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沙梨熊286
知识的良心 效法的源泉 文盲的导师 萝莉的救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知乎日报  ·  时隔 24 ... ·  昨天  
知乎日报  ·  知乎图书新品上新——给 6-12 ... ·  昨天  
Quora文选英语  ·  老外说𝒎𝒖𝒎'𝒔 𝒕𝒉𝒆 ... ·  3 天前  
Quora文选英语  ·  Quora_你最近最快乐的时刻是什么时候?【 ... ·  3 天前  
知乎日报  ·  有什么东西是外国人吃,而中国人不吃的?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沙梨熊286

近代马来西亚的自由之路

沙梨熊286  · 公众号  ·  · 2019-02-10 14:21

正文

所谓马来人是南洋原住民的说法,本质是个伪命题。南洋原住民其实是如今沙捞越、沙巴、帝汶的那些岛屿土著,马来人和华人都是移民后代。在马来半岛分布状况是华人三州(槟州、马六甲、新加坡),马来五州(靠泰国边境那几州),其余四州是马华混居(华人居城,马人在乡)。

英治时代分为三区,华人三州称为海峡殖民地,马来五州称为马来属邦,而其余四州称为马来联邦。三区之间只有纵的关系,皆隶属星加坡总督府管理,但是没有横的关系,华人有甲必丹,马来人有苏丹。


在社会经济上,各种族也是泾渭分明。对英国侨民来说,英国人是上层行政管理者,中层是印度人(技术类职员)而下层是泰米尔劳工(筑路、割胶)。对马来人来说,上层是苏丹贵族,中层是公教人员,下层是马来农民。而对于华人来说,上层是富商,中层是手工业者、商贩和小业主,下层是锡矿工。


战前,英国保守党执政,按部就班,天下太平。战后,左翼工党上台,开始瞎折腾。先搞个白色方案,十二州普选,整合成马来联邦。半岛炸开了锅,马来人不干。因为半岛总人口里华人占44%,马来人只有42%,其余是阿三及泰米尔人。选举算人头,就会变成华人执政。至于马共也不干,因为它在华人里是少数派,选举也无望,所以要革命云云。


工党搞不定了,还得换保守党上来擦屁股。车轮已动,无法停止,只能争取软着陆,于是提出蓝色方案折中:安抚巫统(马菲印人统称巫人),变成十一州联合邦,华人最多的星州不加入。打击马共,一手集区并屯,一手锡矿提价。原来英国工党搞统制经济,每磅锡矿钉死十便士,矿业萧条。保守党搞自由经济,市场话事,涨到每磅十八便士。贸易繁荣,加上安居工程,有工作,有房住,有钱赚,华人矿工自然就不愿去丛林打游击了。马共泡沫化鸟,温和的马华公会浮上台面。


之后自治领时期,名义上是君主立宪,九个苏丹轮流当虚君。实际上是国会保守三党同盟(巫统、马华公会、印裔国大党)执政,总体太平无事。点解,巫统由苏丹贵族们主导,马华公会有侨领商人,阿三则是万年酱油党,自然一团和气。但仍有暗流涌动,马华两族的激进派都蓄积不满。马来激进派认为华人垄断了经济,华裔青壮派认为马来人垄断了公职,你想钱来我想权,迟早是要闹翻的节奏。


历史拐点何时出现,星洲独立问题。马邦和星洲都是自治领,相继要过渡到完全独立。当时李光耀面临内部强大左翼对手,星洲独立之后有可能出现左翼夺权的危险。怎么办,要加入大马,如此马邦保守同盟可以帮他对付左翼。保守同盟也愿意帮他,因为如果不帮他,星洲左翼摘桃变天,本土马共也会借势再起。此外贵族出身的首相冬菇也贪图星洲商贸利益。


可又有问题。星州若是加入,华人就是选民多数,怎么规避风险?冬菇要求再多加几个州,也就是英属文莱、沙捞越、沙巴三州一起加入。文莱是马来人,双沙州是土著,这样选民结构有利于马来人。但结果是文莱未入(左翼人民党想加入印尼,右翼苏丹则想做草头王,都不愿并入马来亚)。最后十四州联邦,马来西亚建立。


