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官方公众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武汉大学  ·  碰-杠-胡!武大人这个春节赢“麻”了 ·  昨天  
武汉大学  ·  这招绝了!春节没边界感提问回怼指南→ ·  4 天前  
谷粉学术  ·  DeepSeek中国大学排名TOP100 ·  3 天前  
谷粉学术  ·  DeepSeek中国大学排名TOP100 ·  3 天前  
武汉大学  ·  谁家学校上春晚了?是我的武大! ·  1 周前  
武汉大学学生会  ·  WHUer的寒假通关宝典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武汉大学

碰-杠-胡!武大人这个春节赢“麻”了

武汉大学  · 公众号  · 大学校园  · 2025-02-04 10:25

正文



蛇年至,财气到

家家户户不断传来

“碰、杠、胡”的声音

原来是春节精髓之一“搓麻将”上桌啦!

家人围坐 推牌换张 其乐融融

但你知道吗?这副看似简单的麻将牌

它承载着百年民俗

见证着社交文化的变迁

今天珞珞珈珈采访了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民俗学专家李向振教授

带你解锁麻将里的文化密码

看看“碰、杠、胡”背后

藏着哪些有趣的传统和故事!


·

▲点击查看“发”字牌背后的祝福


01

麻将的千年变形记


老师,我第一个问题就很“俗”:麻将到底是谁发明的啊?是不是郑和?我可听说他下西洋的时候为了解闷儿才发明的麻将呢!

这个问题非常经典!郑和发明麻将的说法确实流传很广,但其实这是个“美丽的误会”。根据历史文献,麻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比如,唐代有一种叫“叶子戏”的纸牌游戏,被认为是麻将的雏形之一。到了明代,又出现了“马吊牌”,这种牌戏已经非常接近现代麻将的玩法了。

郑和下西洋的时候,船员们玩的可能是这些早期的牌戏,而不是我们现在熟悉的麻将。真正把麻将“定型”的是清朝咸丰年间的宁波人陈鱼门。他在马吊牌的基础上,加入了“东南西北”风牌和“中发白”箭牌,还完善了规则,这才形成了现代麻将的雏形。所以,陈鱼门被称为“现代麻将之父”是有道理的!

原来是这样!那麻将是怎么从纸牌变成现在这种骨牌的呢?

麻将从纸牌到骨牌的演变,其实和材料技术的发展有很大关系。最早的纸牌是用竹子或木头制成的,后来为了方便携带和耐用,逐渐改用牛骨、象牙等材料。到了清末,随着制作工艺的进步,麻将牌开始用竹子、骨头和塑料混合制作,既轻便又耐用。有趣的是,麻将牌的材质还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变迁。比如,民国时期,上海等大城市的麻将牌制作非常精美,甚至有用象牙和翡翠制成的“豪华版”,而普通百姓用的则是竹骨牌。现在嘛,塑料麻将牌成了主流,便宜又实用!


·

▲点击查看“中”字牌背后的祝福


02

条饼万的前世今生


那麻将的“条饼万”为啥长这样啊?难道古人打牌也搞谐音梗?“一条”像幺鸡我忍了,“一饼”是烧饼吗?

这三兄弟的身世堪称“千古谜案”,现在,关于麻将的核心为什么是条、饼、万,已经很难从历史文献资料中获得真切地解释,但我这里有三大江湖传说,保你听完想穿越:


传说一:“护粮牌”起源说——大明公务员的KPI考核系统
·“饼”=粮仓大亨: 明朝太仓粮官为防麻雀偷吃,发明“护粮牌”发奖金!一饼=一座粮仓。
·“条”=麻雀烧烤摊:“条”最初称为“索”,代表捆麻雀的绳索,人们捉到几只麻雀就是几条“索”幺鸡=一只麻雀,九条=烧烤摊进货!
·“万”=工资条:“万”代表着钱币的数量,即捉到麻雀的赏钱数目胡个“万字清一色”等于升职加薪!这不比现代打工人的OKR刺激?

传说二:“叶子戏”演变说——古代游戏圈的版本迭代
· 初代目“叶子戏”: 其牌面分为四门:十、万、索、钱。虽说明末叶子戏中已经出现了“麻将”的花色,但麻将的玩法并非从中直接而来。
· 进阶版“马吊牌”: 明朝商人魔改版,加入银两单位,从此打牌=开银行!(徽商os:碰!这张汇票我收了!)
· 终极体“现代麻将”: 清朝陈鱼门大手一挥,加入东南西北风——恭喜您解锁3.0终极版本!


