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证券市场周刊
《证券市场周刊》创办于1992年3月,是中国最早的专业性证券传媒。作为中国证监会指定披露上市公司信息唯一刊物,《证券市场周刊》是中国最具权威性的证券杂志。被美国期刊协会评为“世界十大财经媒体之一”。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高校人才网V  ·  南方科技大学2025年招聘启事 ·  昨天  
高校人才网V  ·  哈尔滨工程大学诚邀全球英才加盟!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证券市场周刊

善本金融润物无声 浙商银行倾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时代答卷

证券市场周刊  · 公众号  ·  · 2025-01-17 18:06

正文

提示 点击上方 " 证券市场周刊 " 免费订阅本刊


刚刚过去的 2024 年,是浙商银行成立二十周年,也是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的开局之年。以“一流的商业银行”为愿景、以金融为民为展业底色、以“善本金融”为初心使命,浙商银行 2024 年交出了一份总量稳、结构优的 稳健 成绩单。

总量之稳何以见得?业绩报告显示,截至 2024 9 月末, 浙商银行资产总额 3.28 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 4.21% ;实现营收 524.91 亿元,同比增长 5.64% ,增速连续三年位居股份行前列;实现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 129.05 亿元,同比增长 1.19%

结构之 优则彰显于此:截至 2024 9 月末,浙商银行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 1.83 万亿元,较年初增长 6.41% ;非利息净收入占营收比重自 2022 年以来呈现提升态势;截至 2024 9 月末,该行不良贷款率 1.43% ,连续下降趋势明显。

二十年之厚积,骐骥一跃。无论是营收增速、资产规模,还是营收结构、非息收入占比,浙商银行近年来整体经营业绩稳中有进。而立足新的一年,高质量发展步伐已然稳稳向前。

在浙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陆建强看来,近年来,浙商银行努力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善本金融理论与实践探索取得了标志性成果。立足新起点,浙商银行将进一步根植善本金融和智慧经营理念,以数字化改革为主线,以“深耕浙江”为首要战略,铸造金融五篇大文章特色优势,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企业家签署善本信托意向书)

金融服务理念跃迁 善本金融 润泽实体无声

“顶着星光出海,披着夕阳回家。”对于以小海鲜捕捞为主要谋生手段的苍南渔民来说,“靠海吃海”、渔获满仓是他们最朴素的期盼。

苍南地处浙江省最南端,海域面积广、海岸线长,渔区人口超过 20 万人,是浙江省重点渔业县、温州市渔业第一大县。然而,面对渔船指标逐步稀缺、造船成本高的现实,一些渔民悄悄用起了安全系数极低的“三无”(无船名号、无渔业船舶证书、无船籍港)渔船,船只越打越小、越打越简单。

如何在不影响渔民“饭碗”的前提下,整治并规范“三无”渔船?如何响应农业农村部要求,打造“政府造船 + 渔民用船 + 企业管船”模式,让渔民开上高标准、强保险、低负担的“共富船”?苍南县海安渔港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下称“苍南海安”)承接下了渔船管理试点改革项目,要新增 350 艘小型渔船(首批 100 艘)。

相应地,巨大的造船资金需求随之而来。为此,浙商银行金融顾问团队充分发挥融资租赁在业务模式、融资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灵活的产品优势,为企业量身定制了“直转回”业务方案,为首批新建的 100 艘渔船提供批量融资租赁,也让苍南 7 个沿海乡镇渔民切实享受到了渔船改革的红利。

(浙银金租成功落地温州市苍南县百艘渔船更新项目,图为承租企业与渔民签订租赁协议)
“原来必须筹资 50 万元才能建造一艘新船 , 现在每年只需支付 6.5 万元的租金,就可以租用新船,这笔账我们可早算过了,划算!”“这些公家船安全又有保障,现在谁还开‘三无’船呀!”获益的渔民如此评价。据了解,目前,首批 100 艘小型渔船均已完成租赁,全县 300 位渔民开上了“公家船”。

以此为缩影,金融顾问工作正成为金融服务实体的关键纽带。据了解, 作为根植于浙江民营经济沃土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和浙商总会金融服务委员会的发起单位,牵头推动我省首创的金融顾问制度 ,让金融专业人士从机构里走出来,走进企业、走进政府、走进社会。开展 6 年来,金融顾问制度已有 126 家成员单位、 4200 名金融顾问、工作室近两百家,累计为 10 万余家企业落实融资超 10000 亿元,并已复制推广至上海、北京、广州等 16 个省市。

