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MBAEMBA
MBAEMBA同学互动交流的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武汉大学学生会  ·  新岁启程,共赴新朝 ·  2 天前  
武汉大学  ·  碰-杠-胡!武大人这个春节赢“麻”了 ·  3 天前  
浙江大学  ·  浙大推荐!这些年度好书,值得一看! ·  4 天前  
武汉大学  ·  这招绝了!春节没边界感提问回怼指南→ ·  6 天前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年味寻踪——烟火气里的人间暖意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MBAEMBA

抱歉,她又被处罚了……

MBAEMBA  · 公众号  ·  · 2025-01-31 19:38

正文

基因:善•感恩•爱•奉献
使命:帮助每一位后MBA/EMBA成长
愿景:成为最有价值的学习分享和资源整合的平台
宗旨:同修共赢和谐快乐

2304 字 | 4 分钟阅读
来源: 闲时花开

今天的文章,还是长话短说。

不说别人,说说我自己。

我这两个月,公众号上的文章,有10多篇接连被删。

被删的文,都是朋友们看后,点赞和转发较高的好文。


对于公众号作者来说,好文被删,犹如古董收藏者的藏品被盗。

心情可想而知。

这种接二连三被平台封文处罚的事儿,要是搁在以前,不用说太久远,就说两年前,我大抵都会崩溃的:

委屈,喊冤,不解。

而后变得悲伤,消极,怀疑。

进而在“人间不值得,写作不值得”的顾影自怜里,再次产生“老娘不写了”的停笔念头。

但现在,我收到被删文被处罚的消息后,内心仍会涌动出各种负面情绪。

但,不会持续超过3分钟。

3分钟后,我就恢复常态,该干嘛干嘛去了:

继续看书,继续记笔记,继续找选题,继续写文章。

不仅要写,而且争取写得更深一些,更真一些,更耐读一些。

当然,再次写出来的文,还会被删。

但,因为我走出负面情绪的时间,越来越短。

我抱持正面情绪的能力,越来越强,我就不再怕。

“不再怕”,无疑是这世界上最强悍的能量之一。

它不仅让我不再恐惧写作中遇到的意外和封杀。

而且让我对生活中出现的无常与难题,也展露出平和与耐力。

几天前的某个中午,我坐在阳台上的绿植中间,省察观想自己时,突然有股温热的能量,从内心喷涌而出,让我热泪盈眶。

接下来我要写的文字,就是那个中午的那一刻,内心能量的自动显化——

第一,来了就好。
我22岁到报社上班,就是一线记者。

从那时到现在,我写了20年的文字。

这20年间,我一直面临“好文被封”的困境。

包括38岁时从报社辞职,也是觉得写作太受局限——费心费力费时费钱写好的新闻调查,领导接到一个电话后,稿子就被扔进垃圾箱,再也不可能见报。

从事自媒体写作后,被删被封也是常有的事情。

这么多年,我一直被困在“被删文”的后遗症里,不断在愤怒和沮丧中轮回。

直到这一两年,我跳出了这种轮回,习得“你删你的,我写我的”的定力。

我用了20年的时光,才慢慢悟到:

写作,写出来,有没有成爆文,有没有被肯定,有没有人被更多人看,其实都不重要。

重要的,只是写本身。

重要的是,我走上写作这条路,一路从少年到中年,从清瘦到发胖,从懵懂到清冽,有没有在文字道场里,锻造出一个更真实更开阔更坦诚的自己。

当我听到内心那个清晰的“是”后,我终于明白了普陀山感应碑上那4个字的含义:

“来了就好。”

来了就好。

写了就好。

见了就好。

爱了就好。

悟了就好……

重要的,只是此刻的“来”“写”“见”“爱”“悟”。

重要的,只是事情本身,还有我们做事那一刻,交付的真心与诚意。

其他的,都是“相”,都是因缘合和的偶然。

不必当真,也不必挂心。


第二,无谓分别。

老朋友都知道,我开有两个公众号。

小号写个人随笔,大号写人间百态。

但都是从情感、心理、人性和开悟的角度,和更多朋友一起走在内修的路上。

刚开始写作时,我常常会陷入“写得好还是差,阅读量低还是高,读者赞了还是骂了”的二元对立里,不断内耗,不断纠结。

这一两年,我渐渐走出了这种分别心。

写得好或差,阅读量高或低,读者赞了还是骂了,本质上都是外在评判。

都是“住在相”里。
我唯一且重要的事情,是好好写下去。

一个发愿“好好写下去”的人,不能也不该因为一时的褒贬得失,而放弃一生的读写思悟。

就像一棵根握泥土、头仰蓝天的树,不会因为自己的果子结的够不够红,停留在自己枝杈上的鸟儿够不够多,别的树是不是比自己更挺拔漂亮,而放弃生长,放弃吸收水分和阳光一样。

不再内耗于考核的好坏、审判的喜悟、得失的比较后,我在人人都说公众号没落的今天,越写越开心,越写越上瘾,越写越自在。

每天抽出四五个小时,安静地坐在电脑前,用我手写我心,以我心表我悟,成了我一天中最专注最欢喜的事情。

没有劳累和抱怨,没有苦涩和重负。

写作,犹如吃饭,犹如穿衣,犹如呼吸,成为了我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

直到这时,我才理解《金刚经》中那句话: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我们不住在“好坏、对错、高低、贵贱、得失、成败”的相里,才能对事情本身,产生欢喜心慈悲心。

不仅仅是写作。

养孩子、待父母、观他人,亦如此。

任何一项工作,任何一种情感,任何一件事情,只有走出分别心,才得自由和清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武汉大学学生会  ·  新岁启程,共赴新朝
2 天前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年味寻踪——烟火气里的人间暖意
5 天前
清单  ·  5 款睡眠保健品推荐
8 年前
瞭望智库  ·  这个大蓝图,关乎1亿多百姓的福祉
7 年前
微设计  ·  微设计“最美系列”设计专辑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