传说三:“郑和下西洋”娱乐说——船队的海上大富翁
·“饼”=压缩干粮: 航海三年天天啃烧饼,一饼解乡愁,九饼吃到yue!(船员日记:今天胡了清一色饼,yue~)
·“条”=风干咸鱼: 甲板晒鱼排成行,幺鸡是鱼干,九条是咸鱼九吃!(郑和os:再吃咸鱼本官要跳海了!)
·“万”=贸易钱财:出海当然离不开海上贸易 ,万字牌在这里同样代表着钱财,胡把万子=赚翻白银舱!


而且麻将中的一些术语和玩法也与航海有关哦,如“听”表示等待别人打一张需要的牌,就像听到麻雀叫说明胜利在望,而“碰”则表示船靠岸。将航海生活中的元素融入到麻将的规则和术语中,使麻将成为一种具有航海特色的娱乐活动,也体现了古代航海人员在艰苦的航海环境中对娱乐活动的创造和需求。

不过,以上这几种说法都还有存疑,等待学者们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


·

▲点击查看“北”字牌背后的祝福


03

文化密“麻”


都说麻将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但除了输赢,这堆字牌里到底藏了什么宇宙级文化密码啊?

年轻人,你摸到的不是麻将,是五千年文明压缩包!


第一层哲学Buff叠满!你以为胡牌就是赢?错!《中庸》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胡牌时喊"和了"是在召唤儒家终极奥义——用摸牌声谱写社会和谐交响乐! 东南西北也不是方向,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在牌桌开会!胡把"大四喜"=集齐四大神兽召唤神龙!另外, 碰是阴,杠是阳,胡牌瞬间达成太极平衡。建议申报诺贝尔和平奖:"看!中国古人用麻将实现宇宙和谐!"


这第二层可以说是社会生存模拟器,你看,上家卡你三万,对家碰你幺鸡——这不就是同事抢功劳,甲方改需求?学会"面带微笑拆听"才是终极生存技能!另外咱们逢年过节必搓麻,边搓边问话,北京大妈名言:"打三圈摸清对方家底,胡一把看透人品格局!"比星座血型准十倍!清代文人边打牌边对对子,现代人边视频搓麻边吐槽老板——科技在进步,麻将社交永不过时!


那这第三层则是中国人的终极浪漫,除夕夜的晚上,比春晚更有意思的就是打麻将摔牌喊"胡了!"是爆竹声平替;摸"发"字牌则是电子红包先行版!你也可以说麻将是非遗传承新姿势,台湾阿嬷边教孙辈打十六张边讲古:"这张春牌啊,是你阿祖当年..." 这其中的文化历史不可谓不长久。长久到世界人民也为它着迷,上世纪20年代,麻将逐渐风靡了美国东部。Joseph Park Babcock在1920年写了一本麻将启蒙书,《Rules of Mah-Jongg》,随着麻将逐渐走红,美国人对麻将牌视若珍宝。麻将牌一时之间竟然奇货可居,最高时的标价为200美金一副。此外音乐分子也开始借题发挥,创作和发表了很多与麻将相关的音乐剧,最被大家所广为流传的麻将小曲是Eddie Cantor的《当妈妈在玩麻将》。


所以,下次被家长骂"整天打麻将"时,请昂首挺胸:"妈!我在修炼阴阳五行人际和谐大法!”


·

▲点击查看“东”字牌背后的祝福


04

麻将江湖,一方一风情


麻将作为中国“国民游戏”,为什么各地的玩法差异比方言还大?四川人打牌像打仗,广东人玩麻將像喝茶,这种差异是咋形成的?

问得好!麻将简直是东方版的“权游”——每个地区都是麻将铁王座的争夺者!


首先有关历史传承,古人打MOD,游戏圈内卷。麻将像块“文化橡皮泥”,走到哪就被捏出新形状!唐朝“叶子戏”是文艺青年局,明朝“马吊牌”变身商人算账工具,到了清末宁波人陈鱼门大手一挥加入“东南西北风”,直接开启3.0时代。比如陕西“缺门”,丝绸之路商队骆驼超载?扔掉“万”字牌轻装上阵,玄学诞生:“牌不齐,财更旺!”打个麻将都能读出半部中国史。


其次有关地理经济,山川湖海,各有牌风,麻将桌上坐着中国地形沙盘!四川血战到底是盆地憋出的暴脾气!一局三连胡是基本操作,输家请火锅才能平息怒火。而广东推倒胡是面朝大海搞钱第一!“胡牌快过煲汤,三圈结束还能谈两单生意!”


这当然也有关社会文化,牌桌即江湖,摸牌学做人。比如咱们武汉的开口翻,码头江湖生存指南!必须要一边精确计算作大翻牌,一边提防放冲甚至不小心承包,完美体现武汉人在码头贸易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细腻性格(是的,别看武汉人外表凶狠,其实内心异常细腻哦),不过在我的观察中,一般嗓门越大番数越高,感觉可以写一篇《武汉麻将音量与长江货轮汽笛声强相关性研究》论文了哈哈哈~


所以下次旅游别光打卡景点,钻进麻将馆搓两圈,感受不同地方的麻将风情,比发朋友圈定位更懂中国文化!