(浙商银行绍兴分行金融顾问在诸暨市企业综合服务中心“金融服务专窗”为企业提供“问诊”服务)
不仅于此。这一成功实践背后,蕴藏着浙商银行围绕“善本金融”的更多创新探索。在过去的 2024 年,作为“善本金融”理念的首倡者和践行者,浙商银行从五大方面进行了体系化的创新探索,并结出了丰硕成果,形成了金融顾问、县域综合金融生态建设、浙银善标、善本信托等“六大支柱”体系。

坚持金融功能性首位,浙商银行持续澎湃着“金融向善”之力,以金融活水无声润泽实体。

“作为一家深耕一线的金融机构,我们把金融的功能性放在第一性的位置去推动金融转变,以应对金融定位变局开展了善本金融的实践探索,以落实‘八个坚持’为根本遵循推动金融价值评价体系重塑,以坚守‘五要五不’为实践要求推进‘正行向善’的文化养成,就是想向社会各界释放一个信号,金融不只是向善,而是要以善为本,从善(社会价值)出发。”陆建强总结道。

(浙商银行下沉街道开展“金融向善 金融相伴”公益集市活动)
业绩稳中有进 书写“深耕浙江”时代答卷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业绩快报中的数字,勾画出浙商银行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的“实景图”。

——资产负债规模稳健增长。 数据显示,截至 2024 9 月末,全行总资产 3.28 万亿元,近三年新增超万亿元; 2024 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 524.91 亿元 2022 年以来累计创收已超 1700 亿元,比前三年多增态势明显,全行发展迈上新台阶。

——盈利能力持续改善。 通过坚持智慧经营,浙商银行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在行业营收普遍负增长的形势下逆势增长 5.64% ,增速连续三年居股份行首位。 2024 年前三季度,非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 32.20% ,同比上升 4.55 个百分点,营收结构持续优化。

——特色优势愈发彰显。 通过深化链式生态金融实践,浙商银行围绕五篇大文章,打造出供应链金融、园区综合金融、人才科创金融、善融资产池、浙商交易宝等一系列品牌。普惠“金名片”不断擦亮,第一时间落实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向清单内经营主体发放贷款超 380 亿元。金融市场业务形成业内影响力;商票贴现量跃升股份行首位,柜台债实现省内分行全覆盖。

点点滴滴数据,折射出浙商银行深度服务实体经济的鲜活实践,亦是浙商银行助力浙江高质量发展的一线答卷——立足浙江、服务浙商,浙商银行从强化浙江地方债保障、做优科技金融服务、创新善本金融实践等多方面发力,与地方经济同频共振,将服务的触角延伸至浙江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作为省属法人银行,服务浙江是重要的政治任务,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陆建强表示,浙商银行全力实施“深耕浙江”首要战略,打造了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浙银示范。

“哪里有需要,融资就去哪里”。据了解,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项目建设需求,浙商银行始终保持政治站位,强化金融要素保障,推出重大项目专项服务方案,配置专项经营资源,给予利率优惠,并执行差异化授信审批流程,开通绿色审批通道,为支持浙石化、先导微电子、鸿禧能源、日月光能等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项目和长龙航空、苍泰高速等一批交通强省重点领域项目提供了硬核支撑。

标志性成果接连落地生花:据统计,自 2022 年把“深耕浙江”确定为首要战略以来,截至 2024 12 月末,浙商银行在浙江省内融资服务总量 10205 亿元,站稳万亿台阶;新增落地重大项目 35 个,累计服务 82 个项目,余额超 100 亿元;作为浙江省政府债券的主承销商,浙商银行 2024 年全年承销浙江地方债 403 亿元,市场占比 8.48% ,居所有银行首位,交出了“深耕浙江”的时代答卷……

深则叶茂,本固枝荣。浙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全面打响新一轮“深耕浙江”三年行动计划,不断向下扎根、向上成长,在日复一日的深耕细作中,纵深推进大本营建设。

(浙商银行金融顾问走访企业开展实地调研)
以“严”之主基调守牢资产质量生命线

合规管理与风险防控是银行资产质量的生命线。刚刚过去的 2024 年,浙商银行深化合规经营理念,将“严”的主基调贯穿始终。

数据得以印证。浙商银行不良贷款率自 2022 年以来连续下降,资产质量保持稳中向好态势。截至 2024 9 月末,该行不良贷款率 1.43% ,较 2023 年末下降 0.01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