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广图纪录片中心
每年的“WE纪录”,我们都会和线上课程一起同步举行
征片
活动,并在线上课程结束之后,邀请一位行业一线的大咖,为征片终评入围的学员们带来一节
“一对一”作品指导课。
今年的“一对一”作品指导课,我们邀请了
国家一级导演彭辉
担任指导老师。
彭导曾用三年的时间,扎根可可西里,拍摄了聚焦盗猎藏羚羊的现实主义佳作《平衡》。
他的影像风格内敛、质朴,却极具真实的力量。同时他也是包括中国传媒大学等在内的十余所知名高校的客座教授,历任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奖”等国家级、国际性电影电视节评委,具有丰富的作品指导经验。
此外,彭辉导演也将担任我们今年征片的
终评评委
。
《平衡》拍摄现场
在过去的几周里,我们已经征集到了一部分作品,有些作品风格独特,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影像美学思路;有些作品很质朴,但呈现了作者对世界与众不同的观察视角,且足够真诚。
同时,我们也在后台收到了一些反馈,其中有一部分是关于征片的疑惑,接下来,我们将一一进行解答。
Q1 关于类型:是不是一定要投稿自然生态类纪录片?
A1 : 不是。征片的主题是“家园”,自然生态类纪录片只是符合主题的其中一种类型。“家园”有“大家”,也有“小家”,你既可以关注全人类共同的家园,也可以聚焦“小家”,投稿私人影像,或是社会纪实类纪录片。
Q2 关于对象:是不是一定要拍摄动物、土地、气候和环保?
A2 : 不是。征片的主题是“家园”,一是关照生命生存的环境,二是关照环境中的生命。这个环境可以是很具体的,例如城市,乡村,旷野,一条大河,一个鱼缸,甚至是一片叶子;也可以是很抽象的,例如心灵家园,互联网社群或某种社会潮流;当然,我们也想看到一种环境的变化,例如同一个环境的过去和现在,或是生命从一个环境流动到另一个环境的状态。
而“生命”也可以是多元的,既可以是人类、野生动物、宠物、植物等真正的生命体,也可以是一种精神,例如摇滚精神,“躺和卷”的精神等。
Q3 关于作品:可以投稿之前拍摄完成的作品吗?参加过其他节展的影片,可以来投稿吗?
A3:可以。只要你的作品契合“家园”的主题,时长为10-50分钟,且为纪录片,都欢迎投稿。
A4:首先,“真实”和“真诚”肯定是第一标准。
而针对初评阶段来讲,我们将在各大高校邀请学界专业人士组成评委组,他们将根据“主题内容”“创作能力”和“艺术风格”三个基础指标来打分。
A5:你的作品将得到大咖的指导,在影展中与观众见面,收获经验与成长,但远不止于此
-
终评入围作品的主创都将受邀参加
“WE纪录作品指导课”
,大咖导师将对每一部作品进行一对一拉片指导;
-
作品将入藏广州图书馆,
获得广州图书馆颁发的馆藏证书
;
-
作品都将在
“
2024WE纪录影展”上
公开展映
,影片主创将获得与观众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
-
作品
将登上“2024WE纪录影展”场刊
;
-
“2024WE纪录影展”将举行观众投票环节,得分最高的影片将获得
“观众选择奖”荣誉
;
-
终评入围作品,如通过审核,将有机会在
广州广播电视台
等官方平台播出;
-
主创将有机会获得
“2024WE纪录”主办方的独家专访
,得到广州广播电视台、
【凹凸镜DOC】和【广图纪录片中心
】等多个媒体渠道的曝光机会。
Q7 关于“一对一”作品指导课:一共有多少个名额?
A7:今年将有大约二十部作品入围终评,作品入围终评的主创都将受邀参加作品指导课(可线上参加)。
A8:当然可以。正如前文所说,影像只是介质,内容才是核心。制作技巧当然是评分标准的一部分,但能否如实真诚地记录,逻辑自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表达出对世界的新见解更加重要。
Q9 我没有参与“2024 WE纪录”第一阶段的线上课程,可以参与征片吗?
A9:可以。
A10:可以。
A11:我们鼓励所有学员积极参与征片活动,虽然作品指导课名额有限,但只要你拿到了第一阶段线上课程的结业证书,并积极参与征片活动,既使你的作品最终未能进入终评,我们还是会为你颁发《优秀学员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