被放到最大。
另一种解释
在16世纪,一艘帆船横渡大西洋的所花费的时间,大约在一个月左右。以此来说,从巴哈马群岛航行到百慕大群岛需要的时间,正常情况下只在一周左右。这种情况下,是否有中途补给站并不重要。当然,如果百慕大群岛本身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岛屿,比如像在大航海时代初期,就被葡萄牙发现并打造成蔗糖生产基地的“亚速尔群岛”那样,那么在横渡大西洋的航程之中,增加一个贸易点也未尝不可。可惜的是,百慕大群岛的150余个岛礁,面积加起来也不过70多平方公里(亚速尔群岛则为2344平方公里),并没有这样的经济潜力。
考虑到西班牙在美洲大陆及加勒比海,有那么多急需人力管理的土地,以及百慕大群岛在航路补给上的鸡肋感。这个孤悬海外,并且在周边海域名声如此之差的岛屿不被西班牙重视,就没什么好意外的了。
事实上,英国人一开始同样没有把百慕大作为殖民目标,他们最初锁定的方向,是被西班牙所忽视的美国东海岸地区。公元1606年,英国开始在美国东海岸尝试建立第一个海外殖民地——詹姆士镇(位于今美国弗吉尼亚州)。只是这种尝试,遇到了当地原住民的激烈反抗。
弗吉尼亚州
1609年,一支英国舰队受命去救援那些在北美陷入困境的初代殖民者。不幸的事,这支舰队的旗舰在百慕大群岛附近遭遇海难(这丝毫不让人感到惊讶)。幸存的英国人在爬上岛屿之后,不得不选择在百慕大暂时停留并打造新的船只。次年,大多数幸存者乘坐在百慕大打造的新船完成了他们接下来的航程(抵达詹姆士镇),留下来的英国人则尝试将这个挽救了他们生命的岛屿,开发成一片殖民地。
单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以百慕大为中继点打通英国与美国之间的航路,并不用通过危险的“百慕大三角区”。有鉴于此,这个被西班牙无视的小型群岛,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以及殖民北美的中继点。考虑到遭遇原住民攻击的詹姆士镇移民们,花费了数年时间都没有办法开展经济活动。而一直到1620年底,英国才在北美大陆建立第二块殖民地(五月花号所建立的普利茅斯)。百慕大群岛几乎可以称得上是英国所获取的第一块永久海外殖民地了。
百慕大群岛
一片殖民地是否能存在,本质在于他能不能对移民产生吸引力。对于希望前往大西洋彼岸寻找土地和财富的英国移民来说,百慕大群岛不失为一个选择。最起码在这片海外之地,没有被原住民攻击的风险。
只是这片陆地的面积实在太小,至今也只有6万多人。在美国从英国殖民版图中剥离出去之前,向美洲移民成为了百慕大降低人口压力的常规举动。17世纪40年代,当英国决定在巴哈马群岛建立统治之时,最先来这片新殖民地寻找机会的,也是来自百慕大的移民。
然而一如牙买加的情况一样,17世纪后半叶的英国,还没有余力对巴哈马的殖民地提供有效的军事保护。以巴哈马群岛的位置,又不可能象百慕大那样为西班牙海军所忽视。
等到英国真正在拿骚和巴哈马建立秩序,则要到18世纪初了。在这个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空当区,填补这里权力真空的,是以英国海盗为主的海上掠夺者们。
英国在加勒比及其周边地区的殖民地(1914年)
当英国与西班牙发生战争时,英国与拿骚海盗们的利益一般是趋于一致的。作为一名有荣誉感的海盗,会很乐意为自己的劫掠行为,披上一层爱国的外衣。问题在于,当英国和西班牙根据自己的需要结束战争状态时,想要继续生存的拿骚海盗们却很难不被那些穿行于巴哈马群岛的西班牙商船所诱惑(也包括法国、荷兰商船)。
当然,如果海盗们愿意的话,英国倒是不介意给予以特赦,将他们变身成为岛上的农民。只是在习惯了打家劫舍的生活后,大多数人并不愿意接受这种束缚。
拿骚海盗的尴尬境地,让人不禁想起著名的“夜壶理论”:当一个人内急时,能帮助解决问题的夜壶就是一个宝;而当警报解除时,人们又马上会因为夜壶的臭而避之不及。英国政府对拿骚海盗们的反复利用与制约,最终导致了双方的决裂。“海盗共和国”及“海盗法典”便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海盗共和国”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名称。通常情况下,它所指向的是1706年-1718年间,在拿骚建立的以“海盗法则”为行为规范的海盗社会。这种在实践中不断被完善的海盗法则,又被称之为“海盗法典”。所谓“海盗法典”,本质就是海盗船长们进行作业管理时,所定立的“船规”。一般认为,最初以书面形式定立这些规则的,是后来被招安为牙买加总督的亨利.摩根。公认的终极版本,则是巴沙洛缪•罗伯茨船长所定立的“海盗十戒”(这位船长被认为是杰克船长的原型),具体来说包括如下内容:
