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CIM平台,将城市更新建设重点区域及道路精准落图;利用视频监控及无人机低空感知技术对城市开展精准“体检”…… “天上看、网上管、地上查” “能感知、会思考、有温度”,智慧城市建设让崂山区的管理更高效。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崂山区向智慧城市建设的统一标准和规范看齐,将城市管理的智能化和精细化落实到城市更新的项目实施中,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既建好“面子”,又做实“里子”,融合历史与未来、传统与创新,崂山区利用“互联网+”思维,整合城市碎片化的服务资源,从体制机制、业务流程、认知思维等维度直击城市治理难题,从技术中来、到场景中去,开展符合数字化发展进程要求的全方位改革、系统性重塑,持续完善“城市大脑”。如今,“一网通办”在崂山成为常态,智慧城市指挥中心串线成网,城市治理“一朵云”实现全覆盖。
瞄准影响数据流通使用的卡点堵点,创新打造了“1134”模式,即1套机制、1个中心、3项能力、4大场景。“1套机制”,通过数字崂山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建立政务信息化项目管理机制,全量统筹全区政务信息化项目,形成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和共性基础资源“三张清单”,推动数字基础能力共建共享,提升信息化建设的系统性和整体性;“1个中心”,精心打造城市云脑指挥中心,汇聚数字化能力,平急结合,形成“一体会商、一屏统览、一网协同”的现代化治理格局;“3项能力”,扎实塑强数据全量汇聚能力、事件全局协同能力、城市全域感知能力;“4大场景”,赋能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管理“一网统管”、城市体征“一屏统揽”、城市运行“一体指挥”。通过集约建设、流程优化、数据集成等方式,构建城市管理操作系统“大格局”。
打造“一网统管”平台,构筑“主动发现、自动指令、快速处置、实时反馈”智能管理闭环;绘出“防火督导一张图”“违章建筑治理一张图”,满足多部门个性化业务需求;形成“群众诉求一张图”, 打造“群众问题未诉先办”新模式……目前, 在崂山区,一幅“数智百景图”正初步形成,推进优政、兴业、惠民的数字化能力融合生长。
2022年以来,崂山区创新提出城市云脑“113”的总体架构。即1个大数据中心,1个CIM基础支撑平台,以及数据中台、业务中台、AI中台3个中台。首创运用云数据库技术,实现全区各系统数据库的集中管理,打造数据库“档案馆”,实现数据资产的可管、可控,做到项目建成之日即数据汇聚之时,彻底破除数据孤岛。聚焦数据融合赋能,城市云脑“解锁”多项跨部门融合应用场景,通过“部门需求+简单化配置”,在基层社会治理领域,强化12345热线、“崂先办”网格等事件汇聚分析,依托CIM平台将35个易发生群众投诉事件点位落图,形成“群众诉求一张图”,调用全域视频、无人机资源,实时查看现场情况,及时发现存在问题,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
目前,崂山区城市云脑汇集数据约16亿条,治理数据8.6亿余条,实现了感知、应用等数字化资源一本账管理。汇聚160余类位置资源、46万条标准地址信息,完成10大模块的可视化建设图,形成数字化“挂图作战”模式。发布30期卫星遥感数据,实现了广域视角下城市体征快速识别以及长时间轴线下的对比分析。建成低空智能感知平台,部署22个点位、44个自动化无人机机场,以“空中视角”有效补齐城市视频盲点,实现各类城市事件的实时感知。新建630路高点监控,整合视频资源2万余路,实现卫星、无人机、视频、掌端等数字空间与城市物理空间全时空、全要素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