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相信很多人被一个名为量子波动速读的视频刷屏,看过的人都惊呼被刷新了三观。
它号称经过培训的学生,通过快速翻书的手法,1至5分钟内就能看完一本10万字左右书籍。
甚至不用眼睛看,就能过目不忘,然后复述出来。
可以说,但凡稍微有点儿生活常识的人,都能看出其荒谬之处。
只不过,无论是超越科学领域的所谓“原理”,还是人均3到5万人民币的高昂学费,都没拦住这门量子波动速读课程,成为了如今儿童课外培训界,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
而这么扯的骗术,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家长中招呢?
实际上,一个骗局之所以能够成功,离不开两方面。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首先,骗子对受害者的筛选,称得上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举个例子,很多人都收到过“重金求子”、中了大奖之类的短信,这一看就是骗人的嘛。
我们肯定也会嘲笑这些骗子,太没技术含量了,能骗到谁?
但偏偏就是这些短信,都能钓到一堆连直钩都咬的“大鱼”,为什么呢?
因为这些没有技术含量的骗子短信,就是要把聪明人筛选出去。
聪明人不好骗嘛,行骗成本太高。
而相信这些短信的人,说难听一点就是傻,骗他们成功率当然会高很多。
另一个是他们对人性弱点的掌握。
比如在这个量子速读里,骗子就掌握了家长的几个弱点:
像是偷懒,自己没有时间或能力教育孩子,就花钱买安慰。
如果又碰巧有了点效果,甚至还会觉得踏实。
像是焦虑,中国家长对教育的重视,只怕孩子落后于人,却不愿承认大多数孩子生来就不是神童的事实。
这时候,培训老师一句“别的小孩20分钟读完一本书,您的孩子要一周”,就可以直接攻破他们的心理防线。
可惜的是,就算你的孩子是神童,都不一定能做到一目十行,更何况一分钟看完一本十万字的书。
而最容易让家长中招的,莫过于是信息不对称。
设想一个这样的场景,某家长本来对量子速读这种新阅读方法半信半疑,但骗子给家长科普,这是来自于日本的先进方法;
还跟家长说,你不信的话查查百度,然后家长上百度一查,居然还真不是假的。
而且这套理论不止在中国有,在欧洲、美国、印度等地都十分流行。
有详细的理论介绍、专门的网站、风靡全球...
这些“专业背书”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就是一个“权威、有保障”的课程。
一来二去,不少家长就被忽悠了。
而在中国,类似这样的骗局,还有很多。
如果这种骗局不被戳破,时间一长,很多人可能就信以为真了。
但现在这个骗局既然被戳破了,那它自然有漏洞存在。
而我在分析这个量子速度骗局的时候,就觉得它所存在的三个漏洞,恰好就跟我们中小企业在做营销的时候,最容易忽视的几个漏洞很像。
比如过度神化自己。
世界上本没有神,只有被捧上神坛,最后又摔下来的人。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就拿量子波动速读来说,有些孩子速读都不需要用眼睛看,蒙着眼罩就汲取了知识,有的孩子,还把书倒着翻...
如果这样都能吸收知识,我想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就要换人了...
另外,速读这件事说白了,就是记关键词,跟量子力学又有什么关系?
而我们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在做营销的时候,很容易就会把产品描述得天上有地下无。
但实际上,一个产品就算再厉害,它能够满足的市场需求也很有限。
与其想破头给产品做加法,不如多想想如何给产品做减法,说不定更能切中用户痛点。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第二个,没有实用价值的产品,都是一种浪费。
这次的量子速度说白了,就是翻书+专业概念跟术语,造成了信息不对称,让很多高学历、高收入的家长为此买单。
但这种技能,真没有什么实用价值,所以没看到结果的家长,成了举报骗局的主力军。
而放在我们中小企业身上,就是把营销的地位,放在产品研发的前头。
比如手机界的饥饿营销,当全国只有一两家手机厂商卖性价比极高的手机时,消费者自然会来买你的手机,甚至还会有黄牛倒卖。
但当全国手机厂商都在主打性价比的时候,你该用什么理由,来让消费者购买你的手机呢?
第三个,低估了互联网的传播速度。
我想,这个骗局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些机构的创始人,可能还用着尚未退役的小灵通。因为他们着实低估了社交媒体跟互联网的力量。
如果这些机构禁止家长带手机,可能我们都不知道有这码事的存在。
而在今天,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以忽视社会舆论的力量,如果你把用户当成傻子,用户自然也会把你当成傻子。
因为互联网消灭的,就是信息不对称这个问题,所以,别想着糊弄用户。
说到底,这种几十年前就有的骗人老把戏,无论怎样包装和翻新,其骗术都谈不上有多高明。
关键就在于家长们,被自己的功利心蒙蔽了双眼。
出于对“神童”和“学霸”的期待,还是会有家长决定“试一把”。
所以,对于相信量子波动速读的家长,也不用过多嘲讽和苛责了。
因为每一种骗局,最可恨的永远不是受害者,最可恶的永远都是骗子。
我们都是凡夫俗子,没有谁是真的上帝,毕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换个角度想想,如果是你你面对这样的局面,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