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创人员的组成来看,《我爱我家》有点像家庭作坊出品。
投资是英达从堂弟的表舅那半拉半骗而来的
,主要演员跟英达、梁左
多少有些亲戚关系
,比如,扮演贾志新的是梁左的弟弟梁天,和平女士的扮演者宋丹丹当时是英达的妻子,邻居老胡是英达父亲,小妹贾小凡则是英达堂弟的妻子。
王朔参与了这部剧的策划,并贡献了《我爱我家》这个名字。在王朔和英达强大的人脉关系网络下,这部戏请到了很多大咖客串,比如王志文和江珊,当时他们刚刚演完王朔小说同名电视剧《过把瘾》而大火的时候,而创造出“葛优躺”的葛优,也是前脚刚刚演完王朔参与编剧的《编辑部的故事》。
这个名单细数起来还有很长:姜文、姜武、夏雨、李雪健、濮存昕、赵忠祥等等。职员表里出现的作词甲丁、负责音乐的关峡,也都是各自领域里的大腕。
而时隔多年,这个反映琐碎日常的情景喜剧,还在
被后人研究剧本之精湛。
有人在知乎问,“为什么《我爱我家》之后,英达再无同样水平的作品出现?”
答案五花八门,很多人指向2001年去世的梁左。写《我爱我家》之前,北大中文系出身的梁左已经有很多经典的相声代表作品,妹妹梁欢进北大中文系时,授课老师就说:之前有个毕业生跑去写相声了,竟然写的还不错,叫梁什么来着。
不过,相声在那个时候处于
大文人不屑于碰、小文人又倒腾不来的尴尬境地
,梁左算是全国最早尝试通俗喜剧的科班出身人员。有趣的是,他的家庭是清一色的“正经文人”身份,母亲谌容是作家,父亲梁达曾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见人便带三分笑,说起话来字斟句酌,很在乎对象的反应,没话的时候很安静,眼睛看着地,似乎怕人注意,有些讪讪的。”这是王朔对梁左的第一印象。不过,梁左在熟人面前其实也是个喜欢高谈阔论的主——写《我爱我家》剧本时,他喜欢在想出特别得意的情节后向英达炫耀:
“老英达你看这个情节怎么样?我原本是打算留给我的小说,直接拿诺贝尔奖的!要不是你们都一死儿地求我,能这么随便用到这破戏里吗?”
梁左一直有写小说的心愿,但直到2001年因突发性心肌梗去世时,也未能成稿面世,后来,王朔主导,把他的作品集结为《笑忘书—梁左作品选》出版。
图:王朔和梁左
梁左自认有抑郁症,曾经自己查书吃 “百忧解”,还留下过一句令人喟然叹息的话:
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悲伤,我就不虚此生。
同样令人惋惜的还有爷爷扮演者文兴宇,剧中重聚时,宋丹丹身旁的空位是留给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