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汽车需要定期保养一样,水电站机组也需要定期进行“体检”,以保持最优工作效率。
近日,在三峡电站左岸厂房内,“工龄”21年的6号机组迎来了它的首次A修。A修是机组检修中级别最高、耗时最长的一种,工期长达约140天,期间会对机组进行全面的解体检查和修理。
▲
检修中的三峡电站6号机组转子 摄影:陈旋
现场,一个巨型银色圆柱体静静地立在支撑平台上,它就是6号机组的转子。检修人员正忙着对吊出的转子进行测圆工作。
“转子是发电机旋转的部分,由于机组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震动,加上转子质量巨大,因此相应的金属部件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磨损。在A修中,我们需要对转子的圆度进行精确校正,以确保其正常运转。” 长江电力检修厂机械二分部的侯国胜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6号机组转子的测圆工作采用了全新的激光测量方式。转子共有80个磁极,每个磁极上都贴有5个靶球,400个靶球反射激光信号到激光跟踪仪上,跟踪仪的屏幕上便能实时显示出整个转子的三维定位情况。
“过去我们采用的是百分表测量法,那种方法需要加装一个巨型量角器在转子表面,测量装置既笨重又复杂,组装都需要2天时间。而激光测圆就简单多了,不仅耗时缩短了一半,而且测量的点位更多、精度更高。”侯国胜说。
▲
检修人员用激光测量仪给转子测圆 摄影:陈旋
在检修现场,还有一只忙着送货的机器狗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它大步流星地行走在规定路线上,甚至可以平稳地上下楼梯,它就是今年新投入应用的智能工具箱中的“闪送员”。
▲
智能“闪送员” 摄影:杨琼文
侯国胜介绍,“检修工具数量多、型号多,工具存取无序、仓库容量紧张一直是我们面临的痛点。而智能工具箱的出现,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可以实现工具的定位、检索、登记和派送功能,大大提高了工具的存取效率。”
记者在现场看到,工作人员只需在智能工具柜的屏幕上轻轻一点,就能迅速找到所需的工具,然后根据工具的规格选择相应的“闪送员”进行派送。检修结束后,工具再由“闪送员”送回智能柜中,工作人员简单操作便可一键自动归位。
▲
工作人员正在操作智能工具柜 摄影:胡晖
作为三峡集团流域水电检修的专业团队,长江电力检修厂承担着机组大修、输变电主设备大修、水工金结设备设施整体检修、大型技术改造及水电站应急抢修等重要任务。多年来,检修厂始终致力于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与创新,将人工智能、机器人、激光、3D打印等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于大水电检修领域,成功解决了众多生产难题。
除了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外,一批“初长成”的检修工匠也是检修厂一大亮点。
26岁的侯国胜单看年龄是一名“萌新”,但在专业技能上,他已经是团队中的“尖子生”。
在三峡集团第十三届职工技能竞赛“水轮机检修工”项目决赛中,侯国胜和他的队友们与11支代表队、33名优秀选手同台竞技,斩获团体竞赛项目冠军,同时,侯国胜个人还被授予“中国三峡集团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
侯国胜正在进行机组镜板水平测量 摄影:陈旋
岁修期间,侯国胜负责机组调速系统的检修工作,其中所涉及的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技能就是测量。
“在检修现场,1毫米都是一个很大的单位,我们一般以0.01毫米为测量单位,俗称1道,测量偏差一般要控制在1-2道以内,这对我们的测量精度要求极高。”侯国胜说,“我们面对的是世界最大水电站的机组检修工作,责任重大,成败都在每1道的细节里,必须一丝不苟,容不得半点马虎。”
侯国胜最擅长的是钳工,钳工作业主要包括锉削、锯切、划线、研磨、矫正、弯曲和铆接等工序。在三峡集团技能竞赛中,他凭借出色的钳工技能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当被问及有何秘诀,他笑言“全靠手感”。
所谓的“手感”就是他在检修现场日积月累的练习。入职三年,侯国胜已经装配了10000多个零件。“跟着师父多听多看多问,多研究图纸,多上手操作,再形成自己的经验,手感就慢慢练出来了。”
近三年来,长江电力检修厂持续强化队伍建设,青年技术人才不断涌现。其中,1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全国技能能手、4人获得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第七届“大国工匠”的荣誉称号、1人获得“银牌技工”荣誉称号,一大批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在专业领域叫得响、立得住的检修人才脱颖而出。
“每一名新员工入职时都会收到一张‘学习地图’。”检修厂厂长、党委副书记肖荣介绍道,“我们以世界水电检修行业引领者为目标,搭建了以‘学习地图’为核心的培养评价体系,通过这张‘学习地图’,我们帮助新员工实现从新人到技能人员、技术人员、工匠人才、管理人才的进阶。我们致力于打造一支能力过硬的检修队伍,为大国重器的安全可靠运行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