·

▲点击查看“西”字牌背后的祝福


05

“胡了”还是“和了”?


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赢牌的时候要喊“胡了”?这个词到底是怎么来的?难道是打牌的人“胡来”吗?

其实“胡了”和“胡来”可没关系,它的来源比你想象的有文化多了!


追根溯源,“胡”其实是“和”的方言变体,最早的麻将术语里,赢牌其实叫“和(hú)了”,而不是“胡”。这个“和”字大有讲究: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代表和谐、圆满,比如“天时地利人和”。打麻将凑齐一副完整的牌型,象征着“和谐共生”,所以用“和”来表示胜利,既文雅又有深意。而和变胡则是方言发音的锅,在南方方言(比如吴语、粤语)中,“和”的发音接近“胡”(hú)。随着麻将的传播,北方人听南方牌友喊“和了”,误以为是“胡了”,结果以讹传讹,反而成了全国通用的说法!


不过虽然“胡”是“和”的误读,但这个词后来被玩出了新花样,甚至衍生出一堆麻将黑话。如果没凑成牌却喊“胡了”,会被罚分,这叫“诈胡”。于是牌友们戏称这种行为是“胡搞瞎搞”,反而让“胡”字更深入人心。另外“胡了”也更具霸气感, 相比文绉绉的“和了”,“胡”字发音短促有力,喊出来更有气势!想象一下,你摸到绝张牌,啪地一推牌大喊“胡了!”——是不是比“和了”更带劲?


所以说,“胡了”其实是一场方言引发的“美丽误会”,而中国人用幽默感把它变成了麻将的灵魂台词!


·

▲点击查看“南”字牌背后的祝福


06

“文青”与“极简主义者”的花牌之争


老师,我打麻将时发现有的地方牌堆里有“梅兰竹菊”,有的地方却连这些牌的影子都见不到!这是不是南北差异的“暗战”啊?

其实“梅兰竹菊”的存废之争,堪称麻将界的“甜咸豆腐脑大战”!背后的原因既有文化情怀,也有实用主义考量。


文化派认为花牌是麻将的“文人雅士皮肤”,其一加花牌是风雅象征,梅兰竹菊自古是“四君子”,代表文人高洁品格。清代麻将兴起时,士大夫们为了彰显格调,特意把这些“文化IP”印在牌上,边打牌边自我感动:“看,我摸到兰花,说明我品性高洁!”其二是彩头加成,摸到花牌能加分,比如“梅=冬”“兰=春”,凑齐四季还能翻倍。这简直是古人最早的“成就系统”——打麻将都能刷成就!其三则是玄学信仰,有些地方认为花牌能“转运”,比如摸到“菊”代表长寿,摸到“竹”象征节节高升。打牌顺便求个吉利,血赚不亏!


务实派认为花牌是“影响手速的累赘”,第一删花牌缩短时间,花牌需要额外摸牌补牌,一局多花5分钟。对四川人来说:“血战到底都打三圈了,你还在补花?搞快点!”而且可以简化规则,部分地方打牌走竞技路线,强调公平性,花牌带来随机加分,职业选手会抗议:“我技术满分,凭什么对手摸个花牌就翻盘?”删花牌还是防作弊神器,民国时期,赌场流行“花牌藏牌术”,老千能在花牌背面做记号。为了安全,干脆一刀切:“统统扔掉,只留基础牌!”


所以花牌存废其实是“文青vs极简主义者”的战争,下次遇到带花牌的地区,你可以摇头晃脑吟诗:“梅兰竹菊手中握,牌桌亦有君子风!”到了川麻局,请秒切画风:“花里胡哨的不要,给老子血战到底!”——瞬间融入当地文化!


▲点击查看“筒”字牌背后的祝福

·▲点击查看“筒”字牌背后的祝福


07

眼花缭乱的麻将牌型“黑话”


麻将里那些奇怪的牌型名字,比如“七小对”“十三幺”,到底是什么意思啊?为什么要设计这种牌型啊?

这些牌型名字虽然听着像“黑话”,但个个都有文化密码!它们可是麻将的灵魂,藏着古人的智慧和幽默感。


七小对:强迫症的胜利。“七”在传统文化中是“圆满之数”(比如“七日来复”“北斗七星”),而“对”象征成双成对。凑齐七对,简直是“圆满×7”的究极形态! 打破常规的“顺子+刻子”套路,让对手猜不透你的牌型!