马来西亚成立后,保守同盟才发现得不偿失。外部激怒了印尼和菲律宾(都想争夺巫族一统的主导权),内部来了李光耀。老李也是个大玩家,架空马华公会,拉拢华社中层的民政党,再以青壮华裔为核心建立自身分舵(闪电党),统战印裔国大党以及双沙州的土著小党,打出的招牌是“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与之对应,巫统内部马哈迪们也顺势而起,争锋相对扛起“马来人的马来亚”旗帜。

冬菇首相内外交困,每天晚上自插双目,悔不该接纳李光耀进入联邦。虽然不久后驱逐星洲出联邦,但李老大的分舵还在,换了个马甲,叫民主行动党(即火箭党),堂主林吉祥带着小兄弟们继续闹,到1969年大选,起风了。


过往几十年的选举都风平浪静,三大族群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保守三党各就其位,联合执政。这次不同,火箭党及其盟友一飞冲天,而马华公会泡沫化,阿三党跑票,体制外深绿也有显著增长。反过来看巫统,论票数未能过半,论席次丢失了三分之二多数,虽然靠旧式选区制取巧还可以占相对多数席位,但实际已然失败,动摇了人心。巫统内部激进派乘机要求问责高层(实际是类似马哈迪这样庶族出身的新官僚,以民族主义为幌子逼宫上层,要门阀贵族交权)。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选举最后阶段,在摇摆州雪兰莪,火箭党与巫统票数持平,有希望拿下州议会多数,从而取得地方执政权。雪兰莪是马来第一州,争夺白热化。到了513这天,双方都在州的首府(也是国家首都)吉隆坡举行大规模造势集会。突然有消息传来,在文良港选区有马来人被华印人士殴打。一石激起千层浪,巫统聚会场子首先骚动,继而火箭党也被迫自卫。双方一通乱战,死伤无数。过程不重要,重要的是因谁而起,谁人得利。


谁首先在文良港袭击的马来人?劳工党(马共外围)。选前它们抵制选举,此时挑起族群冲突,想一石二鸟,嫁祸火箭党,从而填空掌握华社,好再起革命。谁得利,冬菇的副手,如今总理的老豆拉扎克。他利用混乱局势乘机掌控军警,逼宫夺取了巫统领导权。


513之后,拉扎克靠镇压华社上台,国会停转,开始了巫统专权。政体上不合华盛顿的意,感情上惹怒常凯申和李光耀,被制裁杯葛,国际孤立等等。此时谁来雪中送炭,火线建交?感谢张少帅。


接下去从经济主题简略展开之后的时代。拉扎克和他小舅子相继做总理十年,政治上无非马来特权,高压控制等。经济上则走国有化路线,搞石化、金融类大国企,把马来农民变成职工。以前说过国有制经济弊端,因为是官营,所以经济起不来,根源在于官僚外行,控不住成本,找不到市场,所以即便垄断也无从发展。故此这个阶段除了新官僚集团自肥之外,其余乏善可陈。


进入八十年代,巫统内部马哈迪接班。老马走另一条路子,政治上维持高压,但经济上变成官督商办,外资、华商进入,热钱加内行,自然大不同。但也有附带问题,马来人社会结构撕裂。搭上经济快车的新兴马来市民阶层变成安华公正党基础,巫统保守派基本盘缩水只剩下农村盘口。



再说说马华族群关系。 从大南洋背景来看,华人在各国处境,从上到下有五类:


一: 最好自然是星加坡模式,华人独立治国。


二: 泰国和文莱。在王权视角下对各派取平衡之道,而华社在其中又是唯一不会提出王位或共和要求的势力,所以是王室天然的盟友,自也合作愉快。


三: 马来和菲律宾。在内部或外部选战争夺中会技术性操弄华社问题,但不会实质扩大延长。因为外有英美压力,内部权力运转本质上又是松散的封建世家模式。巫统内部士庶之争是常态,华社只是表面议题之一,所以华社还相对有发展生存的空间。


四: 印尼和缅甸。这就惨了,长期的军头强人一言堂,内政经济治理上哪壶都不开,国内随时高压锅。为了减压,拿民族主义转移矛盾成为军头强人们最好的选择,所以排华成为持续性的战略政策。


