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后天凉
肥肠看上去比平时更香
既搭酒,又下饭
往往是舌尖火辣还未褪去
口中一团“温柔”已滑入肚腹
眼前滋啦一声,锅气尚且在
举杯滋溜一口,能饮一杯无
夜色更深,灯火更暖
打心底里意犹未尽,所以——
去
全国肥肠最好吃的地方
咱们接着吃起!
四川盆地,在我国
“四大盆地”中平均海拔最低
,即便如此,依然隆起
我国肥肠界的
“珠穆朗玛”
。
成都肥肠粉
吸溜一口巴适得板
加个“冒节子”(打了结的猪小肠)
更显浓郁地道
成都蘸水肥肠
红油清亮,香而不辣
佐以“魔法蘸水”
能将人类秒变无情“干饭机”
在人均猪肉消费量
全国第一
的川渝地区,肥肠几乎成为一大
“菜系”
。从最厚最肥的
大肠头
、较为肥厚的
大肠
,到最瘦的的
小肠
——蒸、煮、烧、烤、拌、炒、煸…..样样不离。
重庆长寿肥肠饭
与长寿米粉齐名
遍布当地街头巷尾
图源:长寿文旅
川渝地处盆地,气候潮湿且经久不散,于是,与川菜相似,“川系肥肠”也以热辣除湿为底色,
最擅红油爆炒,其中的绵阳
江油
,尽得精髓。
浸在红油中的江油肥肠
白米饭毕生克星
图源:b站 @大师的菜
“江油”之名的起源之一,是取涪江
“江水碧如油”
之意,这里堪称
“中国吃肥肠最凶”
的地方,从早餐开始就油嫩喷香。
纪录片导演陈晓卿也评价:中国最好吃的肥肠在四川,四川最好吃的肥肠在江油。
肥肠在江油做法多样
比如能把
凉拌
的肥肠做出特有
清香
出了江油真就难得一见
但“江油肥肠”
最强本体
始终是“
红烧”
这也与北京、泉州擅长的老卤大相径庭
红烧肥肠麻辣弹软,入口后就像
活了
一般,舌头被起搏,味蕾被激活;震撼间唇齿已微麻,恍惚间米饭已见底,再辅一碗
醋汤
下肚——川渝大地关于烹制肥肠的
至高境界
,原来
大隐于寻常巷陌,还让人魂牵梦萦。
江油的早晨
一碗肥肠一碗干饭一碗醋汤
一天的美好就此开始
以绵阳江油为代表,川系肥肠的底色之一是
“大火红油与麻辣”
;而另一股“川系”力量,则来自江油东南百余公里的
南充南部
(县)
,这里的肥肠底色,却是
“萝卜海带与清汤”
。
南部县依靠嘉陵江,在以前的江边,船工纤夫最幸福的一顿午餐,莫过于从江边“担挑挑”那里,买上一碗“望子”打牙祭。
1945年停泊在嘉陵江边的木船
力夫们在船只间搬载货物
当时川渝交通很大程度依靠水运
江边随处可见船户人家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2014年02期
时至今日,杂烩了各种猪下水的
“望子”
,演化成只有肥肠的
“南部肥肠”
。
此外,正如江油肥肠与
醋汤
是绝配,南部肥肠与
酸菜干饭
更
是伉俪情深,前者解腻,后者下饭。
江油与南部,浓油与清汤,宛如在
“肥肠太极”间量子纠缠的阴阳双鱼
,或浓或淡,却万变不离肥肠,只需一口就入了魂。
前文提到,以“华西雨屏”和“巴山夜雨”闻名的川渝地区,潮湿多雨,麻辣居多;而北方地区气候相对干燥寒冷,食物辣度大幅降低的同时,热量却明显升高,这在
北京卤煮
中可见一斑。
一碗卤煮火烧的热量约等于
四碗米饭
图为卤煮中的肥肠
卤煮特有的
脏器味
引人垂涎,也是老北京最纯粹的味道之一,传说其为宫廷“苏造肉”传到民间,替换为廉价食材后,成了平民美食。
在卤煮的猪肠与猪肺中间
五花肉就算最“正经”的肉了
以前还要换成廉价的猪头肉
在此想讨论一个小问题:
您觉得卤煮里是否应该加
香菜
?
