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大学出版社
学术的尊严 精神的魅力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出版社!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浙江大学  ·  浙大AI课,真的不一样! ·  2 天前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匠心育人,领航筑梦:工学院班主任工作纪实 ·  3 天前  
武汉大学  ·  126天内3篇顶刊!武大这个团队再发Scie ... ·  5 天前  
浙江大学  ·  杜江峰校长参加中意大学校长对话会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三百年前,最时尚的事情是中国海淘!国王都在剁剁剁!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公众号  · 大学校园  · 2017-04-27 08:00

正文


在欧洲奢侈品风靡世界的今天,Hermès、Aquascutum、Burberry……不知道剁下过多少双中国人的手,也不知道砸醒了多少小年轻们的梦,放眼望去,从街头巷尾到睫毛嘴唇,无处不见欧洲时尚的影子,谁能想到今天的中国,人人都在为“路易(LV)”疯狂,而三百年前的“路易”(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却在被中国货整得意乱神迷、疯狂剁手,那个时候,上至皇宫下至民间,“中国”几乎成为奢侈品消费市场上的顶配,东方时尚和中国风吹得欧洲人民心痒难捱。


伟大的“太阳王”路易十四


中国风在欧洲宫廷的风靡还得从一段国王泡妞的故事说起。为了哄自己最宠爱的情妇莫内斯潘夫人开心,这位风流的国王几乎用尽了一生的脑洞,在送腻了珠宝首饰、金银器物之后,别出心裁地在凡尔赛的园林中修建了一所中式开心屋,当做送给情人的礼物。比起文青送诗歌,土豪送跑车的老套路,路易十四开了送房产、建园子的先河,未来的撩妹终极手段也很难再有所超越。这个名叫特列安农瓷屋的开心屋像春天的花儿一样从土地里冒出来,在周围精致的欧式建筑丛中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东方奇葩,然而这种奇葩的违和感竟然成为了一种时尚,在它的引领下,欧洲的每个角落,从皇后岛到巴勒莫,从辛特拉到查尔斯科—泽洛都出现了一大批中式宝塔、网格样式的茶馆、亭子和“儒家式的”庙宇。


不仅成功地引领了时尚风潮,这部山寨中国风的魔宫还被写进了当时的一部寓言式的传奇故事《不是故事的故事:“举世无双”和“仙女的王后”》。故事讲述的是“举世无双”(路易十四)和“光荣美人”(莫内斯潘夫人)的爱情,其中,“光荣美人”被描述为一位“最美丽也最高傲”的中国公主,当“举世无双”陪着他的公主美人在运河上乘船游览的时候,这位公主对国王的奢华领地并没有太多的兴趣,她冷冷地告诉国王,在中华帝国,财富是寻常之物,她的父皇反而偏爱朴素、洁净的房舍,而不是富丽堂皇的宫殿。为了讨好这位高傲的美人,“举世无双”跃下小船,在岸上用权杖敲击地面三下,瞬间便出现了一座陶瓷城堡,苗圃环绕,花香四溢。这个变戏法一样出现的房子的原型就是前面说的特列安农瓷屋。


美国当代艺术家Edward  和德国当代艺术Bernd 画笔下的特列安农瓷屋


就像历史上那些和伟大建筑(无论是长城、泰姬陵还是新天鹅堡、温莎堡)挂钩的爱情传奇一样,路易十四的爱情和特列安农瓷屋的结局也无一例外地悲剧收场。本来这所山寨南京陶瓷宝塔的魔宫就因为建筑和装修的问题变成了皇室工匠们的难题,因为它的外部涂层不是由正儿八经的中国陶瓷制成的,而是由当地陶器厂制作的瓷砖代替,这种容易渗水的材料无法承受冬天的冰霜,以至于每年维持魔宫外观和内置的修理费几乎都快赶上了房子的制造成本。与此同时,脆弱的爱情再次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莫内斯潘夫人被新宠取代,这所为了博她欢颜的开心屋最终变成了伤心地,在1687年就被人拆除。


