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人民网舆情监测中心(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供包括《网络舆情》内参、舆情监测、声誉管理、舆情培训、智库咨询、大数据平台建设、新媒体研究和融媒体技术应用等在内的综合服务,是国内最早、产业链最长、业务最全的舆情服务机构和信息增值服务机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官员三天穿同一件衣服出镜引发质疑 ... ·  3 天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古茗“玩梗翻车”给品牌“梗营销”带来何种启示? ·  5 天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国家网信办就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公开 ... ·  6 天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从招商银行“58页PPT”桃色风波 ... ·  1 周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美诚月饼“香港身份”引风波,带货“翻车”引发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易方达陷举报信风波,企业火速回应为何难解声誉危机丨金舆之言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公众号  · 舆情  · 2024-09-27 23:56

正文


点击上方蓝字 可以订阅哦!





——  第130期 ——



易方达陷举报信风波
企业火速回应为何难解声誉危机

9月25日,一则《是谁把易方达香港带入火坑的?》举报邮件截图在网络流传并引发舆论关注。当日,易方达香港子公司发布声明称,针对网络出现的不实及恶意指控,已第一时间启动内审程序,并聘请外部香港律师事务所就相关事项开展独立调查。

回应声明截图

随后,#易方达基金被举报# #易方达回应五宗罪#等话题登上微博、百度等平台热搜榜,引发网民热议。中国金融信息网、每经网、21经济网、第一财经网、财联社网等主流财经媒体纷纷跟进报道,持续推动舆情升温。



举报内容热传
考验易方达舆情应对能力 
()


综合媒体报道内容可知,虽然该举报邮件面向多个政府部门,但凤凰网财经、投资洞见与委托等媒体及网络平台运营团队表示也从邮箱、微信等渠道收到了PPT、PDF版本的举报信。举报内容由私域转向公域,信息传播加速,助推舆情热度上升。

此外,举报信的内容详实,具有较高话题性,是推动事件热度迅速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举报信对易方达香港子公司协助上市公司隐藏重大损失、违反廉洁纪律、损害基金持有人利益等“五宗罪”进行一一展述,为舆论提供了较大讨论空间。另一方面,举报信所指控的违规行为牵涉易方达香港子公司多名高管,且相关人员身居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投资官、首席运营官等重要职位,进一步增强了事件的话题性。

作为国内头部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易方达基金在资本市场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声誉,深受投资者青睐。举报信直指易方达香港子公司在资金安全、市场公平、公司治理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对易方达基金来说,此次由举报信引发的声誉危机对其舆情应对能力带来严峻考验。



火速回应后

舆论质疑仍待消除 

()


从舆情应对的角度来看,面对举报信的严重指控和舆情发酵态势,涉事机构第一时间进行回应有助于稳定舆论情绪,减少负面影响。但快速响应仅是做好处置的基础动作,易方达回应策略仍存在改进空间。

其一,面对涉及多位高管和多项性质严重问题的举报,若无法短时间内呈现更多证明信息,则应注意对回应内容的把控,避免触碰先定性后调查、自相矛盾等“雷区”声明中先以“不实及恶意指控”对举报信内容进行否认和定性,后又出现审核、调查等相关表述,容易使得舆论质疑易方达香港子公司的诚意和态度。有网民发出“刚开始调查,还没出结果,怎么就先定性为不实及恶意指控了”的质疑。

其二,由于举报内容涉及易方达香港子公司的多位高层,由子公司发布声明容易陷入“自证清白”的逻辑陷阱,降低回应的有效性和说服力此时,由易方达基金进行回应或更能彰显对事件的重视与公正性。

其三,声明并未提及“外部香港律师事务所”的“独立调查”对后续事实的澄清是否能够起得到关键作用,为舆论质疑调查“流于形式”和易方达香港子公司“自查自证”留下空间



声誉风险外溢,后续回应

或成易方达修复声誉形象的关键

()


随着舆情的持续发酵,举报事件带来的外溢风险逐渐显现。据财联社报道,易方达在港分销商招商永隆银行26日通过短信的方式通知客户,已暂停易方达相关基金的认购,后续将向客户提供易方达方面的回应。此外,第一财经网报道,受此次举报影响,被指在易方达香港子公司协助下隐藏重大损失的上海银行,在25日股价跳水,且26日早间股价继续下跌;同时,上海银行曾因理财业务等违规行为被罚近亿元、上海银行香港子公司三年半亏损超19亿港元等负面信息也被关联呈现。

由于此次举报牵涉多方,影响范围较广,若想有效降低舆论负面影响,修复声誉形象,易方达方面还需分阶段、分步骤进行处置,做好阶段性回应,以实现舆情处置的闭环管理



舆情启示:网络举报更趋“专业化”
提升企业声誉风险管理能力刻不容缓
()


当下舆论场,通过PPT、PDF等形式呈现完整举报信息和证据的舆情事件屡见不鲜。对于业务敏感度高、涉众性强、外溢效应大的金融机构来说,网络举报引发的声誉风险如若处置不当,还可能对企业及相关方的经营、股价等产生系列负面冲击,危害性较大。

面对内容详实、“证据”丰富、关联方众多的“专业性”举报,回应时机的把握、回应主体与渠道的选择、回应内容的呈现等,均会直接影响回应效果。如何在把握舆论情绪的基础上,做好阶段性的处置与回应,并视舆情是否存在误读迹象开展舆论引导,最大限度降低举报类舆情对企业的负面影响,是企业未来声誉风险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期作者

舆情分析师 沈韩笑





编辑:李娅琦 | 责编:朱明刚

你的每个赞和在看,我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