煮透了的死面火烧,铺在碗底,叫做“底儿”,其上依次码入炸豆腐、肺头、猪小肠
(有时也有大肠头,俗称
“
鹿尾(yǐ)儿”
)
、五花肉,再放上蒜泥,浇上卤汁,热腾腾一大碗,二锅头一小盅,真的解馋,也是真的扛冷扛饿。
炖吊子
肥肠在卤煮里只是
“金牌配角”
,换成与之相像的炖吊子,肥肠才回归
“主角”
;前者是主食、副食都有,后者
只是一道菜
,多以砂锅、铁锅炖煮上桌。
“京系肥肠”中还有一种特殊的“鲜”,令人欲罢不能,并不是炒肝,而是
肥肠炖豆腐
。
卤煮里的炸豆腐和猪小肠,汁醇色重;肥肠炖豆腐则与之相反。
白嫩的柴锅豆腐,配着肥厚的大肠头,绵软软、糯叽叽,一同炖煮,豆鲜与油香共舞;韭菜花、酱豆腐入汤,京味儿也随之翻倍,
撩开热气一口下肚,腹中升起冬日暖阳。
能够精致烹饪肥肠的地方,多半也是
农耕文化悠久的地区
——这口纯粹的“油香四溢”,也曾代表穷苦百姓日常解馋、迅速补充体能的廉价选择。
但到了现在,日新月异,肥肠成功逆袭,
变得比肉还贵
。
数斤生肥肠只能出一斤熟肥肠,一只猪只能出三、四斤,且处理起来费时费力;曾经,能快速补充体力的
“穷人饭”
,也变成如今调剂生活的
“珍馐”
,个中滋味,谁又能真正说清呢?
油炸的肥肠,在“粤系”中较常见
。用宽油将肥肠炸出脆皮,咔哒一声咬下,双重油脂在口中脆裂,随后化于无形而香遍口腔,有点像吃东北烤蚕蛹。
“粤系”的“啫啫(粤语发音juē)脆肠”
武火与重油下
也焗出一份不同于油炸的脆嫩
如果粤系主打一个“嘎嘣脆”,
那么闽系则可说是“开口跪”。
福建莆田,套肠已有千年历史
肠套着肠,肠的“N次方”
油香滋味随之翻倍
图源:福建省商务厅《闽味一百》
“闽系肥肠”,最出名的当属泉州的
德化大肠羹
,这是关于猪血、肥肠与高汤的一次完美合谋。
地瓜粉勾芡,使汤体柔滑,紧紧裹住血与肠,仿佛要融为一体;但肥肠并未在“温柔乡”中丧失“本我”,内里爽嫩依旧。
大肠羹与
“咸饭”
最搭,米饭用竹笋、芋头和土豆焖煮而成,泼上鲜亮的葱油,再撒葱花,一肉一饭,让人击节赞叹。
中原大地上的河南,被誉为
“天地至中”与“人间C位”
。气候特征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地理位置望北向南、承东启西,满满的
“平衡感”
。
而就在这“至中”的河南省内,也出现
风格迥异
的两种
“肥肠料理”;
它们一南一北,一柔一刚;在看似失稳的状态中,同样呼应上了某种
“平衡”
。
河南最南端地级市信阳,不仅藏着全国闻名的“固始鹅块”,还藏着全省最得劲的一碗汤——
罗山大肠汤。
“大肠滚三滚,皇上都想闻”
罗山大肠汤
图源:中央电视台《味道中原》
原料和做法与“京系”的肥肠炖豆腐相似,最大区别是加入猪血与辣椒面,吃的时候最好趁热。
一碗大肠汤,
兼得豫北烩菜的敦厚实诚,也内含湘鄂菜系的热辣滚烫
,太适合冬天,却也跟
冰啤酒
是绝配。
河南省最北的地级市安阳,内黄县的
血肠
,做法十分粗犷。
内黄灌血肠
制作方法非常
“鲜红”
,晕血的人可能受不了。它与东北及内蒙古的血肠很像,只不过
内黄用猪大肠
,东北用猪小肠,内蒙古用羊小肠
。
豫南罗山一碗暖暖的大肠汤,像温柔的母亲;豫北内黄一份香香的煎血肠,则像豪爽的父亲,一柔一刚,一南一北,调剂着中原大地上华夏儿女的味蕾。
西南的“肥肠至味”,下饭了整个中国;北方的“梦中情肠”,那叫一个地道;南方的粤闽之味,嘎嘣脆、开口跪;中部的“豫系肥肠”,吃出“中庸”之味,
西、北、南、中,各有各的特点
——
而就在此时,
一股
异乎寻常的
“肥肠力量”
,从
东方
袭来。
首先要说,能做到“蓬莱宴罢八仙醉,孔府餐完二圣颠”的菜系,就是咱大山东的鲁菜,哪怕是溜肥肠这种老牌东北肥肠菜,也多半脱胎于鲁菜的手艺。
东北溜肥肠
号称“好吃到抽耳光都不放手”
看起来很家常
实则需经焯、炸、炒、爆、扒等工序
处处
隐含鲁菜余影
言归正传,回到山东肥肠,这就绕不过
“鲁菜的门面”
之一了——
九转大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