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人民网舆情监测中心(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供包括《网络舆情》内参、舆情监测、声誉管理、舆情培训、智库咨询、大数据平台建设、新媒体研究和融媒体技术应用等在内的综合服务,是国内最早、产业链最长、业务最全的舆情服务机构和信息增值服务机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易方达陷举报信风波,企业火速回应为何难解声誉 ... ·  2 天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商店门口贴招聘广告被罚 城管执法遭舆论拷问 ·  4 天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官员三天穿同一件衣服出镜引发质疑 ... ·  3 天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贵州通报“9·24”重大火灾事故调查处理情况 ... ·  4 天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美诚月饼“香港身份”引风波,带货“翻车”引发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官员三天穿同一件衣服出镜引发质疑 舆论关注点为何“失焦”?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公众号  · 舆情  · 2024-09-26 15:53

正文


点击上方蓝字 可以订阅哦!






近日,在浙江省政府新闻办直播间,有网民指出,浙江省应急管理厅办公室副主任楼卿磊出镜直播不换衣服、不理发,有损公务员形象。对此,当事人受访回应称,因台风登陆一直上班没来得及回家换衣服,表示是自己准备不到位,对自己的“不修边幅”向广大网民表达歉意。

相关视频截图

得知原因后,网民纷纷为其点赞,批评对公职人员个人形象问题“发难”的网民无事生非。不过,也有一小部分声音质疑这是一场媒体自导自演的“舆论策划”,先援引网民对于官员3日穿着同件衣服出镜的质疑吸引眼球,再揭开背后原因制造反差,赞扬当事官员敬业奉献精神,通过这种明贬实褒的操作来制造舆论热门话题。

部分网民观点


在浙江省应急管理厅办公室副主任的着装风波中,《齐鲁晚报》旗下“齐鲁壹点”之“洋葱快评”观察到这是一种舆论“失焦”现象,即公众讨论焦点从应急管理工作本身转向了对官员个人形象的关注,甚至进一步问责媒体在公共话题设置和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诱发“低级红、高级黑”的舆论风险。


01
舆论“失焦”现象的多维成因


梳理事件话题脉络发现,本事件的核心背景是台风“贝碧嘉”登陆期间浙江省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公众本应聚焦于相关部门的抢险救援及次生灾难的防范等工作。然而,事件的讨论方向很快从迎战秋台风转向了对官员个体形象的讨论。部分网民对其三天未换衣、头发凌乱的状态提出质疑,而这一表象问题却逐渐主导了舆论空间。这类讨论转移,背后涉及到舆论对可感知、具象话题的偏好。相比应急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公众更容易对视觉上直接的形象问题产生反应。这种“轻议题”容易吸引更多的关注和参与,导致舆论从深度、专业性内容转向表层、简单的话题。


同时,媒体通过对网民关于楼卿磊形象问题质疑的炒作,试图先引发公众对其个人形象的“吐槽”,再通过澄清现象背后的工作原因,呈现出“敬业奉献”的正面形象。这种明贬实褒的操作模式初衷在于制造话题反转,以吸引更多的舆论关注。然而,这一方式也潜藏了舆论策划痕迹过于明显的风险,导致公众对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媒体动机产生怀疑。过于情绪化、表面化的议题设置背离了新闻的客观性,使得媒体在引导舆论时陷入“博取眼球”而非深度解读的误区。相比之下,原本可以通过讨论应急管理工作的挑战、展现工作成效来增强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与支持,但最终却选择了更容易引发情绪共鸣的表象话题,导致舆论焦点偏离。


另外,社会公众对权力和权威群体往往抱有双重期待:一方面,要求官员在工作能力上展现专业性,特别是在危机应对中能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公众也会基于权威形象对官员的个人衣着、言行举止等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双重期待导致了舆论表现貌似矛盾的特征——一方面,公众希望看到公职人员的“亲民”一面,即奉献精神与工作投入;但另一方面,个人形象问题也容易在潜移默化中成为社会对权力表达情绪的出口。


在此次事件中,公众对出镜官员个人形象提出质疑,表面上是对公务员“形象工程”的一种标准化审视,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众对权力群体潜在的相对严苛的要求。而公众对于官员“不修边幅”的质疑也从侧面反映出公众在看待公务员群体时对其形象要求与实际工作状态之间的冲突。


02
“感动疲劳”与优秀典型宣传的反效果


近年来,部分宣传过度强调敬业奉献的人物形象,逐渐导致了一种“感动疲劳”的现象,公众对过于戏剧化的赞美逐渐失去兴趣。在此次风波中,对出镜官员“敬业”的过度渲染,可能引发公众质疑:是否有必要通过强调个人的外显疲态来证明其工作投入?这类宣传策略的频繁使用,会使得真正的奉献精神被稀释,甚至引发公众的怀疑。最终,部分网民的反馈也证明了,原本旨在塑造正面形象的宣传效果适得其反,不仅未能有效提升官员的形象,反而加剧了公众对权威群体的怀疑和抵触情绪。


更严重的是,长此以往,“低级红、高级黑”的宣传方式还会损害公务员群体整体形象。在频繁出现的感动事件背后,公众可能会逐渐对公职人员的工作表现产生惯性质疑,认为类似的故事不过是宣传口径的一部分,而非真实可信的个人贡献。这种情况下,真正的奉献精神反而被埋没,导致原本应获得赞誉的群体形象受到无意的损害。因此,如何避免“感动疲劳”,以及如何进行更加理性和真实的宣传,是当前媒体在公共议题设置中必须面对的挑战。


03
媒体议题设置与舆论引导的反思


因此,有必要反思媒体的议题设置方式,回归事件的本质和实质内容,才能避免舆论走偏,真正实现对公务员整体形象的舆论正面引导。



首先应避免情绪化、表面化的议题设置



媒体在设置公共议题时,往往会选择那些能够引发情绪共鸣的主题,过度关注官员的个人形象,导致讨论方向偏离,忽略了真正应被讨论的公共事务和社会治理问题。所以,媒体应该在议题设置上更加理性和深度化,将焦点放在公共服务的实际内容上,而非通过渲染个人细节来博取短期的舆论关注。



其次,媒体要恪守新闻报道原则
保持客观性和公信力



作为舆论的引导者,媒体应当始终保持客观性和公信力。在出镜官员衣着风波中,媒体的叙事结构被质疑存在过度设计的嫌疑。新闻报道应该呈现事件的全貌,而不是通过情节设计来引导公众的情绪反应。只有当新闻报道具有公正性和透明性,公众才能对媒体的报道产生信任,进而形成更加理性的舆论环境。



最后,应急管理类议程设置应回归实质内容



在应急管理这类具有高度公共性和专业性的领域,媒体的报道和宣传应以实质内容为导向,避免过分强调个体形象或情绪化内容。通过深度剖析应急管理的政策、决策和执行过程,媒体可以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政府在应对危机时所付出的努力和面临的挑战。这样不仅能增强舆论对应急工作的支持,也能帮助提升公职人员的整体形象,使之与其实际工作表现相匹配。


作者:武汉人民在线主任舆情分析师 刘衍


编辑:李娅琦 | 责编:朱明刚

你的每个赞和在看,我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