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东南大学
欢迎广大师生及海内外校友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峡小微  ·  “1毫米很大 我们只有0.01毫米” ·  18 小时前  
手游那点事  ·  今天一度暴力拉涨7.8%,股价创40个月新高 ... ·  昨天  
三峡小微  ·  新华丝路 | ... ·  昨天  
三峡小微  ·  海冰中的守望者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东南大学

重磅 | 百年历史在这里重生!东大校史文化网正式上线啦!

东南大学  · 公众号  ·  · 2018-04-27 17:31

正文


回首来路,风雨沧桑数变;瞻顾过往,更思先辈之艰。 历经百年,弦歌不辍,东大师生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继2017年校庆期间校史馆正式开放, 东南大学校史馆 ”网络版——校史文化网也于近日正式上线啦!(可在文章末尾点击“阅读原文”直接进入)



铭记历史  传承东大精神


为了铭记历史,展现东南大学传承文明、科学报国的宏愿与担当,2002年百年校庆之际,学校在四牌楼校区群贤楼一楼建起了一座校史展览馆,通过约600多件照片和数十件文物、文献,扼要地反映了东南大学的百年历程。



老校史馆


2007年,校史展览又做了局部更新,增添了“今日东南大学”部分。 以此为基础,学校档案馆精心筹备创建了《东南大学校史馆》网络版, 开辟了校园变迁、东大人物、史料选辑、媒体报导、校史杂忆等栏目,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校史知识的文化宝库。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2017年6月3日,作为东南大学115周年校庆的一份“大礼”,新校史馆在四牌楼校区原工艺实习场正式开馆。新校史馆以通史为主,分为三个展厅,展厅面积较老馆增加一倍之多,全面展现了东大对大学文化追求的使命担当,充分体现了东大人发挥校史文化育人功能的不懈追求。



为了方便学校师生、校友感知东南大学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加快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2018年4月, 校史研究室秉承立德树人的宗旨,在新校史馆的基础上增设了校史文化网 ,进一步构筑东大人共同的文化归属、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新上线的校史文化网包括校史研究、大学之道、南雍人物、梅庵故话、旧影存珍、校园风物和滴水涌泉等栏目,将学校的百年风华、前贤“止于至善”的精神,真真切切地送到每一位师生和校友的面前,也为社会各界了解东大提供了一个窗口。



这里有弦歌不辍、上下求索的厚重历史,也有薪火相传、日月煌煌的崭新篇章, 那些失散的时光穿越经年,重绽光芒,那些尘封的往事经由网路,远道而回。


板块分明  全面记录校史


泱泱吾校


“泱泱吾校”栏目包含校歌、校徽校标、校训校风和百年沧桑四个版块,知道学校各个时期的校歌怎么唱吗?要不要一起穿越,到各个历史时期看看我们可爱的东南大学。



校史研究


“校史研究”栏目包含专题史、专题展览、口述历史、史海撷珍四个版块,想了解“书圣”王羲之为东大校名“题字”的故事吗?想知道1929年的中央大学一年能放多少天假吗?这里会为您解答。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何为大学之道,让我们看看李瑞清、郭秉文、罗家伦这些先生怎么解读?




今学校肄业士,非诸先生子弟,即乡里后学,愿毋忘其先,溺于旧闻,一志力学,为中国之培根、笛卡儿耶?廓美纽司耶?陆克、谦谟耶?非希、威尔孟耶?国且赖之矣。

——李瑞清








不发扬民族精神,无以救亡图存;

非振兴科学,不足以立国兴国。

——郭秉文




我们对于民族和国家,应尽到特殊的责任,就是负担起特殊的使命,然后办这个大学才有意义。这种使命,我觉得就是为中国建立有机体的民族文化。我认为个人的去留的期间虽有长短,但是这种使命应当是中央大学永久的负担。

——罗家伦




南雍人物


“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百多年里,东南大学群贤毕至、英彦辈出,这里有领袖群伦的掌校者,高标硕望的院士名师,还有“浩气弥千古”的英雄先烈。




梅庵故话


“南雍记取。想、月影梅庵,风翻琴谱。老干苍松,仰天迎翠羽。”如果说,南京有什么让顾毓琇念念不忘的,那便是月影梅庵和老干苍松了。当思想的风拂过六朝松的枝头,晃动着疏漏的月影,一段段尘封往事便从故人那里流淌而出了。杏坛春永,门前之桃李成荫,情系故园,长留以弦歌雅韵。



旧影存真


旧时光中,青春不老,梧桐树下,芳草长青。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去看看那些过往的人,过往的事,过往的云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