十三幺:宇宙级收集癖。“十三”代表麻将所有幺九牌(1、9的万筒条+字牌)共13种,“幺”既指数字1,也谐音“妖”——集齐这套牌的人,不是欧皇就是“妖孽”!这套牌要求“每种只要一张”,体现道家“万物各得其所”的思想。


清一色:极致强迫症美学。“清”代表纯粹,“一色”指只用万/筒/条中的一种花色,连字牌都不要!这名字听着就让人联想到“出淤泥而不染”的文人风骨。


大四喜/大三元:打麻将打出玄学。大四喜集齐“东南西北”四风刻子,对应“福禄寿喜”四大吉祥寓意。大三元凑齐“中发白”三箭刻子,象征“天地人”三才,或者“状元/榜眼/探花”科举三元!


所以这些看似奇葩的牌型,其实是古人精心设计的“游戏彩蛋”,把数字崇拜(七、十三)、哲学概念(三才、四象)变成可玩的规则。让麻将既能“无脑推倒胡”,也能烧脑玩高端局,满足不同玩家需求。


·

▲点击查看“万”字牌背后的祝福


08

麻将:“通杀”全年龄段的国民游戏


俗话说“十亿人民九亿麻,还有一亿在观察”,现在年轻人也开始“碰杠胡”,麻将凭啥能通杀20岁到80岁?请问作为百度百科“麻将”词条的编写者,您最希望大众怎样看待麻将呢?

麻将之所以能成为跨越年龄的“国民游戏”,背后的原因既有休闲娱乐的魅力,也有社交互动的刚需。我希望大家能跳出“打发时间”的刻板印象,看到麻将背后的文化深度、社交魅力和智慧挑战。


其一,麻将是“最接地气的智慧游戏”。别看它规则简单,但想赢可不容易。十三张牌在手,舍与留之间,既考验算计,也考验心态。年轻人沉浸其中,把它当作一场思维训练,磨练决策能力;老年人乐此不疲,靠它锻炼大脑,延缓衰老。说到底,这不是单纯的“碰运气”,而是运气与实力并存的竞技场。


其二,麻将是“最不尴尬的社交活动”。相比寒暄式聊天,四个人围坐一桌,摸牌、出牌、吃碰杠之间,自然拉近距离。不管是亲友聚会,还是邻里来往,麻将都是绝佳的破冰神器。一局打完,既能收获情谊,也能增加默契,甚至在全球华人圈,它都成为文化认同的纽带——一张麻将桌,连接起天南地北的乡音与情感。


其三,麻将自带“心理按摩”功能。工作学习太紧绷?摸两圈,注意力立刻集中,烦恼也被暂时抛在脑后。有人喜欢跑步解压,有人热衷音乐放松,而麻将则是在“思考”与“放松”之间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不过,享受娱乐和沉迷游戏之间,还是要有条分界线,别一打就停不下来,让麻将从“快乐源泉”变成生活的“主旋律”。


麻将的魅力从来不只在牌局里,而是在它创造的互动、智慧和乐趣之中。它可以是家人团聚的纽带,可以是朋友之间的默契测试,也可以是个人策略思维的练兵场。真正懂麻将的人,看的从来不只是牌,而是牌背后的人生智慧。


·

▲点击查看“条”字牌背后的祝福







从武大的课堂到年味十足的牌桌

麻将不仅是一场运气与智慧的较量

更是民俗文化的缩影

下次摸起麻将牌,不妨想想——

这一张张牌面,藏着多少旧时光的记忆?

这一句句术语,流转着怎样的地域风情?

搓麻将,不只是赢牌那么简单

或许还能“杠”出点新发现!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聊聊你知道的麻将趣事

分享你的“胡牌”时刻~




--RECOMMEND---

·推荐阅读·





最后一波!错过等一年






春节没边界感提问回怼指南→






春晚这句祝福,是送给他们的!






除了武大谁还会带我看七彩祥云啊?






● “这春联算是被我玩明白了🤭” 

● 丶乛丨丶一丨𠃍一丨𠃍一丨一

 102个高中生,寒假来武大干了啥?......

 就现在⏰武大蛇年第一波红包封面开抢

● 今天起发布,武大学生人人都有!

● 名单出炉!来武大追星


武汉大学
-luojia1893-
感谢武汉大学社会学院
封面图:段懿恬
文案&编辑:段懿恬
责编:段懿恬
审核:张佳宁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点个“,再点个”在看“,一起“胡牌”吧~


推荐文章
谷粉学术  ·  DeepSeek中国大学排名TOP100
3 天前
谷粉学术  ·  DeepSeek中国大学排名TOP100
3 天前
武汉大学  ·  谁家学校上春晚了?是我的武大!
1 周前
武汉大学学生会  ·  WHUer的寒假通关宝典
5 天前
科尔沁都市报  ·  史上最全奇葩年终奖,快进来吐槽!
8 年前
热辣动态图  ·  妹纸,你这是在捣鼓啥呢?
7 年前
3W互联网深度精选  ·  怎样在大公司混成中层干部?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