五: 印支三国。更惨,原理同上之外,并且除了操作民族恨还渲染阶级仇恨,实际是害怕华人搞私营经济,会带动社会市场化,从而冲击到党营国有制的根基,所以变本加厉打击华人。



大马的政局变化,到金融风暴又是一个分水岭。话说世上有三种改革发展模式:


甲: 赚钱发展,按市场经济规律,自由良性发展,例如智利、星加坡。


乙: 印钱发展,利汇率作弊嘛。调低利率,官话叫量化宽松,白话就是印钞放贷,注水铁公基,助推GDP。同时汇率上以低估币值方式来为血汗工厂出口护航。例如真实汇率应是1美金比3本币,却刻意贬值到1美金比6本币。货物成本90本币(30美金),洋人只肯出60本币(20美金),出口商也同意成交。20美金结算后央行落袋,再比照1比6汇率,提供120本币给商家,等于洋人商户官家三赢。通胀后果(超发的60本币)则流入国内市场要百姓承担,循环往复,恶性通胀。


最后怎么办,无非三种方法,要么软着陆,拿出硬通货回笼货币,但搞了几十年刮来的金银美刀,怎么舍得获利回吐?要么玩狠的,币制改革,也就是限时限量限价强行收兑回笼,让国民储蓄一夜泡汤,时代毕竟不同,估计也很难推行。最大可能还是祭出拖字诀,挖几个蓄水池,例如房产、教育之类,表面繁花似锦,实则击鼓传花,但求货币洪水不在自己任上溢出就好,反正卸任全家美利坚,管你垮坝浪滔天。


丙: 借钱发展,同样也是利汇率作弊。提高利率,也就是吸引热钱流入,政府靠热钱主推公共工程建设拉动国内经济发展,同时高估币值,促进口增加。本质也是洋人商户官家三赢,只是操作方法不同。例如,真实汇率还是1美金比3本币,却高估到1美金比2本币。首先洋人出100美金,在国际汇市1比3换入300本币,汇到进口商户头。然后买办兼红顶商人靠进口凭证去央行可1比2套取150美金。此时货物还没见,已赚到50美金了。


那央行不是亏了?都是一伙的嘛。实际被掏空的是谁,国库里全体纳税人的税金和国有资源的出口盈余等等。自然,外部热钱、进口货物一来,公营事业上马,短期内也会有市场繁荣错觉。但热钱是长脚的,一旦撤资离岸,到时国债赤字就露底了。接着怎么补救,三种方法,要么靠短期拆息维持,拆东墙补西墙,借新债还旧债。要么找外援,而世行类组织,首先会要求账目清理,财政紧缩,也就是汇率与国际市场接轨,公共工程下马,财经监理入主,清盘估价抵押担保等等,不然不借钱。于是操弄固定汇率的把戏拆穿,还要面临外部套汇战,内部大萧条,政治上好麻烦的。要么自己搞凯恩斯,靠印钞强行把国内经济吹起来。猪尿泡一胀,通缩萧条暂时避过,但长期的滞胀谁来扛?


三南地区(南美、南洋、南欧)几乎都是丙类,例子所在皆是,八十年代墨西哥比索,九十年代泰铢,新世纪希腊欧元。未来还有三个种子选手,卢比、卢布、雷亚尔,都是这个路数的。


当然,丙类国家还不算没人性。至少在没爆之前靠负债发展,国民生活还算有短期改善,直到事发也会尽力拆东补西,实在不行了才跑。


至于三南为何开始不选更绝的乙类方案,可能是因为宗教导致的国民性。国民信奉每日赚出饭钱就好,不求积蓄,反正末世审判自有上帝、安拉、湿婆主宰。所以血汗工厂那套诱以小利,加班工资之类的手段,在三南区很难推行。只有儒学区,因为不信神,所以今生拼命加班存钱,想留给子孙,盼着日后祭祀,子孙好烧给自己在地下花用。因此乙类方案对那些想靠勤奋工作积蓄买房的2B来说,一打一个准。说实话,被耍得团团转一点都不冤,笨死活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