海盗十诫
一、对日常的一切事务每个人都有平等的表决权,但最终必须遵守船长的命令。
二、偷取同伴财物的人要被遗弃在荒岛上。
三、严禁在船上赌博
四、晚上8点准时熄灯。
五、不许佩带不干净的武器,每个人都要时常擦洗自己的枪和刀。
六、不许携带儿童上船,勾引妇女者死。
七、临阵逃脱者死。
八、严禁私斗,但可以在有公证人的情况下决斗,杀害的同伴的人要和死者绑在一起扔到海里去。
九、在战斗中残废的人可以不干活留在船上,并从“公共储蓄”里领800块西班牙银币。
十、分战利品时,船长和舵手分双份(也有说一份半的),木匠、医生、水手长可分一又二分之一份,其它有职人员分一又四分之一份,普通水手每人得一份。
“海盗法典”和拿骚“海盗共和国”的存在,最让人感兴趣的一点,在于它为世人提供了一个“英美文明”社会形成的浓缩样本(尽管这个社会在经济层面上显得那么的非主流)。由于加勒比海盗们在个体上都是自由的,加之海上作业对成员之间的合作性,要大大超过陆地工作。海盗们在组织原则上,甚至要显得比同时期的欧洲国家更为“民主”。无论在船长的选择还是利益分配上,“平权”都成为了一个特点。从文明层面来说,加勒比海盗的存在,揭示了在一个极端混乱,但同时又有紧密合作需要的社会环境下如何自然形成一套即显示个体权力,同时又能高效运作的规则。
总的来说,“海盗法典”的出现,以及“英美文明”乃至整个西方文明所具备的很多特点,都与它们的“海洋”背景有关。当西方特别是英美文明回溯历史时,会发现2000多年前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文明,曾经以爱琴海为地缘舞台,形成过一套似曾相识的文明体系。有鉴于此,将古希腊视为西方文明的开端成为了一种共识。
只是“海盗法典”这个样本的出现告诉我们,历史上有没有过希腊文明,本质并不影响大航海时代之后西方及英美文明的进化。就像你可以认为,1000多年前中国人所玩的“蹴鞠”运动,与现代足球有颇多相似之处,但一定要将之作为现代足球运动的起点,就实在有些牵强了。类似案例告诉我们,在物理环境和人性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很多事情的发生都只是一种自然选择(即使做出相同的选择,也不代表彼此间有影响)。
最后说下“海盗共和国”的结局。公元1701-1713年期间,统治西班牙的“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绝嗣。为了争夺西班牙王位,法国、奥地利、英国、荷兰等欧洲强国,经历了一场长达13年的混战。
1700年的哈布斯堡王朝
当然,西班牙所面临的这场危机,本质是由于自身的实力,在荷兰、英国、法国等后发国家的崛起后被根本性削弱。从结果上看,西班牙成为了这场战争的唯一输家,其在本土以外的欧洲领地,几乎都被相关国家所瓜分。至于已经无意于在欧洲争夺土地的英国,收获的则是海上霸权。
英国坐实海上霸权,意味着在战略上不再需要“皇家海盗”这种非对称作战形式了。又或者说,对于“大英帝国”来说,海盗们存在的负面作用,已然大大超过他们的正面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原本被英国眼睁眼闭的视为“皇家海盗”蓄水池的拿骚,亦失去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反过来,英国这种态度的转变,又激起了拿骚海盗们的反弹。
美剧《黑帆》中的海盗拿骚城
如果说,此前拿骚海盗们在攻击商船时,还会有意识的避免与英国船只为目标,那么在英国态度变得强硬之后,海盗们的攻击就没有什么顾忌了。以黑胡子“爱德华.蒂奇”为代表的拿骚海盗,甚至一度选择主动向英国军舰发动攻击。
1718年,英国决定派军终结“拿骚”的混乱。在国家机器的碾压之下,“海盗共和国”很快走到的尽头。随着海盗首领们的纷纷落网,属于加勒比海盗们的传奇时代终于落下了帷幕。
- END -
商品推荐 \ 可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