一屋好拆,时尚难改,中国风已经成了不可逆的时尚潮流。休·昂纳在自己的著作《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中毫不讳言这股贯穿宫廷和民间的中国热:“国王和他的大臣们无一例外地对东方物件热情高涨,有的甚至成为了收藏家——刺绣的丝绸幔帐、真漆柜子、金丝细工饰品(尤其被国王和他的母亲所喜爱)以及青花陶瓷瓶。这一时期的财产目录清单和文献表明,在17世纪70年代初,宫廷受到了中国热的严重影响。”


“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宠姬、“光荣美人”莫内斯潘夫人, 

后世的伏尔泰曾评价她是当时法国最美的女人。


从宫廷开始,中国风的时尚开始传播到都市和外省。特列安农瓷屋完工后的短短两年里,宫廷里的大臣纷纷效仿自己的国王,各地的中产阶级们也开始把小木屋改造成中式风格的开心屋,没钱建造房屋的人们购买蓝色、亚麻灰、金黄色和银色的中式丝绸作为家居物品,房子的装修色调也融入了更多的中国情调。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这股风潮就传到了德国和欧洲其他地区。皇家宫殿中陈列的中国样式的家具激发了平民百姓在同样的爱好中也放纵一把。“东方的家具和瓷器运到法国的数量在逐年增加,也变得更加流行。而进口的印度纺织品在引发了一场服装设计的革命,沉重的金银丝浮花材料过了时,来自东方的轻盈印花纺织品更受喜爱。法国工匠开始按照中国风格生产更多的物件,其中有部分原因正是为了对抗这场东方的竞争,保护自己的贸易。”


中国风本来只是王室的奢侈趣味,却在竞相模仿中变成了流动在欧洲大陆的生活时尚,加上经济利益的驱动,东方贸易交流不断深入,欧洲本土接纳了越来越多的中国物件,与此同时,生产活动也倾向于注入更多的中国元素以维持商业竞争力,这股中国热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


身穿东方服装在寺庙旁边骑象巡游的人们,

作者是让-巴蒂斯特。


很多人至今仍不明白,为什么来自异域的中国元素会在那个时代的法国乃至欧洲如此吃香。从休·昂纳的观点来看,中国热的首要原因就是东方的神奇物件满足了当时人们对富丽堂皇、异国情调的渴望,“它们给太过严肃的装饰格调带来了一丝明快,并给阿波罗神殿般的国王路易那香火弥漫的房间带来了一阵愉快的幻觉”。


宫廷里盛行中国风还有一层有趣的隐喻,酷爱寓意的各国皇室都不会放过中国物件背后的神奇联想和神秘寓意,不管多么奇特,多么反古典,“中国艺术都被看做是一个强大帝国的产物”,而在每一幅画甚至每一个装饰手段都在夸耀路易十四如何伟大的凡尔赛宫更不会忽略掉中国艺术背后的这层寓意——它们在暗示这位君主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当他用镶嵌精美的青瓷碗小口小口品尝肉汤的时候,当他在皇家药方用青花罐服药的时候,亦或是当他为晚上的化装舞会穿上东方服饰的时候,这位太阳王兴许也把天子看成了阿波罗或者亚历山大之外的另一个角色。”


纳韦尔陶器场生产的青花陶瓶, 约1 6 7 0 —1 7 0 0 ,

可能是专为凡尔赛宫制作。


当然,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虽然东方收藏品对于收藏家来说价格高得离谱,但是国王总是能从印度公司得到相对廉价、上等的东方漆器。当厚重的银质家具被扔进熔炉,用于支付国家开支或者填补财政赤字的时候,国王可以得到同样富丽堂皇、同样具有联想价值并且同样奢华却更加廉价的东方器具作为室内陈设。因此,数量巨大的中国样式的器具开始在宫廷出现并最终影响了整个欧洲大陆的时尚潮流。


当我们今天醉心于欧洲奢侈品和各路海淘的时候,估计很难想象,三百年前的欧洲大陆,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在中国风的热潮里竞相剁手吃土,盛况丝毫不亚于今天的疯狂海淘,而那时候的中国代购可真算得上稀有而珍贵的专业人才,就连国王想剁手也得巴望着大小代购们运回上等的中国货~




- 版权信息 -

编写:守拙堂陈峤

本文观点资料来自

《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


好 书 推 荐

         

         


《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

[英]休•昂纳 著

刘爱英 秦红 译




长按图中二维码可进行识别关注

点击本文最下方“阅读原文”,可直接下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