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证过一次“被炒鱿鱼”的全过程。故事的主角不是我,是我姐家的保姆。
我亲眼看着那个年近五十的阿姨,收拾好自己的行李,拎着大包小包离开我姐家。
为了保持着表面的体面,哪怕被炒鱿鱼了心里不舒服,依旧笑着对我们说着再见时,看着真的挺惨的。
当时坐在客厅看电视的我,看着阿姨走的这一幕,心里特别的不舒服,就随口跟我姐说了一句:“我觉得保姆阿姨好可怜,一把年纪出来工作赚钱,现在还被你们辞退了,这个结果对她来说是不是有点残忍啊。”
我对保姆阿姨的同情并没有得到我姐的积极回应,反倒被她后来的话说得心服口服,她说:“工作做不好,再可怜也不值得同情,你以后不用心上班,老板一句话叫你滚蛋,你也得这般狼狈地走,谁管你要不要养家糊口,因为你的可怜根本不值钱。”
就像我姐家之前的保姆阿姨,该带孩子的时候不好好哄孩子,整天低头玩手机,让家里的小宝宝一直哭,做家务的时候不够勤快,总抱着一副敷衍了事的态度。
而且最重要的是,每次我姐态度很好的给她一些建议时,她顶嘴的同时永远一副“我就是想这样做”的态度。
可能你一把年纪还要出来工作是很辛苦,你也有相应的家庭负担承受压力也很大,但你的老板你的雇主也不是养闲人的。
他们理解你帮你分担的主要方式就是,给你提供一个还算公平能养活自己的平台,但在这个前提下,工作做不好,业绩完成不了,自己不努力不用心,你再可怜也不值得同情。
说实话,你的可怜一点也不值钱,也不值得人同情,真正值钱的是卖力地工作,真正值得被人心疼的是那些努力工作的人。
我认识的另外一个姐姐,在她身边的同龄人都过得还不错的时候,她成天在朋友圈发一些很负能量的话,婚姻和家庭也算不上幸福,挣得钱也不多,生活过得紧巴巴的。
每次跟家里哥哥姐姐谈起她,我也都是用一种很心疼的语气说,这个姐姐好可怜啊。
但我哥哥他们不像我光看到可怜这个事实,而是更多的看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所以每次看到我同情心泛滥的时候,都特别冷酷甚至有点无情地说一句“她那是活该”。
在别人年纪轻轻都在外面奋斗的时候,她嫌工作辛苦,不想工作,寄希望于嫁人来让自己活得稍微轻松一点。
在本该打拼奋斗的时候,她选择安逸地生活着,她不努力想办法改变自己的生活,不多赚钱。
现如今,等大家都在年轻的时候实现了资本积累,还算过得轻松的时候,她又得出来辛苦工作,年轻时偷的懒双倍地还了回来。
把自己的人生过得可怜巴巴,除了怪自己,还能怪谁?
哥哥说:“她的可怜不值得同情,因为那全都是她自己的懒惰一手造成的。年轻的时候不舍得自己吃苦,所以现在就要全都补回来。”
年轻的时候是很辛苦,都会经历工资养不活自己的窘迫时期,会有因为方案做不好被老板劈头盖脸骂的时候,也有真的很累不想工作很想躺下来休息的时候。
包括我,最开始工作那段时间,工作压力和强度很大的同时,我也还不适应,但哪怕下班回到家已经很累了,我依旧靠毅力撑着继续写作,很多次的晚上都是写稿子写着写着就抱着电脑睡着了,再睁眼的时候已经是凌晨两点多,然后揉揉眼睛,强打精神继续写文章。
而我们这么努力,不也只是希望以后的自己活得不要那么狼狈,不要沦落到让别人可怜的同时,还自怜的地步。
谁人不是熬过之前很苦很可怜的人生,才赢得最后稍微的轻松一刻。
人生无非是先苦后甜,和先甜后苦两种模式,既然是你自己选择的后者,那也没什么需要旁人同情的。
我之前看过汤唯的一个采访,她说:“无论什么时候,都是适者生存,人生崩盘也不可怕,只要你学会融会贯通,一样可以走得更走。”
因为《色戒》走红被更多人看到的同时,汤唯也遭到了封杀,就像上证的A股,疯狂地冲到了历史最高点后,稀里哗啦的崩了盘,她遭遇了人生的低谷。
可能那段时间是比较惨,也比较可怜,但她没有自怨自艾地抱怨生活,而是去了美国,努力着让自己过得很好。她找了个培训班专攻英语,进行自我提升的同时,也努力的想办法赚钱。
她在街头“卖艺”挣钱来让自己在英国生活得不那么拮据,用旧报纸撕出大概的衣服样子,再用大头针别在身上,做街头另类时装秀,她用油彩在脸上画过京剧脸谱,拎一桶水,用海绵做的毛笔在人行道上写书法,也替路上画过肖像。
她靠这种方式自给自足的同时,吸引了合作人的眼光,开始慢慢走模特这条路。
在2008年的“伦敦时装设计周”上,她成了加雷的“御用模特”,然后又被香港邀请前去发展,和张学友合作《月满轩尼诗》,她才逐渐回到大众的眼前。
很多时候,你所谓张的“可怜”都是自找的,只有弱者才会让自己陷入,自怨自艾需要别人同情的地步。真正的强者都不会允许自己在可怜中活得太久的,他们总会努力想办法,用更体面的方式活成大家羡慕的样子。
《霸王别姬》里有句很经典的台词:人得学会成全自己。所以,你得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好一点而去成全自己,不要让现在的自己,被人同情。
大多数的可怜都不值得同情,也不需要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